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莫让“打车软件”演化为“拒载硬件”
2014年02月21日 13:52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多名的哥为抢打车软件“补贴”中途甩客拒载
“滴滴”和“快的”两家打车软件的“火拼”,让市民出行便捷了不少,但是,打车软件的“走红”也催生了一些乱象,同样令人担忧。近日,福州多名的哥为了赢取打车软件运营商提供的“补贴”,恶意抢单,在途中甩客,或者直接拒载路途较远的乘客,不少打车市民的利益受损。“打车神器”的盛行,的哥热衷于接使用软件打车的客人,也使得市民招手拦车越来越难。
对此,福州市运管部门表示,目前,福州对出租车使用打车软件没有规范,并未出台相关规定,但是,的哥为了抢“补贴”而甩客、拒载,此类行为肯定是违规的,市民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
为了多抢单 拒绝乘客合理要求
“好不容易通过打车软件上了的士,没想到到了半路又因为打车软件被赶下车。”近日,福州市民吴先生向记者反映称,前日,他在五一南路的大利嘉城附近打车,好不容易通过打车软件打到的士,行程却并不顺利。
“开到五一广场附近,的哥又通过打车软件抢到了另一单生意。”吴先生说,的哥为了去接客人,便以不熟悉前方路况、道路太拥堵为由,要求吴先生下车。吴先生无奈,只得接受半路被甩的“命运”。
实际上,这样的乱象并非个案。市民谢小姐告诉记者,前几天,她从福州火车站打车回家,因中途要在北大路办事,请求司机稍等一分钟,而此时,司机通过“滴滴打车”新接一单,便果断拒绝谢小姐的要求。“而在以往,的哥一般都会同意这样的小要求。”谢小姐感到非常郁闷。
的哥热衷抢单 边开车边打电话
的哥为何要半路甩客?随后,记者采访了多名的哥,他们告诉记者:用打车软件接生意抢单,能获得相应公司的“补贴”。
为刺激更多用户使用打车软件及支付宝、微信支付打车费,年前,支付宝、微信及其分别捆绑的“快的打车”、“嘀嘀打车”发起乘客端每笔立减10元的活动抢占市场,对于使用打车软件接客的司机,也会按每一单给相应的金钱补贴。
不少的哥为了多拿“补贴”,尽可能多地去抢单,而这又催生出了另一乱象。对于的哥而言,短途的客人方便他们多抢单,因此,不少的哥选择拒载路途较远的客人。
据不少外地媒体报道称,随着打车软件盛行,市民招手拦车越来越难了,马路上挂着“暂停”牌的空出租车也越来越多。而且,由于的哥热衷“抢单”,常常一边开车一边接打电话,不少乘客胆战心惊。
对于这些乱象,运管部门表示,如果的哥有明显违规,可以向主管部门举报。昨日,福州市交通综合执法支队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市交管部门并没有出台针对打车软件的规定,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出租车在“待租”状态下是不可拒载的,为抢单获补贴等而甩客,更是严重违规行为。
普及一下
打车神器
打车软件也被誉为打车神器,多利用手机定位出租车的具体位置,帮助乘客打车、帮助出租车司机接单。只需在手机上输入或对着手机说出“我在哪里,要去哪里”,即可发出用车需求,还有0元至20元不等的“加价功能”,附近的司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抢单。
使用打车软件,前提是你手中有台智能手机,下载有打车软件APP,或通过支付宝钱包、微信客户端进入到二者分别绑定的“快的打车”、“嘀嘀打车”。
相关新闻
日均“烧钱”百万打车神器优惠缩水
11日,记者获悉,嘀嘀打车自10日起,将此前的立减10元调整为5元。快的打车则对记者表示,还没结束计划,当前对乘客的奖励依旧是立减10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福州,快的打车日均接单3万,嘀嘀打车则每日接单3.8万单,两大打车软件巨头单对福州乘客端的日补贴就超过了50万元,若算上对司机端的奖励,则逾百万无疑。
在福州从事移动互联的黄胜指出,打车软件开始降低补贴,一方面可能是前期推广已经取得效果,另一方面可能是投资方觉得亏损比较大,考虑使用其他推广方式了。
没有补贴或降低用户使用热情
2月11日下午,市民小郭在工业路成功使用“快的打车”软件坐上了一辆的士,在交通路下车时,他将计价器显示的11元输入了软件中,最终他只支付了一元钱。
小郭对于这种“坐的士却只花公交车的价钱”的出行方式乐此不疲。他告诉记者,从两大打车软件开始补贴用户后,的士已经成为他的主要交通工具。他的手机上安装了“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种打车软件,在一个地点发出打车指令后,如果100秒内没有司机接单,他就立即换到另一个打车平台。从刚装软件至今,他已经成功享用两大软件补贴共计52次,这也意味着仅用20多天共省下了520元。
“用了这么久都有补贴,一下子自己要多付5元,还真不习惯。”如今,“嘀嘀打车”开始降低了用户补贴标准,小郭开始使用另一个平台,他告诉记者即使打车不成功,也会使用公交车代替。
更多的司机同样像小郭这样使用软件是“冲着补贴去的”。福汽出租车公司的徐师傅告诉记者,自从打车软件开始补贴,他至今已经成功接单240多次,由于“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给出司机补贴额度分别为10元和15元,优惠期间他得到的补贴超过了3000多元。
徐师傅告诉记者,在优惠期间,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由于每个公司都有优惠政策,上白班的他一般是上午开“快的打车”下午开“嘀嘀打车”,每天凑足两大软件的补贴次数上限(5次),而一旦补贴上限到了,他一般不在打车软件上面接单。
“如果不是有补贴,谁愿意绕路去接客人呀。”公交出租车公司的江师傅也表示,福州开的士不缺乘客。
冷却速度可能比北上广深快
尽管两大打车软件目前仍然在较劲,没有给出明确的补贴停止时间。但打车软件不久后会遭遇“断奶”已成不争事实。
采访过程中,多数的司机认为,由于福州的的士供应量仍然难以满足需求,特别是高峰时段,如果补贴政策完全停止,除了非高峰时段预约或用户主动加价,一般不会依赖于打车软件。而对于乘客来说,一旦司机的热情大减,不在打车软件商抢单,在多次不成功的打车经历后会放弃使用。
