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高考状元成“流浪汉”,该反思什么?

2014年02月25日 13:47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高考状元毕业4年未找到工作 被指“给整个县丢脸

老父寻子

在找过数十家网吧后,55岁的刘国华(化名)终于在通锦路一家网吧,找到了正埋头打游戏的儿子刘宁(化名)。

25岁的刘宁头发蓬乱,脸色苍白,正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屏。刘国华站在他的身后,犹豫了一秒钟,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后者扭过头来,惊讶地盯着情绪略显激动的父亲。

八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

大年初六的下午,一位好心人发现,一名年轻的“流浪汉”,已经连续三天晚上躺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里的长椅上过夜了。他帮忙联系到“流浪汉”的家人—第二天,刘国华从老家赶来,儿子却再次消失了……

失踪前一通电话 “给整个县丢脸”

儿子失踪后,刘国华最后悔的是此前的一通电话。“我不该说那么重的话。”

2月4日晚,刘宁找了个公用电话打回家。自从去年11月手机掉了后,他就没有固定的联系方式。电话里,他先是询问家人近况如何,年过得好不好,继而他说,自己在西南交大附近已经好几天了。

“我当时感觉,他又要向家里要钱了。”刘国华回忆说,自从2010年刘宁毕业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工作,所有生活开支由家里出。而在大学之前,儿子曾是县上的理科状元,并以优异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多年来累积的荣誉与大学毕业后的失落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让刘国华失控了。这通电话持续了40多分钟。电话里,刘国华对儿子说了重话,“我说,你简直是给家人丢脸,给整个县丢脸。你大学前,在整个县城风风光光的,现在别人问起你,我都不敢说。”

之后,刘国华还说:“我要对付你很简单,你的所有电话我都不接,有成都区号的电话都屏蔽。”刘宁的妈妈也接了电话,“边哭边骂儿子,恨铁不成钢啊。”

儿子挂断了电话。第二天,一位陌生的老人打进刘国华的手机:“你儿子在学校的椅子上,已经睡了三天了,这么冷的天……”

沉默的网吧会面 惊讶地望着父亲

最开始接到电话时,刘国华甚至想过,这是不是儿子向家中要钱的另一个办法。但很快他就否定了。2月6日,正月初七,他一早赶到成都,儿子却再次消失了。每天,刘国华都去校园附近的网吧寻找,他拿出照片让网吧老板辨认,但所有人都只是摇头。

2月7日,他往儿子的银行卡上存了300元钱,第二天,他发现,卡上金额少了100元,这让他感到安心。“这说明,他人是安全的,还取了钱。”通过银行查到儿子取钱的地方后,刘国华又去守了半天,一无所获。

经历了5天的寻找后,刘国华终于见到了儿子。刘国华走进通锦路的一家网吧时,刘宁正全神贯注地玩网络游戏。刘国华站在他身后,犹豫了一秒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之后,他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走了吧。”

头发蓬乱、面孔油腻的刘宁回过头,惊讶地望着站在身后的父亲。然后,他一言不发地,关掉电脑,背着书包,跟着父亲走出网吧大门。网吧老板称,最近几天,刘宁常来网吧上网。上网卡里,还有已经充值的40多元钱。

在回招待所的路上,父子俩一直沉默。半晌,刘国华终于开口:“中午吃饭没?”“吃了。”刘宁小声地回答。

 

父亲眼中的儿子——从状元变成“流浪汉” 我怕亲朋再问他

刘宁身上寄予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成绩好,脑袋聪明,又考上了好大学,我们都觉得,他会有一个美好而远大的前途。

在老家县城,作为理科状元,刘宁的现状屡屡被亲朋或当年的老师问起,每当这时,刘国华都只有摆摆手:“他毕业后在安徽工作。”“都没得脸说了。”刘国华无奈地说。

“儿子留给他的美好回忆似乎只剩下大学前优异的成绩。每年,他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开家长会时。每个老师都表扬他,谁见了都羡慕。”

