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世界关注中国推进改革实现经济“再平衡”
2014年02月22日 21:01
李克强总理2月18日谈及新一轮改革时指出,既要敢于担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又要讲究策略方法,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积微成著,渐进式推进,努力取得改革新突破。
不少国际分析人士认同这种思路。他们认为,2014年的中国经济处于落实相关改革议题的关键节点,需要坚定而稳健的改革措施,以便有效调整经济与生态、增长与改革、市场与政府、债务与投资等多对重要关系。
分析人士预计,这些领域的再平衡思路,有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所体现,并将构成今年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

透视中国经济改革进取路径
“经济学人智库预期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7.2%,而非7.5%或7.3%,”英国经济学人集团中国首席代表许思涛告诉新华社记者,“改革与增长存在天然的矛盾,为落实改革必然牺牲部分增速。中国决策层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速,恰恰证明其改革决心。”
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认为,增速放慢不一定是坏事,服务业创造每一个单位的产值,创造的就业机会要比制造业和建筑业高出30%。这意味着,越来越依赖服务业拉动的中国经济今后仍有条件保持较高增速,支撑就业市场。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改革与增长关系的复杂性还在于,不同领域的改革措施短期效果不尽相同。譬如,遏制政府支出,削减过剩产能,去杠杆等措施短期内会下拉经济增长;相对而言,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鼓励民间投资等改革则可能迅速形成新经济增长点。这决定了,推进改革“必须讲究策略方法”。
就这个问题,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指出,改革的短期效应取决于各类改革措施实施的先后次序,以及它们各自推进的速度。他判断,2014年中国将重点推进行政改革、金融改革和财政改革。
中国经济能够抵御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会否引发“中国式”债务危机、美联储开启量化宽松退出会否冲击中国楼市……在一些国际观察人士的疑问中,2014年中国踏上改革新征程。
据央行新近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2.58万亿元,创单月规模历史新高。这削弱人们对经济减速担忧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
对此,麦格理基础设施和有形资产投资基金东北亚地区负责人本·维预计,今年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将加紧整顿地方债、影子银行市场,且会严密管控流动性。
本·维认为,整顿行动短期看会抑制地方投资甚至诱发个别债务违约事件,但长期看却会促进基建投资市场更加开放,为境内外私人投资者腾出更大参与空间。他同时指出,今年中国有望出台更多金融改革措施,以便纠正要素市场价格扭曲问题。
“中国经济年增速在7%到8%,同时拥有很高的储蓄率和充足的银行存款,中国政府有能力偿还政府债务,”标普主权评级部门董事总经理慕克吉如是说。标普称不改变对中国主权信用的评级。

中国经改有利世界经济“再平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不久预计,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7.5%和7.3%,比之前的预测值分别上调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从近期公布的数据看,年初中国经济起步平稳,制造业、物价和外贸等总体向好。外部需求在改善,内部结构在优化,利好因素的积聚助于改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谈到中国改革的溢出效应,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迈克尔·安德鲁指出,中国正从基于制造业的外向型经济体向更依赖服务业和内需的成熟经济体转型,这长期看来既有利于中国经济内在平衡也利好全球经济再平衡。
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生祥指出,伴随结构性变革深化,中国需求的重心将从大宗商品领域转向服务、技术等新领域,这将带动澳大利亚这样的资源大国克服过分依赖单一产业导致的“荷兰病”弊端。
他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改革也利好其主要贸易投资伙伴的内部结构优化。
诚然,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外需疲软、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美国量宽政策退出等因素干扰,却同时具备通胀温和、就业市场稳定、改革思路明确等难得的优势,可以说坚定深化改革恰逢其时。(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22/75974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