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着眼于治本才能让“就近入学”实现教育公平
2014年02月28日 13:48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北上广明年90%以上初中划片入学
2014年
工作安排3月底前报教育部
19个大城市应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相关工作安排及责任人、联系人名单、详细联系方式须于3月底前报教育部。
2015年
全部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
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2016年
特长生招收比例降至5%以内
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省份不再增设该方式。
2017年
95%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
19个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组织考试及与入学挂钩行为得到杜绝,与择校有关的乱收费得到根治。
新京报讯 明年,北京、上海等19个大城市的小学要全部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教育部网站昨日消息,19个大城市今年要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9城市入学工作坚持“一市一案”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备受关注。由于重点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仍不同程度存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
继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教育部将工作聚焦19个大城市,日前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据悉,这19个重点大城市是指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
“坚持一市一案,要求各市提出有针对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努力破解择校难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通知》要求,北京等城市要在3月底前,将相关工作安排及责任人名单等信息上报教育部。
2017年95%以上初中划片入学
相比于涉及全局的《意见》,《通知》对重点大城市的目标任务要求更加明确。
《通知》要求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到2017年,19个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教育部要求,已经实现上述目标的城市也要进一步巩固提高。
19个大城市名单
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5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厦门
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广州、武汉、成都、西安
焦点
择校生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
入学报名需在网上进行;学校不得抢夺生源和举办相关培训班
针对目前一些重点城市“幼升小”、“小升初”存在的违规行为,教育部也进行了部署对此进行纠正。
《通知》要求,19个大城市不得违反《义务教育法》免试规定。入学工作禁止组织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形式的考试、考核。入学报名工作要在网上进行,要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此外,不得抢夺生源和举办相关培训班。要纠正个别学校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的行为。禁止初中从小学各个年级选拔学生进行“特殊”培养,变相抢夺生源。任何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
教育部还将继续治理因择校产生的乱收费问题。坚决查处个别学校收取择校费的行为,坚决切断收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特别要治理通知家长到指定单位缴纳各种名义的择校费的行为。择校生或小升初不按规定入学的学生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
追访
划片入学目标如何实现?
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要求,大大缩小学校差距。
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重点大城市,学校差距主要不在硬件方面,而在于师资上。目前,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差距的一个重要政策就是教师、校长流动制度。另一个釜底抽薪的措施是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如果北京不大幅度实行教师、校长流动制度,大幅度提高指标下放的比例,这个目标将很难实现。
有人担心这样会降低名校的教育质量,但我们必须依法办事,依靠政府的特殊政策打造的超级名校本身就违反《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度所在,主要就是要动少数重点学校的奶酪。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儿童的公益性、普惠性、保障性的国民素质教育,不是选拔培养“尖子”、面向少数人的教育,因此必须一视同仁。如果不是“掐尖”,而是在划片就近入学的生源基础上办出水平,才是真正的教育质量。
限定特长生比例是否有用?
杨东平:“小升初”招收特长生违反教育规律,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一门艺术特长,是为了现实功利,能以特长生的名义入学。现在学小提琴、钢琴的太多了,就转而让孩子学习打击乐、吹黑管,仿佛越是冷门的特长,越容易进名校,违反了培养学生兴趣、个性发展的初衷。
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规定特长生的比例控制在3%以内,据我们调查,近年来在北京市约占10%,在西城区甚至达到30%。这次教育部对此做了明确规定,不再开特长生这个“口子”。今后,那些未被按照特长生进入相应初中的学生,就应该按照就近入学方式升学。
是否会考虑重新划片?
杨东平:现在就近入学划片的方案大致是20年前划定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老城区名校周围的学区已经逐渐空心化,没有多少原住民了。如何调整、确定划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活”,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并没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但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就是公众参与、家长参与,同时要信息公开,允许公开讨论,不能让少数人说了算。通过民主化的程序,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如果重新划片的话,实际上很麻烦,因为至少将涉及两个片区的调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能并不同意,因此,家长可能会选择带孩子去其他更令他满意的地方择校,过去有躲计划生育的,今后可能再出现躲划片的。
择校生还能否上优质高中?
