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文物反腐”不容忽视

2014年02月24日 14:14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国内博物馆文物腐蚀率超50%

故宫将建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基地

目前,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率超50%,然而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左右。2月9日,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文物腐蚀的严峻现状,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基地将落户故宫。

全国馆藏文物腐蚀严重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专项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进行此类科学技术基础专项调查。

调查历时3年,涉及全国各地2803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1470余万件(组)馆藏文物,调查结果显示,文物腐蚀损失状况相当严重。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目前全国共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然而,目前用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经费却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

单霁翔表示,博物馆业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打碎一件珍贵瓷器就是重大的文物损坏事件,但大量珍贵文物藏品在无声无息中走向损毁,却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物保护高新技术欠缺

单霁翔介绍,除了文物藏品的腐蚀问题外,应用科学技术实施文物科技保护方面也存在突出问题。比如,在文物的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中,存在忽视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的倾向,甚至有人认为文物保护不是一门学科,而仅是一种业务技术工作。因此,存在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适应等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使大量实用技术停留在一般性应用层面,而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利用显然不足。

单霁翔表示,国内亟需能够承担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的国家基地。以故宫为例,这座世界著名的博物院拥有180余万件文物藏品,而其中上百万件需要修复和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

保护基地将开放

单霁翔透露,正在建设中的故宫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和北院区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平台,今后将共同构成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按计划,该基地会坚持科技保护项目对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等一切可以为中国文物藏品保护提供支持和有所贡献的力量,平等参与、承担科技保护计划和项目。

目前,故宫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已经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1.3万平方米,建成以后,文物科技保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精密科研仪器设备的工作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在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方案中,规划有2万平方米的文物藏品科技保护设施,并配套建设1万平方米的临时库房。数量众多、体量较大的文物藏品,诸如明清地毯、古代家具、武备仪仗、车马轿舆、宫廷灯具、生活用具、西洋钟表、古建藏品等,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系统的保护修缮。

此外,通过建设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平台,一批非物质遗产项目将得到有效保护,一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特殊技能将得到弘扬,一批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将得到重新振兴。

 

文物保护经费为何只占5%?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无论是从保护资源的角度还是从传承文化财富的角度,都应该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这也是为什么文物保护会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这些在国家文物保护法中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既然无论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还是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讲,用在文物保护上,无论是资金还是精力都应该是文物部门不遗余力的,但现在的尴尬不得不让人追问:本用于保护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呢?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博物馆的业务经费是否存在挪用或是滥用,目前还不知,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博物馆的管理体制是存在明显的制度漏洞的。比如在问题的追责上,就存在避重就轻的问题,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言,博物馆业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打碎一件珍贵瓷器就是重大的文物损坏事件,但大量珍贵文物藏品在无声无息中走向损毁,却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管理逻辑下,自然也就没有了深度保护的意识。

此外,这些年来,博物馆在管理中曝出多次丑闻,光是故宫博物院,就相继发生了包括“失窃门”、“会所门”、“瞒报门”、“拍卖门”、“屏风门”等丑闻,虽然大多丑闻最终都不了了之,但是所暴露出的管理短板却是一览无遗。

就此而言,发生“文物保护的经费只占5%”的尴尬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在管理中做不到大刀阔斧的整改,在问题追责上做不到雷厉风行,仅仅依赖于文物保护部门的“高度自觉”显然是不现实的。

要实现全方位的文物保护,必要的机制体制改革是亟需发生的改变,比如打破大锅饭的供养机制,比如引进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比如设定严苛的问责机制。让文物保护真正处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之下,文物腐蚀率过高、文物保护经费不到位的尴尬才能得到彻底的整改。

比文物腐蚀更可怕的是监管缺失

因为技术和时间因素,文物腐蚀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已然用“严峻现状”告诉我们,文物腐蚀率超50%并不正常。这种不正常并非缘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缺陷,而在于管理体制的严重不足。

面对一边是大部分经费去向不明,一边却是文物腐蚀严重的糟糕现实,人们恐怕不免质疑:博物馆的业务经费是否存在被挪用或滥用现象?事实上,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并不轻松。从编制上,目前各级文物博物馆基本都是由文化部门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看似使得博物馆有人管,却也容易造成二者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文化部门要监督博物馆的经费使用等,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个别文化部门为了从中分羹,对博物馆违规使用经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换言之,现行的监管模式难以保证一些管理公共资源的权力者,在缺乏公众监督和制约情况下对公共资源的监守自盗。

