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裸辞”你准备好了吗?
2014年02月14日 12:59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春节后涌现离职潮新入职“90后”多选择“裸辞”
2月8日,春节过后的第二个工作日,陈贞贞的同事已经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新一年工作中。而对于90后的陈贞贞来说,却有点闲。8日的开工日变成了陈贞贞的离职日,“节后第一天我就‘裸辞’了,这几天在家里调整,准备大年十五后再找新工作。”
日前,记者随机走访了成都多家单位,发现这些单位在春节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员工辞职现象,特别是一批新入职的员工,90后的裸辞者居多。
去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陈贞贞在找工作上也吃了不少苦头,“毕业后,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我就急了,主要是觉得面子上挂不住。”面试了数十家公司的陈贞贞后来选择了一份从事环保行业的私企,“专业不对口,但也总算找到一份工作干。”
工作半年后,得不到老板赏识、工资待遇低、同事相处不融洽等各种职场“雾霾”让陈贞贞一度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大年三十不准请假回家的公司规定更让陈贞贞的抱怨一促即发,“当时就萌生了狠下心辞职的念头。”
与陈贞贞同一间办公室的90后同事宋莉也在开工第一天递交了辞职信。“我喜欢工作中各司其责,但现在这份工要做多杂事,干得不顺心,也觉得没有发展前途。”宋莉坦言,工作中也常与陈贞贞一起“吐槽”公司,久而久之,这种消极情绪越来越大,最后促发了她辞职的念头,“也是希望换个工作环境,新年有个新的开始。”
失眠、焦虑、体质弱、排斥上班……是不少职场人工作中会遇到的消极状态。春节期间,聊工作成为亲朋好友聚会的一大话题。朋友间的攀比和亲友的“考问”也成为一部分职场新人年后辞职的导火索之一。
“年终奖拿了多少,今年升职了吗……”一连串的问题让工作不到两年的赵阳有点头痛,“春节期间同学聚会,大家都讨论这些话题,一轮比较之下,很容易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负面情绪。”
大节一过,工种中各种不爽涌上心头,赵阳平时积累的“负能量”也越积越多,让他在节后也成为一名裸辞者。“辞职的念头并不是一时冲动,经常加班、压力大,长期的压抑在节后终于爆发了。”
“做这个决定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对于裸辞,赵阳还是有点担忧,“毕竟没有找好下家,能否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还是未知数,现在找工作的压力还是很大。辞都辞了,要是后悔也晚了。”
近年来,“裸辞”越来越受年轻一代的青睐,裸辞去旅行更是成为一种时尚。成都一名85后的白领王明政便在春节后辞掉了看起来不错的外企工作,选择休息一年调整自己。“青春稍纵即逝,我想还自己一个间隔年,趁年轻多去外面走走。”
同时,节后离职潮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多岗位缺口。成都一家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节后公司人员流动性太大,上班第一天就收到好几封辞职信。“特别是一些年轻员工突然辞职,刚刚才培养出来就不干了,现在公司很多工作都没办法开展。”
面对年后跳槽越来越热的这种现象,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副主任肖志强表示,目前就业形势很严峻,跳槽并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他建议,跳槽前要冷静分析自己现状,摆正心态,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寻求工作,年轻人不能过于浮躁,期望值不要过高。
“裸辞”风行是一面多棱镜
所谓“裸辞”,指的是还没找好下家就辞职,不考虑后路。该词于2010年底荣登中国流行词榜首,迅速成为继“裸婚”之后在年轻白领中流传最广、最快的职场第一大热词。可以说,“裸辞”的风行,彻底颠覆了国人“骑驴找马”的传统思维。与长辈们的瞻前顾后不同,年轻一代更多了一份说走就走的洒脱,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个公式:“魄力+财力+才力=快乐裸辞”。大批劳动者敢于裸辞,一方面说明社会财富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工薪阶层不必“等米下锅”,有资本给自己预留重新就业的空档期;同时,也折射出职业理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注重工资多少、职位高低,而是开始重视自己内心的快乐和追求,对工作幸福感有了更高的向往和期待。对于他们来说,工作不再是养家糊口的饭碗,而是体现价值的舞台,快乐工作才是王道。
“裸辞”的出现,未尝不是件好事。与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如“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对自己和单位都是一种解脱:自己可以摆脱工作束缚,给心情放一个假,好好思考人生,重新规划职业生涯;企业也可以从人才流动中受益,寻求更优的人力资源配置。此外,“裸辞”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劳资双方的博弈地位,促使企业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尽可能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然而,并非所有的裸辞都是理性多赢,暴露出的个中问题同样值得深思。现实中,很多大学毕业生工作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干所学专业,不得不逃也似地离开。去年,媒体就报道了一位青岛大学文学硕士在几番跳槽后,最终决定转行,到某技师学院学起了焊工技术。人生豪迈、从头再来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如此一段弯路,对于教育资源和个人青春都是一种巨大浪费,令人惋惜。业内专家指出,“裸辞”的背后是年轻人职业规划的缺失与对自身价值的迷茫。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够加强对专业选择、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能在今后的择业中多一份理性执着、少一份随波逐流,从而避免无谓的跳槽和折返跑。
此外,对社会缺乏足够了解,缺乏正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催生“裸辞”的重要因素。有调查显示,在8000多名受访者中,一年之内未动过跳槽念头的受访者不足1成,近6成人已完成跳槽或正有所行动。难道9成多员工都入错了行,遇上了黑心老板?这显然不合乎常理。社会学家夏学銮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年轻人在学校时怀有对社会的美好幻想,一旦走上社会,发现现实风行的标准和学校里有巨大差距,于是发生动摇。因此,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更要给广大年轻人补上“社会课”,使其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知,提高抗压能力,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防止踏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用“裸辞”逃避现实。
“裸辞”可别没捡到西瓜把芝麻也丢了
春节之后离职潮来袭,已然成为一个惯例、一种现象,人们津津乐道这个话题,但谁也没觉得不妥。
