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户口本一个错字改了三年半”之警示
2014年02月22日 20:5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女子户籍姓名被错录一字办理更正耗时3年半
因派出所录入姓名出错,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星农场23岁的黄丽谌至今没有身份证。早在2010年,她便向派出所申请更正,派出所工作人员受理其申请后,让其等候通知,随后却杳无音讯。2014年2月10日,黄丽谌和其母亲林女士向记者讲述这段令人费解的遭遇。
“当时换户口本的时候,派出所的人写错了,我们那时候也没在意,后来才发现麻烦大了。”据林女士回忆,女儿黄丽谌是在2004年办理入户,由于当时户口本信息为人工填写,在2010年办理更换新户口本时,手写的“谌”被错录成“湛”。
“读书都是用‘谌’,户口本错了,其他什么都查不到。”林女士说,因为户口本上的错误,给女儿带来诸多不便,女儿今年23岁,因为这个错误,至今还没有办理身份证。
黄丽谌回忆,2010年7月拿到错误的户口本,便立即找材料前往派出所,请求将错录信息予以更正。派出所在受理后,也出具了同意更正意见,可等到自己从中专毕业准备找工作,这个“更正”也没有完成。
2012年,黄丽谌从海口一所中专学校毕业。想找工作,却因为没有身份证一再遭到拒绝。黄丽谌的母亲林女士几次前往派出所询问,得到的答复都是“回家等通知”。
“一直让我们等,都等了三年多了,还是没有消息。”林女士说,究竟是因为缺少材料,还是其他原因,由于对方从未告知,自己也不摸不着头脑。
2月10日,南海网、三亚新闻网记者陪同林女士和黄丽谌,前往新星派出所了解办理姓名更正进展。
当天下午2点30分,正值上班时间,新星派出所户籍窗口无人上班,直至近20分钟后,一名男民警走进户籍窗口,陆续接待已经等候多时的六七名群众。
“办理户籍民警请假,我只能办理身份证。”当林女士询问更正进展时,男民警如是答复。
在记者告知身份,并联系该派出所所长后,男民警开始寻找黄丽谌的相关资料。找到资料后,由于该民警对业务尚不熟悉,也无法予以解答。
记者在民警找到的资料上看到,黄丽谌提交审批表的时间是2010年7月28日,而审批表后附带的证明等材料落款时间为2012年3月28日,最近一次由保亭县公安局户政中队出具“同意”意见的时间是2014年1月21日。在审批表上方还分别印有2012年4月、5月、10月的印戳。
一个更正程序,为何需要耗费如此长的时间,黄丽谌又还要等多久?
保亭县公安局户政中队负责人查看该审批表和相关材料后表示,黄丽谌的更正申请在1月21日已经完成最后一道审核程序,只需要将资料录入网上系统,便可以完成错录信息的更正。
对于这份更正为何耗时如此之久,保亭县公安局户政中队以及新星派出所所长表示,办理户籍信息更正,需要齐全的材料,黄丽谌等候过久或是因为材料不齐的原因,审批表上的蓝色印戳就是因为资料不全打回派出所时加盖的。而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全县户口的户政中队只有2名民警,而各派出所也只有1人,加上事务繁杂,也会影响到群众办理户口等户籍资料的等候时间。
对于黄丽谌所遭遇的情况,保亭县公安局户政中队负责人以及新星派出所所长现场进行道歉,并立刻为黄丽谌办理了更正的网上系统录入。同时,还受理了黄丽谌办理二代身份证的申请。
经过几十分钟的操作,10日下午下班前,拿到了更正好的户口本,黄丽谌和林女士面带笑容。“要不是你,我们还不知道要等多久,谢谢!”