事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2011年8月,媒体报道故宫曾发生一起内部人士自导自演的私分票款案,事情败露后被知情者勒索10万元“封口费”。此“门”打开后,故宫博物院又相继发生“失窃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拍卖门”“屏风门”……虽然这些“门”最终不了了之,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显而易见:封闭体制带给故宫博物院的顽症,概括而言就是“内部缺乏动力,外部缺少压力”。故宫如此,各级地方博物馆想必也是半斤八两。

总之,博物馆既然是吃财政的,就有必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从制度上确保各级博物馆真正把“大门”打开,让阳光照进去,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文物的“反腐”工作也该重视起来了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只是,面对历史文化遗存,我们热衷于抢救,却未必有心于保护。早在数年前,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感慨,“我们博物馆里边一件瓷器、一件铜器,因为操作不慎受到损伤痛心疾首;但实际上,博物馆那些有机物的腐蚀,那些铜器铁器的腐蚀、生锈,每年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

2013年7月,不少人欢欣鼓舞于一件事:在海外漂泊了153年的圆明园兔首、鼠首铜像终于回家,安放在国家博物馆。早在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法国佳士得拍卖时,起拍价已飙升至800万及1000万欧元,但即便这样,还是挡不住出于“爱国”的购买热望。意外的损失,或者漂泊的藏品,容易勾起这个社会对历史与文物的抒情欲,但面对院子里的宝贝,却难以悉心看护。早前,国家文物局就表示,馆藏文物腐蚀损失面临“四大杀手”:文物库房条件不达标,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设施设备匮乏,科研和运行经费严重不足,保护修复科技人才短缺等。

这就带来两个层面的思考:一者,面对巨量馆藏文物,职能部门尽心尽力了吗?藏品被腐蚀,是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等到不可逆的损毁过程完毕,再多的钱、再热的心,也无法复刻原版的历史。面对馆藏文物的“四大杀手”,常规处方在哪里、应急预案在哪里?至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经费却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5%”的现状,拷问的恐怕是文物保护的法规与制度。博物馆不把经费主要花在文物保护上,这和慈善组织不把善款主要用在慈善事业上,是如出一辙的悖谬乱象。

二者,论说起来,各级投入也不少,仅2009-2011年,中央财政就已投入近1.6亿元,实施了396项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理念上,也在由“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但问题是,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城市挖挖建建,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因此,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单位或个人发现的文物,法律上基本都要进入“馆藏”序列,海量的历史文物,有限的文保资源,国家保护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探索或选择一种更现实、更有效的保护模式呢?比如寻求社会力量的保护、引入市场机制的保护等。

文物这东西不是发掘出来就了事,也不是藏在馆里就算完,它们会在时间的浣洗中老去,也会生病、也会消逝。半数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腐蚀的现实起码警示我们三点:一是关于文物保护,我们往往说的比做的好;二是文保部门不应仅热衷于占有,却疏于擦拭其价值;三是既有保护制度亟待转身,既要量力而为,还要量力“智”为。馆藏文物,怕的就是灰飞烟灭。

【启示与思考】

每年国内都有不少世界遗产被警告,被亮黄牌,比如2007年就有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等六处遗产被亮了黄牌,原因也出奇的一致,都是商业利益过浓,导致了开发过度,而对应的保护跟不上,破坏严重,遗产告急。

都愿意品尝涨价的甜头,谁愿意去做保护这种见效奇慢的做法?就像很多地方不愿意去修下水道,而热衷高楼大厦等政绩工程一样,表面的东西能够带来很多收益,尤其是政绩上的,反倒是那些慢工出细活的东西,不容易被看到,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维主导下,后者显然会被逐渐忘记。所以,仅有5%的业务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很符合利益追求的主导思维。

要改变的显然不仅仅是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还应该有对应的问责。文物保护本应是文物部门的职责所在,如何严肃考核,财政预决算如何控制,事后如何问责——厘清文物单位管理体制,或许是改变目前文物损耗严重的重要路径。

文物保护,是多年来各地面对的一个难题。藏于深宫、关门拒客,或可减少损坏几率,但文物的价值却在日渐腐蚀中流逝。只有让文物活起来,才能让文物活下去。让活态保护的文物,走进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对文物的了解与重视,转变博物馆的管理理念,改进文物保护的监督与问责机制,或才是一条可行之路。

不过,话也说回来,既然文物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制品,就难免存在新陈代谢,对于那些数量有限的物质文化藏品,固然需要尽力呵护,但无法抗拒岁月留下的痕迹,自然老化也在所难免。与其竭力使之永葆旧颜,不如利用新技术(3D打印)、新方法(数码影像)使之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世代流传。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24/759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