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笔端的春节 脚下的故乡
2014年02月19日 09:29
本报记者张洋(左一)在社区指导站采访。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赵鹏(右)采访春节返乡的摩托车队。
本报记者张志锋(右一)采访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打冰人。
在河南省民权县,本报记者李智勇(右)问村民结对干部为他做了什么实事。
本报记者王珂在云南省祥云县龙云经贸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采访。
在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风电场,本报驻南非记者倪涛爬上65米高的风机塔顶采访。
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共派出
近200名记者
累计刊发
文字报道252篇
图片66幅
多媒体报道10篇
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腊月二十九,在安徽怀宁县城的街道上,不经意来到一家名叫真心包子的店铺。走进去,点了份早餐,紧接着是几句买卖话,却不想打开了一个话匣子。
店铺老板戴勇是一位返乡创业人员。“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里顶梁柱,我必须扛起来。可是以前家乡经济落后,找不到好工作,只好出远门。” 戴勇说,这些年,虽然走南闯北可以赚些辛苦钱,但无论怎么奔波,心始终牵挂着家里。
戴勇介绍,近年来,家乡变了,工厂多了,人气旺了。去年8月他终于按捺不住对家乡的渴望,购买了返乡车票。
如今,既能在家门口谋生,还能照顾一家老小,乡愁不再。特别是看到戴勇在店铺里忙得不亦乐乎,记者感受到一个男人对家庭的担当,带给记者的是一种别样的亲情。
本报记者张洋:
“戏要好,往下走”。这是文艺创作的经验之谈。此类经验也适用于新闻采访工作,并且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是往下走,怎么走?沉下去,怎样沉?
记者体现价值只需要走进平常百姓家,问他们冷暖,察他们所需,悲伤他们的悲伤,幸福他们的幸福。多站在田埂上、村舍旁、街道边,我们就肯定能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建设带来的点滴变化,亲近地触摸到中华大地上跃动的脉搏。
【反响】
稿件见报后,我在第一时刻把好消息告诉戴勇,接电话的是他女儿。
“我爸为家受了不少累,但他一直乐观向上、执著坚韧。爸爸在您面前接受采访时,我在他脸上找到了久违的笑容!”戴勇的女儿在电话那头告诉了记者所没有看到的,“报道我爸看到了,这给了他更大信心”。
“张记者,以后有空再来我们家玩。”电话结束前一句极为亲切的话语,让我感动,也让我更加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
走到群众中,走进生活中
春节已过,但在我的微信和手机短信中还保留着这样几条特别的留言:“返乡路途很辛苦,但你们沿途提供的休息点,让我心满意足,真的谢谢你们。”“有热饭吃,有热水喝,还有免费加油,我们觉得家越来越近了。”“这些报道让我们在寒冬中感到温暖,希望你们一直这样做下去。”
我参加了4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其中3年是陪外省农民工骑摩托返乡。为返乡铁骑提供帮助,是中石油福建公司与人民日报福建分社每年春节前夕共同策划的一项帮扶工作。2011年第一次参加活动时分社领导曾要求我每年都要参加好这件工作的报道,“作为党报记者,走基层要真正走到群众中、蹚进生活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助援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
本报记者赵鹏:
走基层不光是旁观,不光是感动,更要让心沉到最基层的生活中,去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今年我到部分铁骑农民工家中走访,听他们讲打工生活、讲对家人和孩子的思念、讲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返乡途中,和他们一起经历弯转颠簸,感受寒风扑脸透骨。只有真正沉入生活的那一刻,才更会意识到一名党报记者的责任与使命。记者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但我们的努力和坚持,却可以推动改变,为社会增添一抹温暖。
【反响】
从第一年只有不足400名铁骑返乡者享受到全程免费加油、吃饭、休息等,到今年这项活动有1449辆铁骑、1896名农民工接受帮助。中石油江西公司也从去年起正式加入,43座加油站,覆盖两省15条国道省道,平均每100公里一座,基本覆盖铁骑返乡的主要方向。“这几年压力很大,即使是好事,非议和担心也是不少。”中石油福建公司党委书记王明富说,“感谢媒体支持,否则我们也很难坚持到今天”。
“担心这活儿后继无人”
“关角山海拔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干,我担心这活儿将来后继无人。”1月18日,关角隧道,寒风刺骨,青藏铁路公司察汗诺接触网工区组长张连庆说。关角山下是个风口,“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八九级大风是家常便饭。特殊的工作环境,给这个班组的师傅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病痛。何寿昌师傅快50岁了,是班组的老大哥,患有类风湿。他的手肿得像面包一样,一摁一个窝。老何上厕所时蹲不下去,经常痛得龇牙咧嘴。“我们这里有四高,海拔高,工友们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年轻工人雪鹏才20出头,早早患上“三高”。张连庆说:“工区在荒郊野地,小伙子们找女朋友特别难。一些年轻人不愿干,很难招到人;好不容易招到了,很难留住。”
到底是什么支撑他们在此坚守呢?张连庆说:火车一天不停,这里一天也离不开人。
本报记者张志锋:
特殊的工作环境把他们炼成了“特种工”,能吃苦,能受累,更不抱怨。当我们挖空心思去探究其背后的“精神支柱”时,答案往往令人失望——丝毫都不“高大上”。的确,这些设想在现实面前大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无病呻吟。最美的其实都是最朴素的。正如他们所言:火车一天不停,这里一天也离不开人。这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反过来,假如没有他们的默默坚守,这里又将怎样?
