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应该理性看待公务员过“裸年”
2014年02月18日 09:3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公务员向领导抱怨过裸年:正常年货福利都不发
春节
长假已经结束,对于不少公务员来讲,这个春节可谓相当不寻常,因为在此前的2013年,我国相继出台十几道规定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当权力一节一节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春节又有哪些不一样呢?
台历篇
往年十几套台历拿回家今年自己动手做
“可算是见着台历了。”在西安市某区机关供职的庄科长拿着亲戚送的一份台历感慨。
“不是我眼皮子浅,以往哪缺过这东西啊。”庄科长说,因为工作职能的关系,以前他所在的部门向来都会有很多台历、挂历,除了部门印制大量的台历、挂历,很多关系单位也会送来各式各样的印刷品年货,“甚至对联、福字这些东西也不会缺。老实说,以前我给家里一拿都是十几套,亲戚朋友都找我要。”
“你看,亲戚没送我这本台历前,我在外面地摊上买了一本简易的日历,装在了去年的台历架子上。”庄科长的办公桌上就摆放着这本“寒碜”的手工台历,劣质的纸张和制作精良的架子拼凑在一起,显得颇不协调。
“今年我第一次需要考虑买红包的问题。”说这话的陈部长,在西安市另一机关单位供职,他所说的“红包”指的是给孩子们发红包用的封套。“自从兴起用印刷的红包给孩子装压岁钱后,我还没买过这东西呢。”以往每年他所在单位都会订制大量挂历、台历,而且在印制时会“顺便”印上一批福字、对联、“红包”等过年用的印刷品。“东西虽然不大,也不值多少钱,但一直都算是一种福利吧。”
不过庄科长也坦承,中央禁止党政机关印制挂历、台历等物品后,自己也轻松了不少。“往年虽然各家单位基本都会印,但互相送这东西也是个事儿。”他所说的“事儿”,指的是拜年。“你要给人家拜年,肯定不能只拿本挂历去吧,一般都是借着送挂历的名头,顺带表示一下。”据庄科长说,往年在年前几天,他都要带着单位的公车,后备箱和后座上堆着台历和其他“配套”的礼品,挨个跑到各家关系单位去送。
“老实说,我自己也反思过这事,台历这东西不算大,也不值钱,不过正是这种不当回事的思想使得体制内的同仁都把它当成一种隐性福利,与之伴随的其实就算是种特权思想吧。”陈部长说,“体制内的优越感其实就是一点一点的小特权堆砌起来的。”
礼品篇
以前父母家的年货全包办而今吃个苹果得自己买
50岁的王先生,是省上某厅一名副厅级领导的司机,往年每到春节,家里就成了仓库,一箱箱的水果、蔬菜、精品肉、饮料、海鲜、白酒,甚至包括爆竹、灯笼、福字等等,凡是春节用得到的,他都大箱小包搬回家,不仅如此,就连父母家春节期间的各种吃喝也几乎都不用买,全靠王先生往家拿。
原来,这些大多是厅领导收到的“春节贺礼”,市上的、区上的局长、副局长们,逢年过节谁还不得拿点特产或者年货,给厅领导“拜年”,每年过年前,王先生的汽车后备箱总是塞得满满的,可厅领导根本要不了这么多年货,往往就送给王先生了,往年王先生和父母家里的年货,足足能吃一两个月。
而今年,王先生家里几乎一箱礼都没有搬回来,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上,王先生发起了“牢骚”,“以前过年时,我家阳台一箱箱年货堆得能绊倒人,今年过年你去看看,阳台上干干净净的。以前爆竹至少得搬回来两三箱,这还不算人家送的一盘盘‘大地红’,今年我是一个二踢脚都没放。”王先生说,“没人给厅领导送了,单位也不发了,我就是吃个苹果都得自己买。”
往年腊月二十七八,王先生还得开着车把厅领导和他的家属,连同整整一后备箱的年货,送回外县老家,“既然到了人家家,厅领导又热情招待,总得留一晚吃个饭,咋说不得喝个半斤八两,还得给厅领导家的老人孩子送上几个红包,这红包包少了吧,拿不出手,包多了吧,咱又吃不消。”
今年大年三十不放假,厅领导留在西安过年没回老家,王先生也“偷着乐”,“不用跑长途接送领导,也不用给厅领导家拜年了,虽说少了不少年货,但我们能踏实过个年,厅领导也清闲了。”
不仅如此,王先生家所在的政府单位小区,住的多是机关工作人员,每年年后小区的垃圾箱周围,各种包装箱、燃放过的礼花桶能堆成山,小区的保洁员每天卖废品就能卖几百元,而今年小区里不仅放炮的人非常少,垃圾桶周围也干干净净的。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公务员都感慨,“这是这些年来,过的‘最花钱’的一个年,但也是‘最省心’的一个年。”
年货篇
