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医生不建议患儿输液被家长殴打,该反思什么?

2014年02月16日 17:31

 

【百姓生活案例】

【事件介绍】

1

医生不建议患儿输液被家长掌掴数次后流血

因不满诊断结果,一名患儿父亲数次掌掴深圳儿童医院一急诊医生,致其嘴唇和牙龈破裂伤。北大深圳医院鉴定为轻微伤,而这名伤人的患者家属则被莲花山派出所拘留。福田公安分局回应,因为故意伤医,他将接受行政拘留3天的处罚。

现场:遭数次掌掴唇面流血不止

被掌掴的医生曾祥士称,正值春节,当晚就诊患者数量只有零星几位,并不存在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患儿1岁上下,患上病毒性感染有发烧症状,之前已经在医院就诊,医生开了口服药物。而前日再次就诊,曾祥士看了验血报告,告诉对方病毒性感染周期在一周左右,孩子会有持续3天左右的发热,属于正常现象,为防止抗生素滥用,不建议进行输液,最好一边服药一边进行观察。这遭到患者父亲荣某的不满,认为开药处理十分敷衍,根据医院设置在急诊室的摄像头录像显示,荣某忽然将病历摔到医生脸上,并随即进行数次掌掴,最后冲进来数名保安和护士才阻止事件进一步恶化。

根据医院的监控录像显示,曾祥士全程并未还手,被掌掴后嘴唇和面部流血不止。曾祥士透露,2月3日发现脑门处亦有淤青,至今依然头痛不止。他表示,全程他都在与家长理性沟通,并未发生口角。  

  医院:拒绝输液是对患儿负责

深圳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该院医生频频遭遇暴力,本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还坚守岗位,却遭到掌掴,令人感到十分寒心。而医院在询问当事医生并查看患者检查报告后,认为治疗方案并无不妥,药物治疗即可控制病情,拒绝输液本来就是对患儿负责的态度,若贸然输液,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甚至威胁生命,希望患者家长也能理性抵制抗生素的滥用。

2月3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通过微博表示,希望依法处理,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而深圳福田公安分局透露,据荣某称,当时确实是一时冲动,但坚持认为医生态度不佳,且对治疗结果不负责任。根据其故意伤医行为,警方依法对其做出行政拘留3天的决定。

 

医生不建议输液遭掌掴 网友:没文化真可怕

因不满诊断结果,一名患儿父亲数次掌掴深圳儿童医院一急诊医生。为防止抗生素滥用,不建议进行输液,而选择一边服药一边进行观察,这名医生的做法得到网友的一致认可,而对于这位父亲的行径不少网友表示无语,更有网友直言,没文化真可怕。

防止抗生素滥用,不随意输液,选择一边服药一边进行观察,这名医生的做法得到网友的一致认可。然而对于这位父亲的行径不少网友表示无语,更有网友直言,没文化真可怕。

@tjjiajia:这家长简直是神经病啊,现在有点小病就让输液,遇不到几个不让输液的医生了,这才是好医生,这是为你孩子好好么,现在真是什么人都有,好坏都不分。

@宏飞-爱生活:其实打点滴就是静脉注射,非常危险,一旦有问题,抢救都来不及。医生不建议输液是对的。家长怎么这么喜欢输液啊,没文化真可怕啊!

@星槎泛海:许多小孩过敏试验不明显,输液过敏致死现象屡有发生,危害极大,无知!

@馨小咪W:这是好医生啊,小病不建议输液是对的。这个父亲个人认为纯属有病,小病不输液是为了小朋友好,居然还打人,无语。

“医生不建议输液遭掌掴”事件该谁反思?

首先,是病患者方。作为新闻的围观者,我们无法了解当时医患双方就医的具体细节,但当事医生针对患儿的病情不建设输液,遭到患儿家属野蛮掌掴已是铁的事实。滥用抗生素,会提高身体抗药性,降低身体抵抗力,从而降低身体健康素质,已是社会共识。对于身体出现的小毛病: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已是一个基本的医疗常识。令人遗憾的是,此案例的患儿家属好象并不知道这些基本常识,把医生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医生不是万能的,一个病症能否更加有效的恢复,还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有效配合。掌掴无法医治疾病,只会增加伤痛,而科学知识,文明素养却能预防和治疗病痛。

其次,是医者方面。就本案例而言,虽说患者家属至今都认为医生态度不好,但医生不建议患者输液是从更有利于患者健康的角度考虑,尽到了医者的基本职业操守,而且被掌掴时医生也未还手,防止了医患矛盾进一步扩大,因此,对当事医生的行为我们应该点赞,可以说,大多数医者都具有仁者之心。但也不得不承认,在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一些医者医院丢掉了基本的职业操守,能打针也要给输液,能自愈也要开点药,愚弄百姓,损人利已,严重影响医患关系,破坏医疗良好气习。医者仁心,对于少数职业操守缺失的医者或者医院来说,还需多多自律。

最后,是医疗体制方面。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每天都会有巨大的医患群体。虽说我们实行了多种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惠及到了每一个公民,但杀医案、医疗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屡见媒体曝光。医者有不被理解的困扰,患者无法完全信任医者,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医者和患者之间缺乏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医患关系敏感、脆弱,医患纠纷易发令人堪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中间纽带,拉近医者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融洽二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减少医患纠纷,是一个值得思考和付诸实践的课题。

 

【启示与思考】

春节假期本是温馨的日子,深圳一患儿父亲却因不满诊断结果,数次掌掴儿童医院一急诊医生,最终获行政拘留3天的处罚。这一次,网络舆论一边倒地站在了医生一方,纷纷斥责患儿家长的无知、蛮横与嚣张。

事件中的两人既无深仇大恨,也未造成患儿的严重后果,患者家属如果不信任医生的诊治方案,可另寻高明,犯不着上演全武行。深究这一个案的行为动机,可能与当事人性格有关,也可能与社会上传递的情绪有关。以往诸多医患纠纷个案中所弥散的不信任心理,所渲染的弱者无敌的非理性情绪,或许都可作为此类暴力的注脚。

打人事件的是非曲直不难判断。说到底,这只是一起非法伤人案件,需要的是严格执法。此时此刻,任何拿医患矛盾说事为暴力开脱,都背离了矫正医患关系的正途。医患关系当然需要作普遍性的检讨,但不是建立在如这次的个案之上。任何普遍性因素的挖掘,都必须首先正视个案的特殊事实,就事论事地进行公允评判。如果面对个案,总是先入为主地予以价值判断,并预设强者弱者,得出的结论难免失真,并可能起到不好的渲染效应。

一直以来,由于在心理上预设了患者弱势、医方强势的地位,使得类似暴力事件中,有时忽略了对弱者暴力手段的谴责与追究。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弱者有理、暴力无罪的错误印象,极易助长私力救济中暴力因素的增长。

其实,无论是无知、担忧还是焦虑,都不是怂恿违法侵权的理由。遵照法治的标准,无论医患纠纷本身谁对谁错,任何一方采取暴力手段都应受到处罚,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这是法律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常识,更是检讨医患关系的起点。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6/7587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