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争座悲剧引反思:我们的“谦让”文化去哪儿了?
2014年03月02日 16:40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公交车上抢座引发冲突 26岁小伙遭三人殴打致死
怀孕4个月的杨作伍怎么也想不到,还没等肚子里的小孩出生,年仅26岁的丈夫就意外离去了,而造成这样的结局,竟源于公交车上的一个空座位。2月16日上午,在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门前,她含泪讲诉了两天前发生在707公交车上的那一幕。
公交车上争座起冲突
2月14日下午,杨作伍和丈夫阮钰现在汉阳扁担山附近的出租屋内吃过午饭后,见天气晴好,准备乘坐公交车到江汉路逛街,随行的还有阮钰现的父亲阮士奇。
下午两点左右,3人在汉阳大道永安堂公交车站上了一辆707路公交车,车子到市财校站时,因有人下车最后一排出现空座,杨作伍和阮钰现都坐了下来。
阮钰现见靠窗处还有一个空座,便示意父亲过来坐,但这时一名刚上车的中年男子试图挤过阮钰现去坐那个座位。阮钰现一边示意对方这是给父亲占的座位,一边用双腿卡住位置,不准对方穿过。此举显然激怒了对方,中年男子想要强行闯入,而阮钰现也毫不示弱,死活不让。
“僵持了一会,那个中年男子突然用拳头打了丈夫,他身后的一名壮小伙也上来打,还有一名中年女子也冲了上来。”杨作伍说,冲突中自己的肚子被撞了一下,就质问他们为什么连孕妇都打,他们这才停手。
冲突中小伙倒地不起
冲突短暂平息后,阮钰现见妻子捂着肚子担心出事,便要求对方带他们去医院检查。谁料此举再次引发冲突,“年轻一点的男子掐住我老公脖子不放,我在旁边想要拉扯一下,也被那名中年女子打了一下。”杨作伍说,车子到了汉阳大道好美家站后,那3个人准备下车,丈夫也追了下去,结果又打成一团,公公阮士奇担心他们跑了,一把抱住了那名壮小伙。
杨作伍介绍说:在车下扭打的过程中,阮钰现的头部遭到击打,随后整个人一下子瘫倒在地,脸色惨白,动弹不得。丈夫倒下后,就再没说过一句话。
杨作伍感觉事态严重了,慌乱中拨打了110,警方赶到现场后,将中年男子等3人抓获。医务人员随后赶到,在救护车上对阮钰现进行施救,赶到汉阳医院后,又抢救了1个多小时,但最终还是抢救无效死亡。“他在救护车上的时候气息就已经很微弱了。”杨作伍哭着说。
2月16日,同济医学院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受公安机关委托,对阮钰现的尸体进行了司法鉴定。一名从解剖室内走出的工作人员称,从解剖的情况来看,死者头皮有外伤,但脑内无明显伤,目前还无法确定死亡原因,可能是颅内和心脏的原因,最终鉴定结果要等30个工作日后出具。
死者曾是“全家人的骄傲”
阮钰现老家在十堰郧县农村,12岁的时候母亲因病离世,父亲一人拉扯4个孩子长大,生活十分贫苦。据阮士奇介绍,阮钰现是家中独子,高中毕业后就到武汉打工,经过几年打拼,终于在这里站稳脚跟,先后买了车买了房,老婆又刚刚怀孕,可以说人生的目标基本都实现了。“我以为幸福的日子就这么来了,结果人却没了。”阮士奇看着儿子的照片,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16日,阮钰现的家人纷纷从十堰赶来,说起他的死,家人始终难以相信。“他可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叔叔阮先生说。在采访过程中,杨作伍一直都含着眼泪,这位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彝族女孩,还没有勇气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争座悲剧能否唤醒沉睡的常识
公交抢座,老套的故事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悲剧结局。孕妇杨作伍和丈夫阮钰现、公公阮士奇一起乘公交,丈夫阮钰现想给父亲占座,与其他三人发生冲突,双方僵持不下多次动粗,致使阮钰现头部遭到击打,抢救无效身亡。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琐碎事,竟夺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真的“或轻于鸿毛”,死得毫无意义。
虽然具体死因有待进一步确定,但阮钰现之死与抢座冲突有直接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当初双方都能忍让一下,不至于如此大动干戈,整个故事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当然这仅仅是假设,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现在双方应该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现实是,这种文明常识已经沉睡得太久,远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多数公交抢座冲突一样,这起悲剧的发生,双方都有责任,谁都不让步,出了问题就靠暴力解决,无疑助长了彼此的暴戾之气。这些年来,因公交抢座造成的种种冲突举不胜举,让社会文明水平和国民素质的不足一览无余。
有的地方拿出了药方,比如“不让座就不开车”等强制让座的办法,但让座与否是道德领域的问题,强制干预措施根本无法破解让座问题背后的道德困境。更有人呼吁政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让座位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花钱同样买不来社会道德和国民素质,况且,在同一时间同一辆公交上,出现座位不够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说到底,道德问题最终还要回到道德范畴去解决,无论是强制让座还是加大财政投入,不仅治标不治本,反而有回避现实、偷梁换柱之嫌。回到道德常识、文明底线的角度,才是破解让座困境的终极之道。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和国民素质没有特效药,必须多措并举,合力推进,积跬步以至千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唤醒做人的常识和内心的良知,用一个个真实的行动呵护文明和道德的底线,捍卫法治的底线。这不是什么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每个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担当。