户口本一个错字缘何改了三年半
录入姓名出错,完全是派出所方面的责任,更正过来是派出所应尽的义务。我们到任何服务场所接受服务,服务出现纰漏,服务者都有义务补救、补偿、道歉。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契约逻辑上与社会商业服务并无二致。户籍录错一字,更正耗时三年半这种情况,一是不应该发生,二是即便发生,公共服务者也应当向被服务者补偿,这种补偿未必一定是货币化的,道歉、问责失职人员也是一种补偿方式。派出所领导当面向当事人道歉,这是必须之举,但严格地说,还与“更正一个字耗时三年半”的过失极不相称。
现实中,政府部门一些公职人员即公共服务者的角色定位不清晰,认为自己对公民的服务不完全是一种法定义务,而首先将自己定位为权力者,给公民办事带有恩赐色彩,比如对公民给政府部门的感谢信总是心安理得地笑纳,甚至公安局破了案,追回了失物,竟向失主索要办案费。有些警方人士对网上批评不满,就说“有本事,有事的时候别找我们!”如此心态、做法的错误之处,就在于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对公共服务概念的认知是模糊的。而这种模糊,不好让人相信是由无知而来,因为概念与道理上并不复杂,并且机关经常开展学习培训。模糊的认知,主要缘于权力自信——监督越少、越弱,纪律、职责上的要求和约束越松散,则权力意识越浓厚,“给你办”、“不给你办”的决定习惯越强势,而提供契约服务,尽法定责任义务的意识则越淡漠。
商业服务中所以被服务者是上帝,是因为被服务者决定着服务者的收益。这个逻辑其实同样适用于公共服务,如果公众满意度决定公共服务者的绩效评价乃至“饭碗”,公民举报可以让服务质量恶劣的公务员“歇菜”,则无法想象,一个错字能拖到三年半,且媒体介入后才给予更正。
目前公众对整体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并不理想,而公共服务质量差,主要原因是考评机制的不合理。只有被服务者成了上帝,握有应有的考评权,而不只是体制内自说自话,模糊的服务角色定位才可能从权力强势定位扭转回来,“一个错字改三年半”的情况也就不可能发生。
姓名错录一字费时三年半谁耗得起
没有身份证,找不到工作,连火车票、飞机票都买不到,尤其是黄丽谌已经23岁了,正是待嫁的黄金年龄,没有身份证就拿不到结婚证,还有什么比这终身大事更让人着急的么?
从网友留言看,有类似经历的人还真不少。如西安的@cqlyp一直都在留言说:“我迁户口的时候,出生日期派出所填错了,老身份证号也因此变更,两个派出所相聚300多公里,跑了几个来回,相互推脱就是不给办,最后只能将错就错,改其他相关资料,本来他们的错误,让我来承担了损失和责任。”还有一名合肥网友说:“我为儿改一个字,身份证和户口本名字写反掉,跑了65次派出所,小孩子马上高考就得用,快急疯了,最后去安徽省公安厅,一副厅长值班接待我,他问我情况后,写一张字条给我,当天下午回到派出所,那户籍民警看后什么也没有说,打开电脑,五秒钟后告诉我,好了明天让你孩子来办身份证!”
