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环境移民”的背后:需重视需作为

2014年02月20日 14:03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1

报告称自然环境恶化致中国富裕阶层加速移民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由于自然环境恶化而引发的人口迁徙潮。

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研究机构的兴趣。2014年1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根据过去一年多所发生的移民情况,中国环境问题的加剧成为精英和富裕阶层移民的重要原因。

显然,这是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城市疯狂扩张及社会管理失序共同酿造的后果。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型城市最早爆发出了这种深层次的矛盾。在过去的两年,中国人谈论最多的是天气。2013年,中国境内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东北、京津冀等地区,大气污染程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相继发出红色警报。

空气质量问题频发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从而催生出一个新群体——“环境移民”。

作为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迁徙现象。当数以亿计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寻找工作,加入生机勃勃的城镇化热潮时,城市的新兴阶层却选择逃离大都市,寻找梦中的“桃花源”。

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背后,暗藏着的是城市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负面问题。人们对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费用不断上涨以及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生活压力深感不安。逃离,从某个层面上说是在对所生活的城市的“用脚投票”。

中国“环境移民”出现了群体的分野。他们兵分两路,一个群体移向海外,去国外吸“纯氧”;另一部分依然留在中国,但迁移至环境尚未受到大规模污染的地区。

据研究机构对国际上主要城市PM2.5值的随机抽查,发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的大城市,其PM2.5最高值均比中国东部或中部主要城市的要小得多。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并且均在环境保护方面投注了巨大的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富裕阶层纷纷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型国家,或者其他一些环境宜人的欧洲小国的重要原因。中国富人阶层希望在享受都市繁华和优厚福利的同时,坐拥优美环境和新鲜空气,这几乎成为了“环境移民”的理想生活方式。

那些依然留守在中国大地上的“环境移民”,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知识,以城市中产阶层为主,由于无法忍受大城市拥挤的生存空间和糟糕的空气,毅然逃往云南大理、海南三亚、山东威海、广东珠海等环境宜居、人口总量相对较少的中小城市。

 

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商人、艺术家、媒体从业者、酒吧老板。他们有的卖掉自己在大城市的产业,带着行李箱和家人,买上飞机票,到小城市“扎根”;有的则保持试探和观望的态度,两地往返,过着“双城记”式的生活。无论如何,他们都在试图逃避污染和肮脏的环境,以及大城市的冷漠和物欲。

当他们到了新地方,毫无疑问会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正面影响。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尤其是一些热点移民地区,如果大量新移民涌入,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生存资源造成承载压力,最显性的体现就是在交通、教育、物价及房地产等方面,这种资源性的竞争极有可能成为新移民和本地人引发冲突的一个诱因。

更大的隐性冲突来自观念。由于大城市和小社会存在发展阶段的“落差”,当在大城市形成的规则意识、做事效率和文明意识,放置在一个慢节奏的熟人社会时,势必会发生冲撞。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蜂拥而至的外来移民者,地方政府始料未及,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他们不知道用怎样合适的办法来融合和解决这种微妙的利益关系。这极有可能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这一场移民潮,正深刻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环境移民”热是全民焦虑的局部化体现

这股移民潮的火爆程度,其实有很多信息可进行窥管见豹的解读。比如据香港《南华早报》独家调查揭露,成千上万的中国百万富翁如何取道香港,获得加投资移民资格。这股中国内地富人移民潮已迫使加拿大政府暂停受理投资移民计划,以清理早前积压的申请。这其间有多少是基于“环境移民”不得而知,但“环境因素”绝对是所有移民者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

虽然移民热不是中国的专利,环境恶化也不是某个国家独有的现象,但环境的日益恶化,却是不争的事实。从长三角、东北、京津冀等地区,大气污染程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各种水污染之下,大量的癌症村不断出现。前不久,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癌症村地图”在网上广为流传,地图上标注的“癌症村”超过200个,引起了外界的热议,中国疾控中心专家长期研究的《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结果表示,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在土壤污染方面,2010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相关课题组在其年会上发布了对我国土壤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环境污染严重,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局面,亟待加强治理。尽管土壤污染因为“国家秘密”而未有官方结论,但不断出现的重金属超标和镉大米事件,还是凸现了形势的严峻性。

之前,记者在“中国长寿之乡”山东省莱州市采访发现,日益严重的化工污染使当地部分村庄成为“癌症村”,众多癌症患者用生命警示着莱州湾南岸生态环境的恶化。长寿乡变癌症村虽然是个例表现,却未必不是全局的真实写照,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问题,公众最有直接发言权。从某种意义讲,富人精英们选择移民,其实就是在“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来缓解自我心中的恐惧。问题在于,相比于少数精英移民者而言,那些只能坚守的“环境难民”,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沉默的大多数”。

如同硬币的两面一样,在“环境移民”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环境难民”。保护环境和生态更多的是全民的责任,需要触及到每个人的利益才会有切肤之痛,并对环境和生态给予敬畏。虽然不能说富人和精英们就是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者,但必须承认的是,他们在其间应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分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某种程序上讲,富人和精英们对于环境恶化具有不可推卸的作用,一方面很多污染事件恰就是以他们作为始作俑者,比如带血的GDP背后,总会有精英们和富人们的影子,那些重大的环境灾难事件,也跟这些群体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公共管理和决策的主体之一,富人和精英们本应发挥带头和主导作用,如果因为其移民就会“事不关己”,没有了切身利益的顾忌,其社会责任就难以得到落实,污染治理的前景就难言乐观。