“停止补贴后,福州市场冷却速度可能比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会更快。”黄胜认为,由于城市规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多数曾在全国多数城市红极一时的产品进入福州后的推广效果均不理想。目前打车软件在福州红火离不开巨额补贴的驱动,一旦撤资,而打车软件又没有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其刚在福州推出时存在的推广困局仍难破解。
打车软件促销不能影响公众利益
打车软件运营商提供的“补贴”,既帮乘客省了钱,又让的哥增加了利润,难怪会迅速风靡开来,成为仅次于扬招的市民打车首选手段。但本是皆大欢喜的事,却因为的哥对补贴的过于热衷,导致了不使用打车软件,就打不到车的怪现象。连原本较受出租车欢迎的路途较远的乘客,也因为妨碍司机多抢单,第一次成了被拒载的重点人群。
本来很多地方打车就比较难,的哥挑客或拒载的情况不少。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和孕妇,被拒载的次数就更多了。而这部分人中,多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别说用打车软件叫出租车了。即使是年轻的孕妇,如果是在即将临产时打车去医院,能否气定神闲的使用“打车神器”叫来出租车呢?显然,当的哥为了多赚钱而专挑使用打车软件的短途乘客时,其他乘客的利益肯定会受到损害。出租车的公共交通工具作用也会因此大受影响。
打不上车或遭中途甩客拒载还是小事,要是的哥都如新闻中的同行一样,为了多抢单,在车上装了两部手机和一部平板电脑,还常常一边开车一边接打电话的话,就算有幸打上车,能享受到软件的补贴,也难免会提心吊胆。万一出事,这五到十元的补贴能补偿得了乘客的人身与财产损失吗?
面对打车软件这一新生事物,监管部门不能坐视其引发的打车乱象继续发酵,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的哥为抢单获补贴而甩客、拒载、边开车边接电话的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进行处罚。违法成本提高了,才能让的哥正确对待每一位乘客,避免广大乘客利益受损。
有关部门也应提醒打车软件运营商,不能为了推广新业务或促销就无视公共利益盲目发放补贴,对司机的补贴应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在一定时间内限制过多短途打车;每天每车可享受的打车补贴应有一定的限额,以避免司机为了多拿补贴而挑客拒载或是边开车边接电话,影响行车安全。让利于民的促销是好事,但当促销危及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时,这样的促销就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别等到出了事才想到去规范和干涉。一些超市举办促销活动,发生踩踏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监管
一辆出租车只能用一个终端
2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表示,为规范电召服务运营行为,确保出租汽车运营服务安全,结合近期出现的驾驶员车内安装多个手机叫车终端,可能导致因驾驶员抢单而产生不安全因素的情况,每辆出租汽车只允许安装一个叫车软件终端,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平板电脑,但前提是只能有一个软件终端。
相关负责人表示,市交通执法总队将加强对出租汽车驾驶员使用“手机叫车终端”的监管工作,发现出租汽车安装多个“手机叫车终端”的问题,对其情况进行登记核录,并责成出租汽车企业进行整改。
【启示与思考】
对乘客而言,最大的需求就是短时间内便捷地打到车;对司机来说,最大的需求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空驶率。打车软件应运而生,恰好满足了司乘双方的需求。就算之前没有打车返利,也已有不少用户趋之若鹜。
科技改变生活。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西门子发明电动机,再到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应用,人类历史的每次飞跃,总是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与发展。也必然伴随着旧的生态形势的淘汰与更新。当然,一个打车软件的历史功绩还没那么大。
受两大打车软件的刺激,挂着“暂停牌”的空的士越来越多,或是奔赴“抢单”后约定的接客地点,或是停在路边等着“抢单”,对身边的招手拦车则熟视无睹。“打车软件”演化为“拒载硬件”,加重了路边打车难现象,应属于一种“副作用”。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乘客,尤其是一些上年纪的老人或者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低收入人群,打到车的概率变得更低。
鹬蚌相争,正常人都愿意做渔翁。不做,多半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有各种客观因素制约着。虽然与通勤族和白领相比,这些人群并非出租车的常用客户,但如何调控和平衡不同用户之间的需求,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利益,还真要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21/7596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