第一次觉得过个年备几桌饭都这么费钱
李丽和丈夫张辉(均为化名)都是府谷县的基层公务员,在八项规定之前,逢年过节时他俩仅单位发的购物卡,就基本能包住一家人的日常用品开销了,再加上单位发的米、面、油等福利,绰绰有余。李丽说:“我们一家三口,还有公公婆婆,五口人都吃不完,东西经常放坏了。”
在这个春节,李丽和张辉的单位都没有发任何福利,而且由于年底突击检查增多,两人的工作量都比往年增加了不少,李丽说,“像我们这样的办公室职位,平时也不至于特别忙,到春节前本可以悠闲地做做家务,结果今年工作太多,而且不放假,打扫房间这些事情不得不请家政公司来做,往年的春节福利今年都没有发,去超市备年货,随便买一点就五六百,第一次觉得过个年,备几桌饭都这么费钱。”
“我和老公平时也没什么大开销,之前两个人的工资基本能存一大部分,自从单位不发福利之后,超市购物都要自己掏腰包。”李丽说,买一袋面粉,才吃了没多久,就要再买了,以前福利好也就不太在意,现在才发现,原来居家过日子,米面油也是笔不小的开销。
张辉是名基层干部,往年春节总有些同事“走动”,往来就少不了赠送烟酒,而今年春节除了关系特别好的哥们在家里聚会吃饭外,张辉没有收到别人赠送的高价酒,吃喝应酬也比往年少了很多。“今年春节轻松了很多,以前别人给你送东西,你也要挖空心思想着回礼,而且要回得体面,不丢面子。烟酒吃喝都是笔不小的开销。”
李丽说,“前几年春节,几天假期老公都在饭局上,今年少了烟酒应酬和刻意逢迎,身心都能休息下来,也能在家多陪陪家人。”
应酬篇
往年7天假只陪家人20小时而今应酬少了能陪4天
马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对于公务员赵先生来说,这个春节过得格外自在舒坦,“因为今年的应酬少了,不用说那么多客套话了,最重要的是陪家人的时间多了”。
赵先生目前是某厅一处级干部,老家在乾县一乡镇上。他说以前每年回家过春节,不仅会有许多人(并不是亲戚)来家里拜年,还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当地的官员等)请自己吃饭等。“说真的,对于这些应酬真的不想去,但是有时候又身不由己。如果不去的话,人家又会说你现在到大城市当大官了,连家乡的人都不认了。去的话,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客套话,缺少亲近感。”
“与往年过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体会就是陪家人的时间多了。”赵先生说,以往春节7天假期,在老家每年都只待4天,但他计算过,与家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20个小时;而今年在八项规定下,过年前往家里的人(不包括亲戚)少了,请吃饭的人也少了,这样4天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跟家人待在一起,唠家常,吃自家饭,感觉特别好。
拜年篇
老同学提年货来拜年不想去门口接怕被人误会
“今年春节感觉好冷清。”周全(化名)是省内一家公职单位的副职领导。说这话的时候,他正抽着一支17元一包的黄鹤楼香烟,而以往在他手上见到更多的是50元左右的苏烟和中华。
“中央有八项规定和各种禁令,这些我们都要遵守,都要贯彻。”但周全表示,副作用也是有的。“公务员也是社会人,也有自己的社交需求,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但今年大家都不太敢走动了。”
从走入社会开始,他就在公职单位供职,社交圈基本由党政机关工作者构成。“过年时放长假,又有传统习俗,就算没有利益关系,互相拜个年、串个门,这应该算是人之常情吧。但今年差不多都是电话、短信互相问候一下,轻易不敢互相去家里拜年,怕被盯上。”
周全说,年初二时,一个不在公职单位工作的老同学到他家里来拜年,提了些一般的年货礼物,在西安市未央路附近一小区门口打电话让他去接。“我边往门口走,心里就边后悔。为啥?怕人看见了误解,那会儿真想给他打电话说算了,或者让爱人去接他。”周全说,自己硬着头皮走到门口,接上了老同学往回走的路上,一遇到熟人打招呼,除了寒暄,他总要下意识地跟对方“表白”一句,“这是我老同学,在××工作。”他也觉得这样有点怪,但不这么说,就怕有人误会。
“像我跟单位一把手共事快十年了,在基层的时候关系就不错,后来搭班,工作场合以外,更是把他当老大哥一样相处。”周全说,两家夫人挺熟,孩子也在一个学校上学,所以往年都会一家人去对方家里坐坐。“但是今年年前没放假时,他就专门跟我说,‘今年就算了,过完年再补吧,不然怕影响不好’。你看看,谁跟谁还不能有点感情交往了。”
