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39平公租房,是否有伤尊严?

2014年02月17日 09:37

 

【百姓关注案例】

【事件介绍】

1

广州公租房户型遭吐槽:三房一厅使用面积仅39平

“要特制一张一米的床才能放下”。站在广州天河珠吉村安厦花园D -2栋5楼一个使用面积只有39 .4平方米的“三房一厅”内,陈全(化名)对一间约4平方米大小的房间愤愤不平。1月23日是广州首批2178套公租房首个市民踩点日。陈全一家三口住在老城区一个18平方米的政府直管公房里。看完安厦花园的公租房,综合交通和房屋舒适度后,他认为与其住公租房还不如继续住现在的房子。

三房一厅使用面积不及两房一厅

23日上午9点半,广州天河珠吉村的安厦花园已人头攒动,电梯口前排起长队,5楼的样板房区起码有100人同时看房,而使用面积仅39 .4平方米的三房一厅被诟病最多,使用面积40 .3平方米的两房一厅则颇受欢迎。

看房市民普遍反映公租房房间面积太小。有市民说,要把所有门全部换成推式玻璃门才能腾出足够的空间放床。也有人表示,应该将三房一厅中两个房之间的一面墙打掉以增加空间。

市民抱怨房屋设计有“压抑感”和“窒息感”,一个建筑面积49.26平方米、使用面积39.4平方米的“三房一厅”被看房市民吐槽,“要特制一张1米的床才能放下”“放得了床放不了柜”。

自称在基层居委工作多年的苏女士称,相比之下,毛纺厂的保障房户型要合理得多,但可惜只有14套,估计到时会抢破头。“保障房是舒心工程,不要做成窝心工程”。她说。

房间为何设计得如此小?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的相关人士说,2007年以来广州执行国家标准,廉租房都按“50平方米以下”的面积进行建设。而安厦花园是在2009年设计,2010年前后按原来廉租房标准开工建设,无论三房一厅还是两房一厅,都按“在50平方米范围内”设计户型。

该人士说,2011年之后,广州执行新的国家标准,公租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2011年下半年之后设计建设的保障房面积会比此前的大,且三房一厅会减少,“会以55平方米左右的两房一厅”为主;而新标准之下的“三房一厅”公租房,也按“靠近国家标准上限”的60平方米设计,估计2011年下半年设计建设的三房一厅比目前的会大10平方米左右。

市住房保障办的相关人士说,公租房是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保障房,不能和商品房的标准相比。

 

39平公租房,捅了谁的马蜂窝

单以需求论,房子自然是越大越好,可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大的房子吗?住公租房也不是免费的,能省一点是一点,面积小付出的租金也少,为什么就不能在舒适度上作出点牺牲。当然,前提是实用,功能齐全。

房子跟居住有关,如果非要把它跟面子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这是个没有标准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的事,39平方米没面子,70多平方米难道就很有面子了吗?攀比,这至少不是保障房应该承担的功能。

客观上说,39平方米也要造出三房一厅,设计师可谓煞费苦心,建筑方也多出很多成本,但这么做不是没有意义的,它圆了更多家庭有房住的梦想。我想如果在广州市区这样的寸土寸金之地,能以低廉的价格租到一套公房,而且功能齐全、交通便利,这是民生的幸事。

在这件事情上务实一点,其实也是对民生的尊重。当你住着所谓的大房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时,就不应该忽视还有一群靠低保和社会救助才能生活的人,你放卫星放空炮,扯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其实也是对他们生存权的漠视。检验一个东西是否合适,应该让市场说话,让真正要住的人来说好还是不好。

有些人觉得不满,那是因为以前超标太多了,那个时候建的保障房,其实是某些人的福利房,动辄上百平方米的保障房正是那个漏洞百出的保障机制下的产物,现在还指望有,就不现实了。我们花了很多年来矫正这种不正常的行为,难道现在还要重走老路?

还有一种情况是,给居民造的“三室一厅”39个平方米,给公务员造的房子多大?深圳曾传出过140平方米的公务员经适房,定价才4800元一平方米,这么一比,39平方米的公租房确实太窝心了。不是大小的问题,是公平的问题,收入和家庭情况就是标准,大家都在一个碗里吃饭,那就不存在大小之争,够用就行,掺杂了过多标准,一百平方米也会嫌小的。

应体谅公租房“奇葩”户型的设计苦衷

从当下入住公租房的居民家庭情况来说,我以为,公众对公租房的“奇葩”户型设计不必太过于计较,相反应当理解公租房“奇葩”户型设计的苦衷。

按照目前公租房制度设计,申请入住公租房的居民是以家庭为单位。这意味着入住公租房的居民家庭,既包括普通夫妇在内,也包括父母和未成年子女,这也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成员构成。在这样的家庭构成中,将本来面积就很狭小的公租房设计成三间卧室就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设计出一间较小的卧室。因为这间小卧室主要不是给大人居住,而是供正在读书的孩子居住,在这间卧室里置放一张可以折叠单人小床和一张不大的课桌正好合适,不要想着在孩子的卧室里还安置衣柜等家具。而且,一般来说,等到孩子成年之后,居民也相对有经济能力不必继续居住在公租房,可以找条件更为宽敞的住房。