“环境移民”热是全民焦虑的局部化体现,其真正的隐患在于,移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是随着精英和富人阶层的流失,造成责权利的割裂与倒置,那些本应是治理的带头者,却成为继续破坏和危及环境的领头人。如何在减少移民的同时,唤醒和树立全民责任,才是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命题所在。

 

“环境移民”,还有移不出去的人

因阳光、空气、水源这生命三要素而“孟母三迁”,已经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存量已达到934.3万人,23年增长了128.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移民输出国。2011年,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国人在国内拥有约33万亿元资产,其中2.8万亿元的资产已转移至海外,约占中国2011年GDP的3%。

移民本来也是国际社会的正常现象,进进出出,个人选择。但富人移民成潮水,且直接指向“纯氧生活”,在2013年雾霾蔽日的语境下,恐怕不能不对移民现象作出环境生态层面的现实考量。《新财富》2013年的调查,认为环境、医疗水平等因素成为中国人移民的第二大原因,近70%的人认为这是导致他们移民的重要原因。当居住环境逼着人用脚投票的时候,我们固然要加大环境投入、想方设法以青山绿水留住人,但更重要的,恐怕不是把目光盯在高净值人士身上,而更应该关注那些“贫贱不能‘移’”的平民阶层。

有钱的,可以选择“环境移民”;没钱的,注定只能成为“环境难民”?这个问题也许有些烫手,却是无可规避的现实。亚洲开发银行发表数据称,早在2010年,亚洲就有3000万人口因气象灾害而被迫离开家园,而鉴于这个数字,到2020年,全球将有5000万人口成为环境难民将是一个乐观的预测。国际移民组织的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将会有十亿人口成为环境难民。历史而言,不少今日的发达国家,都曾在工业化初期经历过严重生态环境污染的梦魇:美国20世纪30年代就经历过10年沙尘暴;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最终造成8000多人死亡;1982年日本长崎洪涝灾害,夺去 299人性命……哮喘事件、烟雾事件,看似天灾,实则人祸。无序的粗放发展,制造了历史上的气候难民、环境难民,而在这些“人人都是责任人”的公共环境事件中,最倒霉的不是能向环境高地迁徙的富人,而是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待在环境洼地的普通百姓:一方面,他们未能从环境污染过程中获得任何收益;另一方面,在公共环境风险中,他们几乎最是“手无寸铁”——他们承受了环境压力,却分享不到环境红利,末了,还要为环境危害承担后果。

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环境移民,就必然有对等的环境难民。尽管客观而言,环境问题不是中国式问题,但中国在“环境移民”问题上更该秉持前瞻性的警惕。这种警惕,固然要着眼于精英与创富阶层的“驻足”,更要从民生与民权的层面,关注那些“移不出去的人”。当城镇化的经济进程遇上逆城市化的生活选择,环境投入与环境整治,恐怕就不单单是个无关痛痒的事情。

【启示与思考】

近些年来,各地环境污染事件频频暴发,诸如空气、水质、土壤等均遭受重大污染,令人触目惊心。而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多次出现,则将环境污染问题推上舆论顶峰,民众也开始意识到,在环境污染面前,大家都是受害者,无分贫富贵贱。与穷人只能无奈忍受恶劣环境相比,富人和精英阶层则因自身条件优越,可选择的道路更多,“用脚投票”离开环境污染的大城市,去国外环境宜人的城市居住,或者国内尚无大规模污染的地区生活。

这种“逃离”现象与农民工进城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人口流动,背后则是庞大的资本、财富、人才等流向,势必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差效应。环境污染城市和地区被富人与精英所抛弃,逐步沦为穷人为主的聚集地,并由此而造成中国版的“穷人窟”,形成严重的社会割裂现象。此种情景并非杞人忧天,国外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曾上演过类似的一幕,大城市中心区经济非常发达,白天熙熙攘攘异常热闹,晚上却几乎成为空城,只剩下低收入者,富人和精英都去环境优美的郊外居住了。

显然,我国目前出现的“环境移民”现象,就是历史的重演,如不认真应对,后果会很严重。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工作,对污染企业大开绿灯,对违法排污行为处罚不力,导致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地发展的噩梦,民众普遍感受到环境压力。目前,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种危害,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不能不为之忧虑。

毕竟,有条件选择“环境移民”的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要继续在恶劣环境下生活,如果环境问题得不到改善和治理的话,或将因此而形成社会阶层的对立冲突,诱发更严重的社会危机。可见,对于“环境移民”不可小视,需要认清背后的真实焦虑,检讨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步伐,追求更有质量、更环保的发展道路,让每个人无须移民,即可享受到宜人的环境。

无法否认,“环境移民”是十分紧迫的环保警示,意味着一些城市已经达不到“宜居”的标准了。如今的调查结果,以一种更为具体的方式,诉说着环境污染给公众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一直是公众呼吁的发展模式,也是官方提倡的发展模式。可在现实的操作中,还是屡屡被忽略,这也导致各地的发展还是“重发展轻环保”,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遭遇到残酷的破坏。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确不能无动于衷,亦不能无所作为。面对部分的“环境移民”,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不然,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呵护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从来都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而面对“环境移民”,我们应有更多的作为。一方面,加强对环保的重视,只有多接触百姓,才会知道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遵守环保的底线;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环境移民”,尤其是一些官员和企业的管理者,不能简单地让其“移民”,需审视这些官员在任一方时有没有纵容的“污染企业”,要审视这些企业老板们是不是把环境污染了就准备走人。如果存在这样的行为,则有必要让他们缴纳“环境修复费”,甚至给予问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20/7594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