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海南:小熊分饼与改进分配

2014年03月05日 14:04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涉及到收入分配调整。在此背景下,重温小熊分饼的童话,具有特别的意义。

《365夜》里有一个关于分配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熊妈妈的两个孩子正在森林里散步,他们的午餐是一张又香又大的饼。熊哥哥和熊弟弟坐在树下商量怎么把饼分开大吃一顿的时候,狡猾的狐狸出现了。“我来给你们分饼吧,要不你们两兄弟怎么能确保公平呢?”被甜言蜜语打动的小熊们把大饼交给了狐狸。狐狸把饼撕成一大一小的两块,两个熊兄弟都开始争抢那块大的。“不要抢,我再给你们变成一样的”,狐狸说。于是它对着左手大的那块饼狠狠地咬了一口。左手的大饼一下比右手的那块小了很多。两只小熊又开始挣着要右手那块。“别急,我再给你们变成一样大的”,狐狸说着又对右手那块饼大咬的一口。这样,一口一口咬下去,两个熊兄弟终于发现饼变得越来越小,而狐狸的肚子变得越来越圆。伤心的小熊明白上了狐狸的当,两块一样大的饼已经只剩一点点了。

两种经济学的冲突

小熊分饼的故事对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理性”和“自利”是亚当斯密开创古典经济学对经济人的基本假设。按此假设,经济人在给定的范围内会进行最优选择,而其在作出这一选择时只关心自己而非他人利益。行为经济学则发现,经济人的假设取决于他的社会和心理背景。除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外,人作为社会主体还对其他各种心理效用有着强烈的诉求,公平就是其中之一。在故事中,小熊早就该意识到接受自己的第一份选择是最优解,但为什么他们会宁可损失自己的利益而追求对方利益的更大损失作为补偿?显然,他们作为经济人的主体,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放弃对公平的追求,这造成了大饼分配中的负向帕累托改进,并为狐狸这一价格粘性因素和负向改进的代表体创造了生存空间。

小熊分饼的故事并不只存在于童话之中。一系列行为实验表明,人们会追求所谓的“恒平原则”,而且会把自利动机伪装于对公平的诉求之中。但是,人们在物质匮乏阶段对“需要”的关注是绝对量的,而对“公平”的关注则集中在渡过匮乏阶段的相对得益时期。相对于行为经济学对人性的解析,早期的经济人模型假设显得过于孤立、碎片,对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现象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度。

帕累托改进与卡尔多改进

再回到小熊分饼的故事,可以看到,分配机制的模式对于社会的改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帕累托改进的定义下,当熊弟弟抱怨饼小的时候,可以在不影响熊哥哥份额的前提下把新做的大饼按原有的不均衡机制分配,进而消除熊弟弟的抱怨。也就是说,可以使在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这一改进模式暂时回避了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分配问题,从而得以把资源集中在总体效用的改善上。但当外部资源的约束条件显现,把饼做大的而弥补分饼不公的边际效应开始下降时,分配者就必将面临经济如何实现从帕累托改进向卡尔多改进转化的问题。如果一种变革使得受益者所得足以弥补受损者的损失,这种变革就成为卡尔多改进。

小熊分饼的童话对中国当前的现实有着同样的意义:按照帕累托改进的标准,只要有一个人受损失,社会变革就无法进行。而按照卡尔多改进的标准,如果能使整个社会收益变大,即使有人受损也无所谓,关键是补偿方案的确定。在当前中国改革由前者向后者转换的时刻,两难甚至多难的情况不可避免:既要调结构,又要保增长;既要提高收入,又要降低成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正如人民日报社论所言,在这种阶段下,不能两全其美的时候,确立底线思维,大胆触动既得利益,“壮士断腕”已经不再是认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的必然。

(作者单位:海南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05/761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