也有网友说:“是这些工作人员故意写错,我那里很多,改一个字收费一百。”对于这种权力寻租的事情,没有铁证不敢妄评,但一些户籍民警工作马虎,造成名字经常写错的事,媒体已报道了不少。出错是难免的,但错了,就该立即改过来,少折腾人,不要让人一等就是3年半。有错不及时纠,是工作态度问题。要知道,你拿的工资是纳税人的钱,理应服务好纳税人。出一次错并不奇怪,但常常出错,就让人感到很奇怪了。一个更正程序,又为何需要耗时3年半?如果最后不是记者跟踪办理,黄丽谌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事情不在大小,关键在态度。有老百姓跑了65次派出所,改个字也改不了,可当上级领导写张纸条后就立马能办了。看来,3年半改不了一个错字,是源于权力的冷漠与傲慢。这种工作作风,显然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户籍民警也是我们政府事务的执行者,办事如此拖拉、敷衍塞责,改一个字让人耗3年半,表面上看是黄丽谌受损害,实质上损害的是当地政府的形象。这样的事多了,老百姓的抱怨也会增多,社会矛盾也会激化。只有将群众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做到心系群众,将老百姓当亲人,老百姓才会把你当亲人,说你好。
要让权力回归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温暖属性,各级政府就应加大对干部的教育力度,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怀为民之心,尽富民之责。同时,要深化体制改革,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清除传统公务员管理体制的“官本位”弊端;要有进有出,有激励有淘汰,让老百姓有监督权,有话语权,这话语权能影响公务员的升迁、加薪等,类似现象才会真正减少。
驱散衙门气,最需“马上办”
几十分钟就可办妥的事情,却拖了三年半,如果不是记者帮助,不知还要等到何时。一个更正程序为何耗时日久?有关负责人称,材料不齐,人手少事务多,无暇顾及。这两个理由难以服人。材料不齐,为何不按公安部规定“提供书面清单,一次性告知群众补充事项”?事务繁杂,更不是长期拖着不办的理由。记者一陪同,立马就能办,与其说缺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如说缺的是压力和责任。
一言一行见作风。更正一个字,蹉跎三年半,其中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错录之咎在派出所,而派出所非但不能及时纠错,反而耽误时间、错上加错。正是因为有这种生硬拖沓、蛮不讲理的衙门作风作祟,一些人才会无端刁难、无故拖延,把本来不那么复杂的办事过程变成了一次次“苦行”。更有甚者,身居一岗、手拿一章,就视之为寻租工具,你来办事不给我点甜头,就让你多吃点苦头。
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开展,解决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然是重中之重。公安部日前也提出,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加强办事流程监管,切实解决办户口难、办证难等问题。基层办事人员转观念、改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就有了动力。另一方面,也得强化制度约束,让规章和纪律通上高压电,通过倒逼压力,变“找人办事”为照章办事。
“勺饮不器盛沧海,拳石频移磊泰山”,政务窗口连着万千期待,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就体现在每一个办事程序和细节中,不可马虎,更不能懈怠。马年新春,各种“马上体”流行,对政府机关来说,最需“马上就办”的责任担当。多一些主动服务,少一些推诿塞责;多一些利索劲,少一些拖拉病,老百姓的办事之路,肯定会顺畅得多。
【启示与思考】
更改户籍资料很难吗?显然不是。被媒体曝光之后,当地派出所不是很快就为黄丽谌办妥了吗?有的地方向社会承诺(如昆明西山区),只要资料齐全、符合法律政策规定,15分钟可以办理完毕。说明,只要手续齐全,更改户籍资料并非难事。况且,黄丽谌的名字出错责任在派出所,按理说再麻烦也是你们自己的事。因为工作疏忽给群众造成困扰,本来就是不认真、不负责的表现,还一拖再拖,这种作风算不算“庸懒散奢”中的“懒”与“散”?等到媒体曝光,又是道歉,又是马上办,未免太迟。
或许,户籍更正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的材料很多,而且程序也复杂,但三年半的更正期,应该创吉尼斯纪录了吧?户籍是一个人的户口和身份信息的证据,对于一个成年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户籍的更正程序,为何需要耗费如此长的时间?若没有媒体介入,还要等到何时?派出所的解释说是由于黄丽谌的材料不齐全。这样的回应很含糊,也很牵强,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心急如焚的黄丽谌,自然会去全力地准备相关的更正材料,关键是派出所并没有及时告知她。这其中,或许是派出所将此事遗忘了,至少是没有放在心上。若非如此,抑或就是派出所想让当事人“意思意思”,才故意拖延,而黄丽谌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意思。
诚心诚意为民众服务,这是很多部门的口号。然而,落实起来并非易事。有些职能部门毫无服务意识,行政效率低下,工作拖拖拉拉,甚至故意刁难办事的民众。黄丽谌户籍的一字之更耗时三年半,当地派出所的办事效率如此之低,难免让人心生质疑:这到底是便民呢,还是骗民呢?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慵、懒、散,已经影响到政府形象,让民众苦不堪言,若不彻底更正,损害的则是政府形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22/7597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