理科状元——父亲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开家长会

读大学之前,刘宁一直是刘国华和整个家庭的骄傲。

“他成绩特别好,初中高中都是第一名。”刘国华回忆说。对于这位55岁的父亲来说,儿子留给他的美好回忆似乎只剩下大学前优异的成绩。每年,他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开家长会时。“每个老师都表扬他,谁见了都羡慕。即使现在,老师们都还能记起这个学生,每个老师见了我,都热情地打招呼。”

让刘国华最引以为自豪的是2006年,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该县的理科状元,并顺利被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还因此打了很大的广告牌,宣传这件事。”刘国华的语气中带着逝去的荣耀感。

10日,刘宁高中的班主任老师也在电话里给这个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非常聪明,学习又很刻苦,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当年)高考,只差一点就上清华大学了。”

刘宁身上寄予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刘国华说:“成绩好,脑袋聪明,又考上了好大学,我们都觉得,他会有一个美好而远大的前途。”

待业青年——最长一份工作,干了几个月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击碎了刘国华的美好期望。

大学毕业,刘宁说想留在安徽。“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给他打电话,他都说,正忙着找工作。”让刘国华没想到的是,“找工作”的状态竟然持续了数年。

在刘国华的记忆中,刘宁毕业后只干过一份仅仅持续几个月的工作。“那是在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做网络销售和客服,干了几个月,他觉得没意思,辞职了。”

曾经有一次,刘宁对父亲说,“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

在老家县城,作为理科状元,刘宁的现状屡屡被亲朋或当年的老师问起,每当这时,刘国华都只有摆摆手:“他毕业后在安徽工作。”“都没得脸说了。”刘国华无奈地说。

刘国华心内焦灼。他难以理解,儿子毕业于名牌大学,本身能力也不弱,怎么会找不到工作?他归因为儿子没有认真找,2013年7月,他把刘宁从安徽接回成都,开始“守着他”找工作。“守”了几天,刘国华回到老家,之后通过电话询问儿子找工作的情况,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正在找”。2013年12月19日,因为房租到期又无钱续交租金,刘宁离开了出租房,开始四处漂泊。

刘国华发现,儿子开始沉迷网络。“他经常泡在网吧里,也不接我们的电话,没钱了,就给家里打个电话,或者干脆电话都不打,发个短信,说我没钱了。”

在此期间,刘宁的全部花销由家中提供。刘国华说,这些钱,有很大一部分被儿子花在网吧。刘国华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知道钱大部分是用来上网了,给他钱是害他;但另一方面,总不能眼睁睁看他饿死吧?”现在,他只希望儿子能找一个踏踏实实的工作。

“流浪汉”——他曾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从大年初四开始,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堤校区的护卫温先生发现,一名年轻的“流浪汉”,已经连续三天躺在校园镜湖边的露天长椅上睡觉了。“他用一件衣服把下半身裹住,躺在椅子上,背一个包,提一个包。从下午五六点开始,要睡到第二天下午的五六点。脸色苍白,这么冷的天,造孽!”

住在校园内的82岁的经大爷,也发现了长椅上的这名“流浪汉”。大年初五,经大爷看见他躺在椅子上,他试图问问他的情况,但对方很拘谨,不怎么说话,经大爷把手中的零食以及矿泉水给了他;大年初六的上午,经大爷又再次见到了这名流浪汉。“这一次,他说他是大学生,和父母闹了矛盾,还给我看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时近中午,经大爷给了刘宁10元钱,并嘱咐护卫温先生带他去食堂吃饭。温先生打完饭发现,刘宁已经不见了。

当天下午,经大爷又在校园长椅上见到了刘宁,这一次,他劝刘宁给父母打个电话。刘宁给了父亲的电话。经大爷在电话中对刘国华说:“你的儿子在椅子上,已经睡了好几天了……”打完电话后,刘宁又不见了。

给经大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宁与他的一次对话。刘宁问他:“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深奥的问题让经大爷有些诧异,想了想,他回答说:“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充实和有规律。”

 

儿子眼中的自己——像多数人一样工作结婚,我觉得很无聊

下午6点,从网吧出来的刘宁和父亲一起坐在宾馆的床上。他穿着一件深色的外套,一条牛仔裤沾满油污。由于在网吧待的时间较长,他的皮肤显得有些苍白。在宾馆,刘宁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对于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的经历,进行了梳理。

谈理科状元——论文没过,拖了一年才拿毕业证

记者:从你父亲今天(10日)找到你,你在成都待多久了?