 

另一方面,公租房,从本质上说是保障性住房,只是为了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在标准和设计等各方面不可能和价格昂贵的商品房相比,更不是为了让居民住的舒适,申请居住公租房的居民也不能以商品房的标准要求公租房。而且,也只有公租房标准不太高,才能打消一些权贵占公租房便宜的念头。从这个角度说,一些申请公租房的居民不要太斤斤计较公租房的设计,先找到一处安身之所比较重要,以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寻找更适合家庭居住的房屋。

当然,公租房,是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旦因为公租房设计不合理,导致居民不愿意入住,使得国家耗费巨资建设的公租房成为闲置房,让民心变成沦为窝心工程,不仅浪费了资源,糟蹋了纳税人钱财,也损害了政府的信誉。所以,在公租房的设计上,应当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多尊重老百姓的需求,尽可能让公租房的设计更适合老百姓居住和更符合老百姓要求,毕竟最终入住公租房的是咱普通老百姓,而不是代替老百姓决策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公租房39平米三居室,民生亦能做道场

“只能摆下一张床”的设计最初频遭批评,一方面由于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等所致,一方面也是源于一种舆论场效应:典型事件会替所有同类事件受过,成为公众集中宣泄对社会保障不满的出口。在这样的场效应中,政策执行者在舆论上是天然弱势和被动的,被贴标签、扣帽子的情况也不少见。在一个倚重舆论监督的社会里,这类“委屈”大概是地方政府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

公租房的面积之争,说到底是保障性公共产品的标准之争。其大原则在西方福利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确定,道理其实也非常朴实:就是救助穷困,不养懒汉;保障需求,不提供享受。保障缺失,是政府没有尽到基本的公共职责和道义责任,但保障变成了“高大上”,则是对更多纳税人的不公平。既要“助人”又能“励志”是公租房面积确定的大方向,从这个角度看,以商品房的面积和舒适性要求它才是真的不合情理。

与其在已有国际惯例和国内标准的面积问题上争论,似乎花些时间讨论一下人性化设计更为重要——四十平米的公租房虽是个“螺蛳壳”,但也要做出民生道场。无论是建房前“三代同堂”的居住诉求,还是建房后嫌三居房间太小的批评,都是指向整齐划一式的构造和设计。既然如此,不妨将室内墙改成轻体墙或可移动隔断,将处置权交给每个家庭。给居住者本身以更大的自由抉择空间,不但贴合民生意愿,也减少政策成本。

人性化设计,也指更广义的政策设计。事前广征民意、事中引入民意参与,这些基本流程自不待言。此外,在公租房的申请手续、入住流程上,也应有更高效、简洁、便民的标准。年初时曾有媒体记者走访广东佛山、东莞等地,发现“公租房申请手续吓跑农民工,至少需办7个证等90天”,有申请的农民工“光为办计生证就回了两次老家”。一旦公租房的实用性还不如当地农民自建的出租房,自然“申请的人不多”甚至“沦为‘空租房’”。相比于“只能放下一张床”的不便,申请流程的冗繁是更大的扰民;而“空租房”的出现,则不啻于随意浪费了那些靠紧凑设计节省出来的社会成本。

房子的结构设计容易被上级领导看见,是显性政绩;申请的政策设计却只能被弱势群体看见,算隐性工程。这个对比是对施政者的一声提醒,面对“只能放下一张床”的批评的谦抑、对公租房设计的优化还不是全部的民生,只是能看得见的民生。螺蛳壳中的民生道场,还有更多的文章要做。

 

【启示与思考】

袖珍公租房的新闻一出,立刻引来了网友们的强烈关注,由于户型太“奇葩”继而又引来网友们排山倒海式的吐槽,尤其是新闻中3房1厅公租房的房间仅仅比身高1.75米的男子的臂展长一点的图片,看来让人觉得特别心酸。“房子太小很没尊严”,“能做饭不能洗碗”,“摆得下床摆不了柜”……面对公众的种种发难,官方的回应是该设计是为了满足一家三代同住的需求。

公租房都是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来运行的惠民工程,基本上都是装修完毕、设施齐全,符合条件的居住者只要自带家具家电,就可以入住。然而公租房由于其特殊的出发点,是不可能做得太舒适,因为它不是让一家子居住一辈子的。如果这一家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其经济实力有显著提高,完全通过自己的支付来完成对于更舒适的大房子的追求,那也就意味着公租房的使命完成。

笔者认为,公租房“鸽子屋”式的设计有一定的道理,一来袖珍的户型或许不易成为个别具有特权阶级不正思想之人的垂涎之物,二来袖珍的户型可以使更多的困难人群得到保障,三来房小面积紧凑,可以防“骗租”。这样的考虑都是为了使公租房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设计者也是煞费苦心,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家似乎并不领情。

保障房建设的是舒心工程,而不是窝心工程。要让群众“住得有尊严”,要让公租房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7/7588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