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坚持解放思想 凝聚改革共识
2014年03月04日 09:09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安徽的改革发展,必须继续发挥解放思想的先导作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从而为安徽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观念基础和舆论支持。当前,要有效地继续解放思想、凝聚改革共识,必须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如下方面。
一、解放思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坚持解放思想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从普遍性来说,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社会思想观念的继续解放,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从特殊性来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体制内”,这表明,解放思想的重点在“体制内”,在体制内的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因此,解放思想,彻底破除思想观念障碍,关键是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首先要率先进行思想观念的解放。
把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解放思想作为首要,这是因为:第一,作为改革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领导干部和权力部门思想解放,就能主动找准改革的方向目标,提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全面改革就能够顺利推进。第二,领导干部和权力部门思想解放了,就会激发群众的热情、充分释放群众的智慧、激励群众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认肯和弘扬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地把群众的有益经验提炼为改革政策。第三,领导干部和权力部门思想解放了,就会带头破除一切阻碍全面改革的因素特别是利益固化的障碍,努力破除落后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思维定势,带动良好思想观念在全社会的普及,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
二、当前需要解放哪些思想
在当前的解放思想中,到底要解放哪些思想、要革新哪些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明确的回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这为思想解放和观念革新指明了方向,就是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一切抑制社会活力迸发的思想观念,一切与体制机制弊端相粘合的思想观念,都在破除和革新之列。在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迫切需要解放和破除如下思想观念:
其一,要坚决破除固化的惯性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安徽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很多有益的思路,探索出了很多有效解决难题的办法。但在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一种固化惯性思维,经验成为框框,思路变成套路,形成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以至于在新的改革实践中习惯用老思路老办法。实践表明,过去行之有效的思路办法在新的改革实践中不一定有效,有的甚至会成为解决新问题的障碍。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对过去的经验、思路、办法进行辩证分析,学习掌握创新思维方式,以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办法去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其二,要坚决破除不科学的发展观念。发展观念主导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地根据实际形成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这些发展模式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今天,我们必须思考这些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是否能够继续沿用。必须清醒地看到,某些地方发展模式呈现出资源依赖、资本依赖、行政依赖、产业移入依赖、粗放增长等特征,显然不可持续。因此,必须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审视,努力实现发展模式的革新和再造,从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其三,要坚决破除落后的管理观念。落后的管理观念是与各种陈旧的体制机制粘连在一起的,它们互为表里。必须看到,落后的管理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奉行管理就是用权,管理就是审批,管理变成了一些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特权。再如,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还在用计划思维对待市场经济,对市场进行不当行政干预。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不到位。可见,不坚决破除落后的管理观念,市场难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如,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存在过度干预社会机制有效运行的现象,抑制和减弱了社会活力。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设置不恰当条件和复杂门槛。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构建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等方面,存在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等情况。总之,必须创新管理观念,才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其四,要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同时也出现了利益行业固化、利益部门固化、利益阶层固化的现象,因传统体制破除不到位和新阶段不同部门单位群体之间利益的分割而形成的藩篱壁垒日益凸显。今天解放思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合理的利益格局,实现利益在全社会的均衡,真正实现发展改革成果全民共享。利益固化的藩篱壁垒的背后是狭隘的利益观念,是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反映。利益固化的藩篱壁垒会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经济和社会运行的风险,破坏社会的和谐和活力,阻碍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下决心破除利益藩篱、利益壁垒。
三、坚持解放思想必须遵循科学方法
解放思想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方法,才能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
其一,解放思想必须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科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解放思想必须直面问题、直指问题,与问题对接。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会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在老办法不能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必须进行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的推进与思想的解放相伴而行,改革实践推进到哪里,思想解放就指向到哪里;哪里有要破解的难题,观念的革新就在哪里实现。必须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重点问题,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引领,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奋力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增进人民福祉。
其二,解放思想必须以群众利益为立场。解放思想要有正确的立场,立场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必须从群众利益出发,以维护和增进群众利益福祉为落脚点。解放思想要反映群众利益,就必须了解群众需求,顺应群众期盼,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呼声。想着守着一己之利,利益的纠结导致思想的固化,就不可能甚至不愿意解放思想。反之,坚持群众利益至上,自觉消除私利的羁绊,就会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桎梏,实现思想的再解放。当前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重增强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完善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机制,形成以群众利益为本位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理性自觉。
四、以解放思想凝聚改革共识
共识是社会的不同群体所寻求的共同的认识、价值及理想,它的形成是基于社会阶层群体的思想经过充分的协商、交流、碰撞甚至交锋所达成的共同的看法和认识。今天,凝聚改革共识需要解放思想。这是因为,一方面,今天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的改革相比,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关联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改革的社会环境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表现为社会结构多层性,利益格局多元性,公众价值取向多样性,社会成员心态多变性。此外,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地区部门对改革的期待和诉求不完全相同,对改革的目标、任务、路径、措施的看法也具有差异性。基于新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社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得越充分,观点讨论得越深入,形成的改革共识就越坚定越牢固。
在解放思想中凝聚改革共识,意味着不只是让各种意见充分表达,而是在思想观念上求同存异,形成思想的认同点;通过解放思想,在多元利益碰撞中,找到利益的均衡点,通过观念整合和利益整合形成改革实践的强大合力。通过全社会思想解放,充分调动全社会成员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能量,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通过解放思想凝聚改革共识,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上凝聚共识,在全社会形成改革必须深入推进的认识;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上凝聚共识,使全社会成员认同改革要达到的目标;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上凝聚共识,激发全社会成员形成合力攻坚克难;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上凝聚共识,使改革有序有效推进。
(执笔人:宋周尧)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04/7598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