【反响】
1月21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此稿,当日点击量超过23万次。1月25日,新华社在一篇通稿中对此文进行点评:《青藏线上除冰人》展现了忙碌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黢黑隧道的铁路工人风采。一位除冰工人看完报道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关角隧道建设难度极大,建设时曾有媒体报道。建成后这么多年,很少有中央媒体关注,你们的一篇报道对我们而言就是“氧气和面包”。
除夕拍照 新闻不小
除夕清晨,河南省民权县城大雾突降,一名叫白涛的机关干部悄无声响,驱车40里下了乡,到他的农民联系户家里拍“全家福”。
“转变作风,县里要求机关干部下村联系群众,给群众办实事。我是宣传干部,学过摄影,想着给我这十家联系户一家拍张‘全家福’,这比送春联啥的别致嘛。外出打工有的家除夕当天才到家!别看就十家,跑三趟都没拍完!”
“不去不行吗?”“不去?提拔干部、评优评先,先到村里问联系户,问办过啥实事、办得咋样,如果不咋样,一票否决了!”白涛挺老实。
我随机到几个村敲门了解,下来的联系干部,有帮着申请危房改造资金的、有给送农业技术的、有帮着联系医院看病的。有孩子从枕头底下把干部阿姨送的袄捧出来,不舍得穿。许多故事传为佳话。
本报记者李智勇:
这段我写进了我的“走基层”稿件《聊天聊出“年数据”》中。说实话,没准备写这事,给农民拍张照片也不算什么嘛。但后来采访别的事时顺口一问,发现这个“全家福”后头有新闻。作风改变,执政水平的提升,要靠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适当的激励机制。一约束,干部不舒服,百姓舒服了;一激励,创意、智慧和实效,倒逼出来了。长期坚持,内生动力出来了,干群关系融洽了。
【反响】
稿件见报后,白涛的领导勉励他:干得不错,上人民日报了!不能松劲啊,下回“作业”布置简单了可不行,你是名人了嘛!
河南民权县委书记王仲田说,稿子写得好,对我们继续践行群众路线是鞭策。产业聚集搞好了,民生事业做实了,干部作风转变了,事就不难了。“不瞒你,两年来没出过一起去北京上访的了!”
“盼着蔬菜卖个好价钱”
从播种到收获再到运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一季的努力付诸东流。去年12月份,云南部分地区遭遇低温雨雪天气,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在云南省祥云县龙云经贸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几百亩受灾的豌豆田枯黄一片,看着令人揪心。
种菜很操心,卖菜更闹心。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珠塘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民魏有天说,前几年,每到丰收季节,最担心忙活了半年的蔬菜卖不上价格甚至卖不出去。有一年,冬瓜产量太大,卖价抵不上人工费,许多农民干脆让冬瓜烂在地里。
“我们种地不想大富大贵,就盼着土地有个好收成,蔬菜卖个好价钱。”魏有天说。
本报记者王珂:
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有不少欠账。因为渠道不畅通、市场信息不对称、初加工设备不足等,农民地头“卖难”,市民菜场“买贵”。费了很大劲在生产环节提高的效率,又损失在流通环节上。农口对“流通环节增效”的需求很大,呼声很高。培育好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实施好一批产销对接项目,让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更顺、环节更少,是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举措。
【反响】
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在显著位置转载,并得到商务部主管领导以及海南省、云南省有关部门的好评。商务部新闻办官方微博、云南昆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微博、江苏南京市玄武区商务局官方微博等转载了报道。“希望中央媒体的记者多到咱农村走一走,多报道田间地头新变化,多听听老百姓心里话,多为农民呼吁解决一些困难。”龙云经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曹盛祖说。
“非洲屋脊”挖掘中国正能量
他叫彭大军,48岁,是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的一名教师。13年前,他刚来埃塞俄比亚时,当地学校没有饮用水,只能每周末开车去附近小镇购买。实验室里没有做种子化验的器皿,只能用打印机的蜡纸折成小盒子来完成。过年没法回家,也不能像现在这样通过电话或网络给国内亲人拜年,只能书信联系,一般要20—30天才能到达。他在这里一待就是13年,培养的学生遍布埃塞俄比亚。
在异国他乡带给记者感动的还有他们: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国际公司在阿达玛风电项目二期工程加班加点工作的200余名中国员工;为了在当地雨季来临前充分利用施工黄金期的中铁二局员工们,春节期间他们依然奋斗在埃塞俄比亚轻轨项目又苦又脏的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倪涛:
采访中记者不禁感叹:中国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成绩中有哪一项离得开这些个人和企业的不断付出?而他们在条件艰苦的非洲大陆上克服万难、不断进取的故事,却因为各种原因常常不在媒体的聚焦范围之内。随着中国媒体人在非洲大陆上不断深入、越走越远,相信类似饱含正能量的故事一定还会不断被发掘。
【反响】
《他在“非洲屋脊”过了13个春节》报道刊出后,多家媒体转载。彭大军激动地告诉记者,国内已经有好几位同事和朋友通过网络对他表示慰问,并赞扬他的经历饱含着正能量。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的其他教师也表示,将以彭大军的经历为榜样,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希望国内记者今后能够多关注世界各地打拼的华人,用敏锐眼光发掘出更多的“彭大军”。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9/7591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