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研究

以群众的观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14年02月19日 09:55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思维的深刻变革,各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的因素增多,部分党员干部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和现实的诱惑,脱离群众的危险性在不断增加。群众路线如果不能继续坚持和深入贯彻,不仅影响社会发展,而且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为此,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地方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组成部分,与广大群众有着更加直接和广泛的接触。地方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落实中央决策的政治任务,更是推动各级干部作风转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契机和不竭动力。

一 强化群众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党来源于群众,根植于群众,人民群众是地方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地方各级干部特别是村镇基层干部与广大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是广大人们群众的直接面对者,又是群众各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在实践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了解民疾,必然会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氛围。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要确立三个定位:

第一要有自身就是群众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对于地方党员干部来说,自己不仅是普通百姓,而且绝大部分党员干部是地地道道的本地百姓,即便不是在本地土生土长的,也与本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把自己定位为普通百姓,就更能了解群众所想、群众所需,更能体会群众之苦。从而自觉地站在群众的立场,把群众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形成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不能以先进分子自居,以领导自居,遇事不向群众请教,不同群众商量,更不可利用公权蚕食甚至鲸吞群众利益。

第二要有工作为了群众的定位。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地方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安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地方党政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当人民的勤务员,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融入社会,平等待人。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个人意愿出发。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党纪国法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成全群众的需要。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不搞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政绩工程。“爱人者,人恒爱之”,党员干部爱护群众,成全群众,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拥护和支持。

第三要有发展依靠群众的定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说到底都是人民赋予的。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权力和地位就是空中楼阁,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各级地方政府就成不了事,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不仅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还要依赖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遇到困难要向人民群众求解。“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要把群众真正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地方建设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地方各项事业就会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二 改进党的作风,凝聚民心民力,激发推动地方发展的勇气和热忱

党的作风影响和决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反映和体现着党的作风。长期以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人们社会思维的深刻变革,部分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为代表的危险作风,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地方上的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在群众身边,时时刻刻接受群众的监督,党员干部的不良作风,更容易在群众中传播并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从而造成党和政府的不良影响,阻碍各项工作的开展,甚至造成各种群体性事件和不稳定因素。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突出改进作风,彻底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等作风建设上的毒瘤,以良好的作风取信于民、凝聚人心、推动发展。

用务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体现了群众在他心中的地位。有的干部在工作中只搞形式,不顾实际;有的滥用公权,在行使公权的时候侵害群众利益;有的对待群众诉求态度蛮横,以势压人。这就是自以为百姓可欺,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具体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首先就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就是要务实、高效、不讲排场不讲形式。具体到地方各级党员干部身上,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系列禁令要求;就是要鼓励各级干部下基层、接地气、解民忧;就是要在各种公务活动中注重实效、提高效率。

以朴实的生活作风凝聚民心。一个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从某一方面来说,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情,在群众的眼中更大程度上代表的是党员干部这个阶层。领导干部如果经常大吃大喝、进出各种高档场所、追求各种名牌消费、生活情趣低下,在老百姓看来,这就是公权的腐败,老百姓会在潜意识中形成厌恶反感的情绪,会导致民心丧失,在开展日常工作中就会有意识地去抵制。而如果领导干部生活朴素,在生活上向普通老百姓看齐,主动地去亲近群众,群众就会觉得亲切,就愿意跟他干,就容易把群众的意愿和干劲统一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形成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的建设氛围。

三 勇于担当重任,勤勉奋发有为,为实现地方建设目标提供强大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一方父母官,或多或少掌管着某一地域或者某些方面的职权,如果没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奋发有为的朝气,那么他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只能是默默无闻,最终留下终生的遗憾,更不用谈推动地方发展。不可否认,当前很多党员干部缺乏担当意识,普遍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个人发展,忽视民生和事业发展。做事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个人进步,有利于个人进步的,就想方设法去做,不利于个人进步的,则能缓就缓,能拖就拖。二是部分干部存在懈怠思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杯茶、一张报纸、一台电脑混一天的情况还大有人在,这些人普遍存在无过就是功的思想,按部就班地干工作,虽无过,亦无功。三是遇到困难的畏难情绪,有一些党员干部最初还是有一些血性的,遇到事情也有一腔热情,但刚刚伸手去干一旦遇到阻力后马上就收回来,不敢碰硬,不敢较真,最终只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契机,他让我们能够去思考, 作为一方领导,是不是在换届之年能够全身而退、平平安安地卸任就行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为民。真正的为民会没有紧迫感在任职之年去为民办点实事?会不想在自己卸任以后给一方百姓留下一点福祉吗?一个党员干部,不仅仅要在其位谋其政,还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只要是有利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就要主动去承担,只要是能为百姓造福的工作就要排除万难地去开展。面对地方发展建设的大好机遇,各级党员干部都要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气;有只争朝夕、奋力作为的朝气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志气。作为党员干部,“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这理应是我们的宿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9/7591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