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接地气的“新儿童守则”,值得推广

2014年02月27日 13:31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扬州首部个性化儿童守则出台提出性保护

“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坏人的秘密需要告诉家人或老师,坏人可以欺骗”……2月17日,梅岭小学西区校发布了“新儿童守则”,给了孩子全新的遵守规范。

安全首位

性保护教育开先河

据悉,该守则分为四个关键词:安全生活、校园生活、学习活动、团队活动,其中“安全守则”放在第一位。

“我们把‘安全生活守则’放在第一课,就是为了强化孩子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引导孩子掌握最重要的自护、自救常识和本领。”梅岭西区校副校长刘志彪告诉记者,“坏人的秘密需要告诉家人或老师,坏人可以欺骗”“自己的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等条例,都是根据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情况编写的,更接“地气”。“这些条文,孩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是孩子安全生活的护身符。”

“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将防性侵的具体条例放进校园守则,梅岭西区校在全市开了先河。

来自生活

首部个性化儿童守则

“记住上学时间,提前5分钟到学校”、“讨论时有不同意见很正常,没有必要生气”、“团队之间竞赛时是对手,竞赛之外是朋友”……刘志彪表示,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条例》相比,这份新守则大多选取了校园生活片段,从小事、平时事入手,指导孩子如何遵守校园规则、学习活动应该怎样自主学习。“这在全市,还是第一部个性化的儿童守则。”

“楼梯上,走廊上,勿追打,不嬉闹……”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梅岭小学还把这份守则,编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幸福儿童三字歌”。“学校老师将用吟唱、咏唱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亲近这份守则,并记在脑海中。”刘志彪说。

家长点赞

通俗语言教是非观念

“平时看到儿童被性侵的新闻,我们害怕担忧的同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说,没想到学校已经将这方面问题委婉地列入了守则,用很通俗的语言,让孩子懂得拒绝和自我保护。”一年级家长杨女士说。

六年级家长任云晖认为,学校在守则中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观念,如“钱要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桌子抽屉不安全”,也是符合生活实际的。

“‘坏人可以欺骗’,这一条对于没有是非观念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六年级家长周进平告诉记者。

 

新闻附件

新儿童守则(部分)

第一课 安全生活守则

1.吃东西之前先洗手。

2.拒绝喝陌生人的饮料,拒绝吃陌生人的食物。

3.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4.走路时,走道路的右侧。在以下场所不能奔跑和打闹:楼梯、走廊、教室。

5.自己遇到危险及时寻求家人、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帮助别人摆脱危险时,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安全。

6.如果感到很疲劳或身体不适,不论是否在上课,都应立刻告诉老师。

7.坏人的秘密需要告诉家人或老师,坏人可以欺骗。

9.重要的东西要放在安全的地方,自己的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桌子抽屉不安全。

接地气的“新儿童守则”凸显人性关怀

一直以来,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日常行为进行规范要求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饱受社会诟病,最直接原因就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过度侧重教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内容上过于标语化、口号化、空洞化,语言上又太过生硬,让广大中小学生难以记住,又失去了可操作性,脱离了地气。

“新儿童守则”大胆创新,抛开传统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结合当下小学生生活实际状况,以孩子和家长喜闻乐见的口语形式表达,通俗易懂,既能孩子容易记住,又让孩子一学就会,很接地气。最为关键的是,“新儿童守则”在内容设计上凸显了人性关怀,体现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或者学生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后能立即得到纠正。

近些年来,未成年人遭性侵案件频频发生,幼女被性侵案也时有发生,侵犯孩子合法权益的案件就更多。但是,面对这些侵犯孩子合法权益案件,很多孩子由于害怕,或者受到侵犯者的威逼,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导致长时间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甚至连累其他同学。原因之一就是,在防止性侵和权益自我保护教育这一块一直是短板,很少有学校、老师和家长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防止性侵知识,以及孩子在遇到坏人时要怎么做等内容。“新儿童守则”中包括“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坏人的秘密需要告诉家人或老师,坏人可以欺骗”等内容,其实就补上了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短板,让孩子增长自我保护知识,这显然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安全。

事实上孩子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属于一个各地存在的共同现象,向孩子传授防性侵和自我保护知识就不是一所小学、一个地区小学的事,而是全国所有学校的事。所以,以关爱学生为主的接地气的“新儿童守则”应当走向全国,各所学校参考这份“新儿童守则”,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属于自己的接地气的“新儿童手册”,从而更好的教育孩子,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新儿童守则”为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看着扬州市梅岭小学西校区新发布的“新儿童守则”,不管是家长还是网友,无不觉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很多人都知道,目前我国还没有单独的小学生守则或中学生守则,而是中小学生合用一部《中小学生守则》。这一方面人为模糊了小学生和中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异和因此导致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守则》中“高大上”的条款内容,因为太过抽象而不接地气,导致中小学生无所适从,无法把守则中的内容条款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而“新儿童守则”的内容,不但很具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更大的现实可操作性,便于遵守和执行。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只要按照守则中的条款和内容去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去实践,那么就必然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现实效果。更加重要的意义是,“新儿童守则”一改传统的《中小学生守则》板着面孔教育人的架势,而是采用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和小学生当前的生活常态“接轨”,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积极的介入和引导,为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传统的《中小学生守则》更多的是对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个人修养和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教育,更加侧重教育的功能,但是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上,显然着力不多。但在笔者看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小学生而言,应该把对他们的身心保护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既然“新儿童守则”具有这么多的优点,那么完全可以组织一线老师,教育专家和学者等社会各界的人士,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的基础之上,让其走出扬州,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让其和目前的《中小学生守则》互相弥补,各取所长,为全国亿万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新儿童守则”值得推广

一直以来,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日常行为进行规范要求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饱受诟病,最直接原因就是过度侧重教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内容上过于标语化、口号化、空洞化,语言上又太过生硬,让广大中小学生难以记住,又失去了可操作性,脱离了地气。

“新儿童守则”结合当下小学生生活实际状况,以孩子和家长喜闻乐见的口语形式表达,通俗易懂,既能让孩子容易记住,又让孩子一学就会,很接地气。最为关键的是,“新儿童守则”在内容设计上凸显了人性关怀,体现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或者学生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后能立即得到纠正。

以保护学生为主的“新儿童守则”接了地气,值得推广。

 

【启示与思考】

跟其他规章制度一样,作为规范小学生言行举止的一个准则,学生守则,当然也要贴近实际、务实管用,既要符合时代要求,又要切合学生心理,还要易于人人操作。时髦的说法叫做接“地气”。接了“地气”的学生守则,才能根基牢固,根深叶茂,充满生命力。

回望我们以往的学生守则,不难发现,学生守则大都失之于太原则,太抽象,语言也多带官方文件的色彩,“高大全”,缺乏可操作性。比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科学,珍爱生命,自尊自爱,勤俭朴素,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集体,诚实守信,热爱大自然……内容倒是很全很正确,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体现,即使能倒背如流,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才算守则。

所以,当酷似孩子爸妈叮嘱的“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坏人可以欺骗”等守则甫一出炉,即受到了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广泛好评。“新儿童守则”新就新在其内容具体、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易于操作。学生守则告别“高大全”,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大进步,必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27/7604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