说起“冷清”,周全表示,还有另一层意思。“今年不少同事遇到我,总要抱怨没年味。”周全说自己知道,这话里的意思主要是“啥都没发”。他分管单位后勤工作,所以就成了员工的主要“吐槽”对象。“不光年终奖、购物卡之类的不敢发,连最普通、正常的年货福利也不敢发。这不是跟你说呢,我们单位今年过年连一袋米面、一桶油都没发。可以说是‘过裸年’。”
过“裸年”怎么就不正常了
年前购置年货,是老百姓过年的必修课。可在一些习惯了“工资基本不花,年货基本不备”的公务员眼中,这样再正常不过的事却变成了不正常。这不,才过了一个“裸年”,有人便忍不住吐槽了:咱正常的福利、年货去哪儿了?
花自己的钱购置年货,明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何有公务员忍不住抱怨吐槽呢?原因很简单:以往福利年年发,年货年年有人送,以致有人认为此乃天经地义。今年春节,这些额外的福利年货没有了,顿时有人备感失落,有人不习惯了。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此前单位发的福利,还是他人礼送的年货,都与公务员这一特殊身份相关。作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员比普通人群掌握、支配着更多的公共资源,这才使他们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香饽饽,逢年过节不忘以礼以利相送。这不但引发奢靡浪费不良之风,让年味变味,“礼尚往来”背后,也难免制造腐败温床。
八项规定等措施,刹住了不正之风,让公务员不正常的年终福利、年货趋于消解,回归正轨,这是令人点赞的好事。在一些公务员的心中眼里,它却成为不正常之事,只能说明廉政清风之路仍任重道远。
警惕公务员抱怨“过裸年”的小算盘
在中央禁令之下,除了极少数顶风变相发年终大红包外,机关慷纳税人的慨,年终给公务员大发福利、大派奖金、大送红包的动作的确有所收敛了。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但连日来,关于这方面的“杂音”也不少,应引起足够重视和警惕。
如果对此类“杂音”不理不问,我敢说,要不了多长时间,“杂音”可能坐大变成“主音”,他们心中的“小算盘”就可能“盘算成功”。近些年来,不管是一些部门有一定级别的公务员,还是某些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职工,平时大发福利奖金原本就鲜有节制,一到过节更是高调有加。被网友形容为“工资基本不用、消费完全靠送”。
由俭入奢易,由奢变俭难。一些财政与国资的“看牛娃”,之前大发数万元的过节费和物资,一下要过渡到“过裸年”的层级,失落感当然强烈,利益被剥离,疼痛必然产生,连续吐槽甚至大发牢骚,也就一点不奇怪了。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拿“年味变淡”来说事,不过是欲挟“淡年味”来恢复“大红包”的继续派发。
警惕这些人的此类小动作,是为了进一步践行走群众路线的精神,也是为了巩固反对“四风”问题的成果。要知道,不管是公务员,还是央企国企职工,实际上都是纳税人雇请而来的公仆和看牛娃。尤其是在当前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语境之下,权力机构如果“自管自分、大发过节费”,那么无疑是在加剧社会平衡运转齿轮上的链条的断裂速度。总而言之,决策及监管部门对一些公务员连日来抱怨过“裸年”的动作特别需要稳住心智,别被他们“怨乱”了方寸。
让“裸年”打破公务员过节的思维惯性
2013年,我国相继出台十几道规定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尤其是春节临近时,新的规定细化到不能用公款购买花卉、烟花爆竹这些小事上,给领导“拜年送年货”的行为也被明令禁止。通过一些公务员的反馈,这些规定不但很“给力”,而且抓得掷地有声,成效明显。对于公务员来说,今年的春节虽然礼品、福利没有了,但也不用绞尽脑汁琢磨着给领导买啥年货了,酒桌上的应酬也少了许多,陪家人的时间也多了。虽然比往年过得稍显“冷清”,但确实过了一个轻松年、温情年。