刘宁:我是去年8月从合肥回到成都的。

记者:都找了些什么工作?

刘宁:其实那段时间在成都找过很多工作。起初找到一个国企做客服,但他们一上来就讲了很多规矩,很多简单的事情都要一再重复,还要培训,我觉得挺烦,干了一个月时间就不干了。后来又找了一份工作,做网页游戏,但要培训4个月,期间没有工资,不管吃住,能不能转正还另说,纠结半天,就没答应。

记者:之前你在中科大读的是什么专业?

刘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来应该2010年毕业的,因为论文没有过关,就拖了一年,2011年7月拿到毕业证。

谈毕业四年——找了几个都不理想,就放弃了

记者:拿到毕业证之后,找到什么工作?

刘宁:当时在合肥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月薪2000多元,年终奖还拿了3000多元,在当地还算可以的;但这份工作也只干了9个月就辞职了。主要是要上夜班,而且跟领导关系处得不是很好,感觉他总是针对我。

记者:后来呢?

刘宁:又在合肥找了几份工作,但比起之前的那份工作总感觉不理想。

记者:在成都有没有再去找工作呢?生活来源怎么解决?

刘宁:之前在合肥工作,有差不多6000元的积蓄;这笔钱花完之后,就只能跟家里要了。之前几个工作找得都不是很理想,后来也就放弃了。

谈流浪生活——除夕买了零食,在网吧待了一晚

记者:那你在成都干什么呢?

刘宁:主要就是玩,看看小说、睡觉、上网吧。大概去年12月,三个月房租到期、也就再没续租;后来我在成都基本上就开始了一段“流浪”生活。白天基本上都是坐公交车到处去看一看、玩一玩。去过武侯祠,但门票太贵,我就在外面转了转。晚上一般会在网吧过夜,主要是睡觉;有时候也会露宿街头。

记者:在哪里过的年?

刘宁:除夕和大年初一都是在网吧过的。除夕晚上买了点零食,在网吧待了一晚上。本来想给家里打电话说新年快乐的,但没太多可说的,就没打了。

自我剖析——“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

记者:你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正常么?

刘宁:这一个月,说苦,确实很苦;但走在路上、坐在公交车上,听别人闲聊、听听他们的工作生活,就好像局外人一样,很放松。

记者: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会像现在这样?

刘宁:这方面想得太多了,可能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吧。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都一直很不错;考进中科大的时候,带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有没有可能像爱因斯坦、霍金一样,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甚至能影响整个世界;但进入大学之后,学习成绩一般,和同学们比起来也只是平凡普通的一员,而且感觉自己也没有天才的聪慧和疯狂。但在现实生活中,让我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

记者:听说你曾问过人生的意义?

刘宁:也就是随口一问,主要是感觉现在一般人的生活方式,让我看不到意义、找不到目标,一切都很平庸。打个比方,如果在战争年代,我是不是会更有价值、更有作为?就好像我以前喜欢网游,是因为在游戏里带领伙伴们过关斩将,会得到他们的认同;其实,我一直知道这些都是虚幻的东西。

记者:父亲找到你了,你会跟他回去么?

刘宁:我原本计划年后去找份网管的工作,养活自己再说。现在既然这样,我可能会跟父亲一起去姐姐那里,但我现在其实也没考虑好。

编后——胸怀理想没有错,但须脚踏现实

从高考状元到流浪街头,刘宁的经历让人唏嘘。

理想和现实,就像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一样,曾经让无数大学毕业生纠结。与刘宁不同的是,他们都做出了选择。要么选择坚守理想,要么退而面对现实。而刘宁却用4年时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与其在唉声叹气中荒废生命,不如踏踏实实去一点一点做起,向自己的理想努力。

我们欣赏刘宁不甘于平凡的人生态度,但要对他不敢面对现实的行为进行批评。人可以胸怀理想,但必须脚踏现实。

节后,找工作又成了很多人的当务之急。在经历过无数碰壁之后,许多人会说放下理想,面对现实吧。其实,还有另一种更好的选择:从现实做起,最终实现理想!