在离职潮中,90后成为主力军,这是因为目前的岗位多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没有职场经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说辞就辞,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辞职之后个人的损失并不大,因此“裸辞”了也没啥可惜与后悔的。
至于为何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我看还是心态出了问题。春节聚会了,难免就会唠唠嗑、拉拉家常,年轻人在一起自然就会说到了工作上,于是相互攀比,谁的单位工资高、福利好,谁就会产生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弱势的一方心理自然就失衡与自卑了。于是乎一不做二不休,春节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工作给辞了,寻找更好、更有发展前途的下家。
应该说,对“裸辞”者旁人不该用对与错来评判,如果你平时工作压抑、缺乏激情,辞职未必就是一件坏事。然而,就有某些辞职者好高骛远,给自己的定位很不靠谱,最终只会是没捡到西瓜连芝麻也丢了。
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大环境下,找个工作本就不易,职场竞争也因此更加激烈,唯有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爱岗敬业,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也才可能赢得老板的赏识。一味地去追求加薪晋级,反而适得其反。个人的工作能力有高低之分,盲目攀比不是明智的做法。因此在裸辞抑或跳槽之前,应先冷静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发展前途,这样才能作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选择。
“节后裸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
“裸辞”其实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词汇,而当90后扮演着主要角色的时候。“节后裸辞”就成为一个被广为关注的话题,专家们觉得如此辞职有点对于职业道德有些违背,没有好好想想等等。但是,笔者倒是觉得,“节后裸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因为辞职本身就是一种自由选择,而对于个人来说,自由选择的范围越是广阔,就表明着自由的广度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裸辞并没有那么坏。而对于企业以及整个劳动力市场来说,面对劳动者的辞职本身就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今天我已经决定不干了,就没有任何理由待下去了。更多的时候竟然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对于年轻人的辞职,最难受的应该是企业。尤其是那些加工企业,一旦员工无缘无故辞职就会面临着生产的难题。但是,企业理应清楚自己的处境,员工之所以辞职必然是有原因的,而任何原因都可能触发辞职。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理应自己好好想想,员工的离开必定有着自己的原因,从这些原因触发,企业应该好好思考,如果想留住人就必须从这里改进,如果不改进就只能等死。道理就是这样简单,当然,有的企业也会有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表现出我就是这么样,还是会有员工来。那么,只能造成不断攀升的离职率,对于企业的声誉也是一种讽刺。如果有心的企业必定会以此为契机,进行锐意改革,努力留住员工。
而个人来说,选择“裸辞”必定也是有原因的。无论攀比也好还是别的也好,一次辞职可能是冲动,如果总是辞职可能就不是企业的原因,可能就是员工本身的原因。那么,对于个体的人来说,能够选择离职本身就是一种自由。而在这样的自由基础之上,如果多次辞职,还能找到工作,说明个体的优秀,如果不能找到工作,你就是一种讽刺。对于个体来说,正是一个反思的最佳时机。在这样的时机里,个体的员工应该痛定思痛,努力找到自己的优缺点,积极寻求突破。避免再次冲动造成的伤害,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并非就是一种坏事。
劳动力市场是需要合理流动的,员工选择了“裸辞”就是一种自由,没有任何约束,只要符合法律的规范,劳动者就可以走,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自由的流动,越是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规律,能够保证需要的人能够找到需要的岗位。这样,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力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形式。
【启示与思考】
诚然,“年终奖拿了多少,今年升职了吗……”一连串问题让不少职场新人头痛,春节期间同学聚会,大家都讨论这些话题,一轮比较之下,很容易对自己工作产生悲观情绪。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裸辞的多是新入职的90后。就目前而言,不少用人单位都是一岗多责,一个人都要干好几个人的活。尤其在用工最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出纳很可能还是劳资员、餐厅管理员,办公室主任也要兼任老总的秘书、HR等。
不是谁都有资格“裸辞”。与其“裸辞”,不如“卧薪尝胆”。窃以为,如果确认自我发展遇到“天花板”,以目前能力难以突破,可以选择离职充电或休养生息,但一定要有计划,经过休息、思考和学习后,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否则,新鲜劲一过,又会选择走人。“裸辞”往前一步是“裸奔”。如果没找到下家就匆匆辞职,如果赶上就业形势欠佳,很可能就要饱受相当长失业的煎熬。
“铸就”裸辞现象频发的原因种种:薪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事业发展遇到“天花板”、忧虑、压抑等等,由此滋生裸辞的念头。
父母都希望子女工作开心、生活稳定,现在就业形式严峻,裸辞近乎于失业。如果裸辞后不能尽快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父母怎么可能不担心,难道还要继续甘当“啃老族”吗?对于动不动就辞职的90后而言,裸辞的底气何来?这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父母的不负责,更是对未来的不负责。
裸辞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你满腹经纶,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虽然你技艺精湛,但也会面临不被发掘的尴尬。对于要为生计奔波的职场人来说,是没有勇气、没有资格谈裸辞的,要在大城市生存下来,衣食住行样样要靠自己,一旦裸辞就意味着饿肚子,就意味着被这个城市淘汰。
裸辞是需要本钱的。裸辞对房奴、车奴们来说太奢侈了。当房贷、车贷、养老等等压力接踵而来的时候就不能说辞就辞了;裸辞是需要有自知之明的,裸辞之前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智商、情商、人脉、能力,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否则随意裸辞很可能造成自己事业的裸奔。
所以,当你决定裸辞时,请三思而后行,多一些理性,少一丝任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4/7586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