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典型案例
王清华:能干实事的“当家人”
2014年02月20日 08:54
编者按
最近,贵州省委命名了一批满怀激情干事创业、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优秀党员干部的创新、实干、奉献精神,进一步发挥榜样的力量,提升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本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近期派出记者,走近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推出反映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记者来到黄平县寨碧村采访的时候正值农历正月初十,远远望去,只见家家户户门口大红的灯笼还高高挂着,新贴的春联散发着浓浓的年味,住在大马路边上的人家正热热闹闹的办着婚礼。
同行的旧州镇副镇长杨胜富感叹道:“寨碧村‘有女不嫁寨碧汉’的穷日子终于结束了,这可全靠了王支书啊。”
2005年王清华以1700多票,当选为寨碧村委会主任。不久,43名党员一致推选他出任村党支部书记。说起王清华当上村支书的情景,村民都说最深刻的是他的当选感言——“我一定会给你们一个全新的寨碧村。”
走进寨碧村,只见田埂纵横,整洁的硬化道路连接着村中每栋独具特色的新式小洋楼。碰上外出拜年的村民问起支书王清华的时候,他们都不停地点头赞扬。
“他这个人很有头脑,口才又好,能办实事,是个值得信赖的当家人。”一个村民告诉记者。
“我们脚下踩的水泥路,曾经都是烂泥路、臭水沟哩。”出了村委会,王清华指着脚下硬化过的水泥路对记者说。
王清华回忆说,几年前的寨碧村里没有一寸水泥路。红梅河绕村而过,更是加重了村民出行的困难。村民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这里连送货的车都不愿意进来。”
刚上任的王清华看着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腿泥”心里无比焦虑。“现在我们有桥了。”顺着支书的手指望去,3座桥横跨红梅河两岸。“村民生活都成困难了,哪还有钱来修桥。可是不修桥又怎么和外边联系,怎么发展经济?”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认识到交通重要性的王清华开始了他的“化缘”之路。四处求助,东拼西凑,王清华带领乡亲终于修起了桥,成功建立与外界的联系。
旧州镇副镇长杨胜富告诉记者,横跨红梅河的扶贫桥,惠民桥都是王清华四处争取来的经费。“不止这些,还有村里正在改装成幼儿园的小学、村委会的大楼都是靠他到处软磨硬泡修起来的。”
“真正的科学发展是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对于发展,王清华这么解释。他说:“我一直的发展思路就是‘打工铺路,种养带富,加工致富’”。按着这样的思路,王清华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果林、优质稻、太子参、鱼、草山养羊、养猪、鹅苗孵化等。2013年,寨碧村建成经果林2290亩,优质稻1500亩,太子参859亩,鱼苗基地1102亩,草山养羊300亩,年产4000多头养猪示范基地和年产50万只鹅苗孵化基地各一个。
“那边是我们的优质稻种植区,那一片是经果林,这是村的创业园。”顺着王清华的手望去,沿红梅河而建的创业园满园生机,蓄势待发。
“这个产业园是在2010年开始谋划。”王清华说。在他的劝说下,许多人纷纷放弃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返乡创业。家具城、铝合金厂、木材加工厂、农产品加工厂一一建成。短短两年时间,创业园总投资已达到1200万元,解决了120余人的就业问题。
记者采访的时候,寨碧村家具城老板李绍峰正忙着准备新年的开张。 “每年能赚个两百万吧。”他一边忙活一边乐呵呵地跟记者说。
据统计,2012年,寨碧村997户3563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88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70多万元。从没有一寸水泥路到通向村子各个角落的水泥路、从“通信基本靠吼”到移动网络覆盖全村、人饮工程、灌溉渠道、生产便道……王清华干了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给了寨碧村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做事雷厉风行,说话头头是道。在村民眼里,54岁的王清华是一个不仅想干事、能干事,还是很有头脑的“当家人”。
王清华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踏遍千山万水找路子,历尽千辛万苦排困难,耗尽千言万语作动员,想尽千方百计谋发展”的“四千”精神,兑现了给村民一个全新寨碧村的诺言。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20/7592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