不管生活是幸福安稳还是艰难多舛,都不能失去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都不能让内心的暴戾之气主导自己的行动。谦和忍让,利己利他,何乐而不为?在一个座位引发的生命悲剧面前,我们迫切需要扪心自问、躬身自省。
“争座引发冲突身亡”呼唤谦让文化
一个要占座位,另一个要抢过来不让占,双方就发生了激烈厮打。争斗的一瞬间,这些人已经把自我平静、自我谦让、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等最起码的人格品质和交际底线给扔掉了。一个小小的座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吗?能否得到座位,就如此重要,非要用厮打、恶斗以及恶向胆边生的行为偏激来置换吗?一时的冲动酿成了生命悲剧,扰乱了公共秩序,我们还是应该多想想谦让和宽容。
心理学上有一个“吸引力法则”:你用积极、慷慨、信任、吃亏、善美等正能量进行互动,吸引来的多是此类的正能量。否则,面对纠纷,总是抱怨、排挤、脾气火爆,吸引来的则是负能量,不利于事情的顺利解决。
比如新闻中的“抢座矛盾”,无论自己有没有抢到座位,都不妨学会谦让,让年龄大的长者先坐,用和气和微笑接纳对方,“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对方肯定会在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感动和感触。退一步,就能让公共秩序和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为自己营造一个好心情。
一直以来,在社会激烈竞争中,人们争强好胜的性格得到了高度强化,不少人的隐忍、谦让、平和、安静等精神风度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动辄暴戾、震怒、狂躁以及互不相让的对抗。遇到问题,总愿意用暴力和暴戾性情去解决,选择“恶向胆边生”的肆意对抗,给自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创伤。在心理幸福指数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我们应努力纠正这种误区。
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冲突会不断增加,为了提高个人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我们应该多倡导社会化的宽容文化,多学会在幽默、豁达和达观中舒缓矛盾,调节自我。“用关心取代冷漠与轻视,用了解取代盲目、无知和歧视”。多宽容他人,原谅无知;多谅解他人,学会吃亏,并使之成为一种价值观,就能为社会和自我带来更多快乐、幸福、温暖。
【启示与思考】
又是一场悲剧,这起悲剧还是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打架。近两年来,新闻媒体披露了多起公共交通工具上打架事件。飞机上打、地铁上打,各类媒体披露的乘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拳脚相加的打架事件此次彼伏,打架的人不分男女、无论老幼,稍有不如意皆火冒三丈,张嘴就骂、抬手就打。有人认为此为突发事件,谁没个脾气?有人对此表示愤慨,认为这部分人没素质,一点小事儿就能打起来;更有人疾呼,频繁发生的此类事件凸显社会荣辱观和社会公德的缺失。
一个国家的国民出行行为是否文明,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国民素质的高低,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乘车”倡导多年,文明出行是保证交通顺畅,减少交通事故、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文明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日前发生的多起公共交通工具上打架事件让人“触目惊心”,这严重影响了他人出行安全,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可许多打架事件,往往以批评教育为主,以双方当事人讲和为主要目的,很少出现有关执法部门的严肃处理。
笔者认为道德的呼吁已很难约束住大家的“拳脚”,简单的教育、引导以及批评将很难减少或消除此类事件,在这类事件中,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公德,还缺少着相关制度及管理部门的有效作为。在文明出行方面,除了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外,相关治安管理部门,更应在管理方面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文,当乘客一旦因“一时冲动”涉及危害公共交通正常运营时,公安管理机关也将根据严重程度对当事人依法予以法律制裁。
同时,广大民众在出门时火气也不要那么大,该忍让时还是要多忍让一些,不要让这样悲剧重演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02/7607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