 

高考状元甘当流浪汉?

提醒一:勿做分数巨人生活矮子

上学考头名,高考成“状元”,顺利进名校,真可谓“天之骄子”。可刘宁一脚踏入社会,却难以适应社会和生活。此时,他不是用坚持、脚踏实地来适应人生和社会,而是以一种自暴自弃、甘于自堕的方式沦落为流浪汉。其实,他并不明白,分数上的巨人,并不必然代表和决定着一个人的一切和一生。

人从牙牙学语,到终老归无,无时无刻不需要学习。而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屡遭诟病,必有其因。书面知识是全部的重点和中心,教育成了分数的附庸。除了上学、考试,我们的孩子大多被教育成手无缚鸡之力者;而全部的学校教育,则成了考试指挥棒下的工具;改革之名下的“素质教育”,多年来也基本是换汤不换药。

真正决定一个人一生走向的,是生活能力,但刘宁们却没有很好地通过学校教育而学习到。他这种“分数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离开了“分是命根”的学校后,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其屡遇生活障碍,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积累成精神疾病。像刘宁这样工作干不长,最后不愿找工作,大学毕业也无法从家里“断奶”,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流落街头而无所事事,都说明他只学会了考得高分,却在学习如何生活中不及格。

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应只是一座连排的温室,除了教给孩子获得“分数”的能力之外,更应教给他们学习生活、适应现实、面对人生的能力,否则只会变成“分数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

提醒二:找工作先摘掉有色眼镜

在节后求职大军纷纷找工作的大潮中,忽然听到“高考状元毕业4年未找到工作,流浪街头”的消息,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叹之外,更多的是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宁“地陷式”地急速堕落呢?

为什么没有按时毕业?为什么不找工作?为什么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本来应该2010年毕业的,因为论文没有过关,就拖了一年,2011年7月拿到毕业证。”矛头首先指向大学教育改革,许多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还沉浸在“天之骄子,精英教育”的幻想中,由于严进宽出的招生政策,导致不少大学生一入学便在缺乏硬性束缚与个人追求的情况下迅速滑向不学无术的边缘,靠考前突击,一句“60分万岁” 就很能说明问题。事实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脱节的教育方式与内容越来越让众多大学生措手不及。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大学校园建设,中国的大学教育能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畸形择业观凸显大学生“温室花朵”标签。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的人人自危,有的盲目乐观,既有“几百名大学生应聘掏粪工”的无奈之举,也有“女博士微博称死都不下基层”的惊人言论。精英观念,眼高手低,缺乏清晰的自身定位和市场把握,受高等教育多年却缺乏吃苦耐劳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所以,大学生找工作,要先把“有色眼镜”摘掉。只有把自己的幸福和国家的前途以及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付出辛勤的劳动汗水,才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正确选择。

“让我像大多数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正如我们形容一个人“书呆子”、“一根筋”,很明显,刘宁之所以由高考状元沦落为流落街头,与他本人胜骄败馁、适应社会能力差,缺乏韧性和耐力,没有明确的人生定位有直接的关系。

俗话说,爱拼才会赢。大学生终究要自己长大,只有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提醒三:高校需要注重人文教育

高考状元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已经对其有了固定的模式,那就是高考状元必须成功,否则就是没有脸面见人的。这也恰是刘宁的真实写照,当背负着整个县的荣誉的时候,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情何以堪?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之下,哪个高考状元的内心世界能够安宁呢?而在社会压力之外,高校以及各个阶段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教育缺失更是一个值得追问的话题,而人文教育的缺失或许才是造成刘宁沉沦的真正原因。

在高等院校中,人文教育理应是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属于通识教育还是专业课程,人文教育都不应缺席的是关于人生、世界和价值的三大课题。而在这三大课题之上,灌输各种知识其实只是表面功夫,更为核心的乃是让学生们懂得哲学上的几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在高校内,这样的教育往往已经被各种竞技课程排挤掉,只能从各种选修课中找寻到踪迹。试想,如果高校都能够开设这样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能够懂得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作为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当毕业之后理应不会再出现这样的特殊事件。即使有,也可以通过后期的改变去修正,即像刘宁这样的例子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人生的过程,毕竟他还只有25岁。