杨东平:从外地经验来看,将优质高中的指标下放到初中学校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它打破了上好小学才能上好初中、上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这样的链条,即便在一所普通初中,如果你是属于第一梯队的,也有进入示范性高中的机会。现在,山东、安徽等地优质高中指标下放的比例已高达60%,但这一措施在北京、上海推行得比较慢。
储朝晖:这条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遭致非议,有些择校生家长可能因此诉诸法律。退一步讲,教育部规定的优质高中到校指标也只是50%以上,那么,优质高中剩下的招生指标如何分配,可能还将通过面上的考试方式进行选拔。换句话说,择校生可能也将借此获得上优质高中的机会。
“就近入学”需提防“孟母三迁”
喊了多年的“就近入学”原则,就要在全国19个大城市实施了。更可以期待,在这些大城市实施之后,“就近入学”必将有更大的普及力度,甚至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运用。对于无数家长和小学生而言,这当然是值得庆祝的。
但是,“就近入学”原则的实施,也招来了许多担忧。比如,一些好学校附近以及能够划到好学校片区的房子的价格,可能会“水涨船高”。继而,这19个城市会出现无数“孟母三迁”的故事,哪怕是一家人为买房背负上两代人的房贷,也会在所不惜。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就近入学”是形式上的公平追求,而公众最大的公平诉求在于教育资源配置和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一个必须要承认的现实是,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好学校”与“差学校”,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历史文化、学校传统甚至包括同学资源,都会有所区别。那么,“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会顺理成章地发生。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并非是这一两个例子能够说明的。信奉“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理念的国人家长,从来都是为了孩子成长不计得失。就近入学原则之下,家长可能会心有不甘,借读也好,择校也罢,都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到一个更高的平台、更好的环境去读书,买房子只是一个方面,找教育官员投门子、递条子,恐怕也会大量发生。
“就近入学”原则,仅仅为所有的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政策保障,换言之,“就近入学”原则只是在形式上试图规避已经泛滥成灾的择校现象,而保证某一地域之内的相对公平。但是,最大的不公,恐怕还在于各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尤其是管理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公,那将是一项多层面的长期工程。
就近入学要控“择”还需控“校”
毫无疑问,就近入学确实为打破择校怪圈的必由之路。但择校与否的深层动因只有一个,即望子成龙的家长没有谁不渴望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
如果社会需求结果的差距不尽量拉小,那么,就近入学原则对各种关系压力的阻截效果越明显,将越可能变相推动名校周边的房价,实际是变相推高进入名校的入学成本。更主要的是,此举对于其他无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无法进入名校的孩子而言,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供给落差并没有本质改变。
名校之所以为名校,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根源都只有一个,即往往会享受更多且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以笔者所在地为例,名校与非名校不仅在校园硬件设施上存在明显落差,师资力量配备上也难以相提并论。
虽然名校并非铁定就能培养出响当当的名人,但名校更为突出的教育资源没有谁能小觑。我们总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怎样能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与他们的努力当然密不可分,但如果一开始他们就面临着差别化的教育资源现实,很难说不会在未来失去更多上升通道。
这就是说,强化就近入学原则很有必要,但各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同样重要。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落实,近年来为了缩小学校间的资源分布差距,有关部门出台了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校长和教师交流等政策,而且事实证明,在那些率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市,已经证明通过这些措施标本兼治,是可以奏效的,不妨在完善中加强落实。
划片就近入学须确保公平公正
划片就近入学,这一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公平是划片就近入学成败的关键,对此,笔者为“划片就近入学”开几道“良方”。
首先是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有针对性制定各地具体的入学方案,特别是包括如何确定“划片”、如何“就近”等操作细节。比如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就近,还是按照居住区域划分就近,这些矛盾如何处理,理应有详尽和统一的方案。划片就近入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审慎,绝不能让“划片就近入学”变味变质。尤其是强调划片入学,极有可能让有钱人从“花钱择校”改为“花钱买房”,因此在操作上必须考虑到学区房给“划片就近入学”带来的影响。
其次是要谨防招生自主权异化为“特权”。义务教育应是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公益产品,各级政府首先要坚定每一个人都能平等享受义务教育资源的目标和理念,同时要有可操作、可监控的机制和规程。然而,在教育优质资源不均衡的大背景下,招生腐败案件时有发生。现实当中,学校拥有的“小”权力往往变成了某些人手中“大”特权,有限的资源很容易成为了“划片就近入学”滋生腐败的“阵地”。“划片就近入学”必将触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为此,需要防止把“划片就近入学”当成“肥缺”,让自主权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划片就近入学”不偏不倚。
再者要让“划片就近入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划片就近入学”虽然对推动公平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毋庸置疑,但实际操作落实起来仍有漏洞可钻。只要教育资源不均衡,“划片就近入学”就避免不了有人打擦边球。因此,就近入学不仅划片的标准需要明确,还需要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如此才能打造相对公平的“和谐教育”。
【启示与思考】
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打破了以往“推优”、电脑派位等种种升学、招生模式。如果,这一政策能够切实推行,就能把不少家长从“小升初”的竞赛当中拯救出来,更加有利于教育公平。
不过,舆论也担心,这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良效应——欲上优质高中,必先就近上优质初中,欲上优质初中,必先就近选择有利学区。一步步倒逼,很多家庭不得不从幼儿阶段,从买学区房开始,谋划一场未来十年的棋局。
所以,要让划片入学的改革起到增进教育公平,而不是与之相反的效果,就就要着眼于治本,在减少重点校教育投入的同时,加大普通校和薄弱校的投入。与此同时,让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公办教师全员流动起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辖区内的学校与教师的实际情况,比如性别、教龄、教学/管理能力,统筹安排定期流动。这样坚持做几年,重点校和普通校的差距就会缩小。重点校被消除了,择校也就不再有必要。
客观而言,这种治本肯定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恐怕短则5年,长则10年,甚至数十年。正因如此,就近入学的实现,不能太着急、简单、粗暴地强制推行。如果强制推行,那么必然引发新的矛盾。比如,在重点校没有消除的前提下,强力推进划片就近入学,必然会导致一墙之隔、一街之隔、一湖之隔的划片两重天,加剧家长的不满,激化矛盾。此外,还会进一步加剧学区房价格猛涨,助推教育不公的恶化——有钱人能买到好学校所在片区的房子,没钱人的孩子则只能无奈地上其他校。
总而言之,要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就必须着眼于治本,下决心,并采取切实的行动,从办学理念、财政拨款和师资流动三大方面下手,通过一定的时间,就近入学就水到渠成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28/7606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