老百姓都希望中央多打些“老虎”、“苍蝇”,将反腐进行到底,但打掉贪官不是解决腐败的根本,最重要的是消除腐败的土壤。政治风气、社会风气都是这个土壤的一部分。落马官员从犯小错到犯大错,是因为职位不高时就受到了不正之风的影响。公务员一心想着过年拿奖金、购物卡,盼着有人送礼品、请吃饭,连米面粮油、烟花爆竹、台历对联都不想自己掏钱买,这种贪便宜的特权想法虽比不上“老虎”、“苍蝇”的贪腐之心,但实际上却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分别。当年人民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公务员收着单位的购物卡和各种福利,虽然不是直接伸手向群众要,却是握着纳税人的钱买来的东西。只不过加了个“公”字。过年就理所应当有购物卡和各种礼品,对公务员来讲,这种错误思想惯性一旦形成,自身行为的不合理性就会被忽视,久而久之,不良风气就成了人之常情,腐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公务员过“裸年”没什么可埋怨的,虽少了点物质福利,却给了家人精神福利,政府也能真正把钱花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用公款消费刺激酒水、礼品的销量,这样,国家的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公务员才能一门心思为民服务。
“过裸年”是在为公务员正名
看了这个报道,笔者认为,公务员抱怨“过裸年”但纳税人、老百姓喜欢,因为“过裸年”是在为公务员正名。
公务员是什么?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它的价值和稳定性取决于服务质量和水平。如今,公务员过裸年,和老百姓一样用自己的钱购置年货。公务员的特权正在减少,体制内的优越感逐渐失去,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却在强化,公务员正在走向名副其实。公务员承担着维持国家政府部门运转的重要责任,必须是相对优秀的人才。但公务员必须做出相应的牺牲:比一般人受到更严格的纪律约束,接受放大镜般的监督,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除了应得的待遇外,他不能多拿一分一毫,否则应该受到严厉的问责。所以公务员“过裸年”是体制深化改革的一部分。
【启示与思考】
如果要问2014年春节与以往有何不同,答案之一就是大部分公务员多年来第一次“过裸年”,返官为民,体验一把老百姓是如何过年的。公务员“过裸年”是中央“八项规定”有效落实的可喜信号,更是各地对各项“禁令”贯彻执行的有效成果。与公务员们的“吐槽”相反,老百姓对“过裸年”现象必定是喜闻乐见的。
从感受讲,公务员“过裸年”确实有点不习惯。这也好理解,毕竟多年来公款送礼、公费过年变成了体制内人员隐性福利的一种特权。每逢过年过节,体制内人员不像体制外的老百姓那样要准备年节物品,到时候自然一切都会有的。突然之间,这一切都没有了,还得自己掏钱、自己去买、自己去跑,费钱、费时、费力不说,那个失落之感确实有点不好受,一时反应不过来。改变习惯有一个过程,公众对公务员们第一次“过裸年”的心情是理解的。
正因为不适应,有的公务员于是抱怨起来,“不光年终奖、购物卡之类的不敢发,连最普通、正常的年货福利也不敢发”。一语中的,说到了要害之处,暴露出公务员的某些习惯思维是多么的荒谬、不合情理。本来,用公款搞福利是错误的,说轻点,是钻政策的空子,说重点,则是以权谋私、化公为私、损公肥私的集体腐败行为。
公务员2014年“过裸年”,尽管有些人一时还有些不习惯,但也有一些人体验到“过裸年”的快乐,比如不用再给领导送礼、送卡、送利益了,比如可以在家陪陪家人、尽尽孝心了,比如可以在家里净静几天、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更为重要是,公务员在自费过年中,可以体验一下老百姓是如何过年的,感受到过年有多么费钱,下馆子有多么的贵,靠基本工资生活是不是艰难,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接地气。从公务员也能自己花钱“过裸年”的事实当中,可能让公务员体会到,对于公众反映强烈的社会当中的问题,政府机关的决策者、执行者如果能够调整一下观察事物的角度,把自己当成人民群众中的普遍一员,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为标准,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与信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8/7590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