人文教育被高校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原本就是功利主义的错误。因为人文教育见效很慢,仅仅是对于学生心灵的滋养,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学问。但是,对于人生的态度理应浸透其中。关于学习、关于生活、关于工作、关于人生,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在人文教育的课程里可能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至少应该找到方向性的指引。否则,高考状元刘宁的沉沦或者将不会是个案,而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提醒四:别再无限追捧状元

刘宁称主要原因在于自身。个人不能很好定位,对于挫折没有积极的承受能力当然是一大因素,但笔者以为,从高考状元到流浪汉,不只是个体悲剧,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症结。

“你给整个县丢了脸”!——刘父懊悔对儿子说了这么一句重话。当一个人的求职与整个县扯上关系,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承受之重。乍一听刘父的话有点言过其实,但是把时间退回到八年前,刘宁以全县第一的成绩亮相于凉山,彼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掌声、夸奖接踵而至,母校为此大打广告牌,与各地很多高考状元一样,刘宁一时风光无限。“给整个县丢脸”建立在当年“替全县争光”的基础上,可能感觉就没那么突兀了。

时代的车轮滑过了一轮又一轮,高考改革也推行了一茬又一茬,高考早已不是成功的终点,但是社会对状元的膜拜却没有丝毫降低。拉横幅、打广告、造访者一批又一批,状元未来的人生蓝图被热心者勾勒一个又一个,更有甚者,某地还组织为状元抬轿游街,即便是舆论口水无数,该地在次年还酝酿为状元立碑……一个个糖衣炮弹纷纷袭来,让学子在荣誉场中如何能够保持基本的理性?

成王败寇,不只体现在战场。其实同样是学校的剪影。刘宁在成为全县骄傲之前,就是教师的宠儿,是家庭的骄傲,据悉,刘父最得意的就是历年的家长会,几乎每一任教师对成绩优秀的刘宁都不吝赞誉之词。积淀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高考状元,可以想见他的不甘平凡不只是简单的眼高手低,而是荣誉资源层层叠加之后的自然释放。

传授知识是教育的一个目标,但绝不是唯一。然而,教育对状元、对尖子生的热捧却无限放大了这个点,致使教育在学生生成、道德、个性等塑造上出现了严重短板,出产了一些高分低能的所谓的状元。状元让他们到达荣誉的巅峰,可现实的适者生存却让他们无所适从,于是就爬得多高,摔得多重,从高考状元到流浪汉,该反思的何止状元一人?

 

【启示与思考】 

曾经的理科状元,重点大学的高材生,现如今竟然沦落为流浪汉,可悲可叹。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新闻,第一感觉都是很可惜、很痛心、很不应该,真的辜负了父母对他的殷切期望,浪费了父母和国家对他的多年宝贵教育投入。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理性地再看这一新闻时,就应该多少会有新的认识。

我们不妨这样看,刘宁之所以由高考状元沦落为流落街头,与他本人适应社会能力差,缺乏韧性和耐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致使自己在选择工作时,由着性子来,或好高骛远,或眼高手低,“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刘宁的这句话,形象地折射出很多象他一样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另外,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也很大。当年,这位理科状元,是家庭、学校、乃至全县的骄傲。在当时的情形下,刘宁听到的是一片赞誉声,看到的是犹如鲜花盛开般的美好愿景。这一切,似乎告诉刘宁,前面的道路一马平川,成功尽在咫尺,唾手可得……而对于今后前进道路上可能布满荆棘坎坷,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挫折,却没有人加以教育、引导。

再者,刘宁在大学求学和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学校的培养教育,社会的关怀帮助,以及就业机会的提供等,都显得缺失和乏力。这样一来,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自感无聊、堕落,随后流浪街头,也就自然而然了。

总之,要避免和减少刘宁现象的发生,还需要举家庭、学校、全社会之力,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从学生时期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尤其是人生教育及挫折体验,从而增强其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可造之材。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25/7601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