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如何看待“人均万元税负”高低争论

2014年03月05日 09:58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简介】

1

财政部官员:“人均万元税负”其实是人均财力太少了

所谓“人均万元税负”,实际上就是“人均财政收入”,这个指标中国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过分追求低税负、高福利,可能面临极大的财政风险,也是不可持续的。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对此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探讨,更有网友惊呼:“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

人均万元税负,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这样的水平是高还是低?

九成以上税收来自企业

“人均万元税负”的计算并不复杂。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2.9万亿,被我国13亿人口一平均,便得出了“人均宏观税负接近万元”这一结论。

“人均万元税负,是不是说每个人一年平均要缴1万元的税?那真是太高了!”在北京朝阳区新光天地商业区,一位公司白领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感受。上网翻看留言,不少网友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按照上面的算法,将公共财政总收入平均到13亿人身上,得出来的‘人均宏观税负’实际上跟‘人均财政收入’是一回事。同一个指标两种叫法,但给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解释说,当人们听到“人均税负接近万元”,大多数人的反应肯定是负担太重了;而听到“人均财政收入万元”时,则会感到我们的人均财力还是太少了。

这份报告的数据显示,九成以上的税收来自企业缴纳。刘尚希说,一般而言,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条件下,税收主要来自于企业部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来自于家庭部门的税收会扩大,微观税负将会向家庭部门移动。从世界上看,高收入国家来自于家庭部门的税收远远高于中低收入国家。

国际上,通常将“人均财政收入”作为客观反映一个国家财政实力的指标。从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看,我国的人均财力水平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

根据财政部网站数据,按照国际可比口径计算,2011年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8美元,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我国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这些国家的1/10左右。2010年,我国这一指标世界排名处于100位之后。

这意味着,如果将公共财政收入的2/3用于保障民生,欧美发达国家花在每个人身上的保障支出超过9000美元,而我们只有1000美元,相差了9倍。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宏观税负水平处于合理区间

跨入新的一年,收入多一些、税负轻一些、保障高一些,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的期盼。

一般而言,收入是支出的来源,国家财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人均税负”和“人均财力”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只能共进退。“人们普遍认为福利多多益善,我反对这种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主张。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政府多给,就要多收。收得过头了,发展就没后劲了。”刘尚希指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平衡两个钱袋子:一个是国家的“钱袋子”,一个是老百姓的“钱袋子”。

如果硬要搞低税负、高福利,那么国家所需的财力只能靠负债来解决。这要面临极大的财政风险,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经济增长乏力,财政赤字高企,债务压力巨大,一些被当作高福利“样板”的欧美国家,面临财政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窘境。有的国家甚至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政府部门“停摆”。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国家推行的高保障与高福利制度,远远超过它的经济增长水平,最终导致政府收入与支出严重失衡。这样的教训需要我们警醒。

专家介绍,一个国家税负高低,一般用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来衡量。从政府部门和一些研究机构测算的结果来看,由于采用的政府收入口径不同,测算出来的宏观税负结果也不尽相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中, 2012年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59%,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5.33%。

“宏观税负世界平均水平约为40%,应该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处于合理区间。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稳定税负,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制。”

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稳定税负,意味着财政收入不是政府想收多少收多少,而是要与经济增长大体“合拍”。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报告,以及参与报告起草的专家学者们,给出了不少好建议和好“点子”:

—预算管理真正实行全口径,推进政府收入体系改革,探索新的基本财政模式,以全口径预算管理为依托,调整规范各类政府财政收入。政府支出方面稳定规模,同时要转换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制。

—国有资本红利应该是为全体国民所共享的,现在分红比例偏低。国有资本应真正为公共支出、公共服务发挥作用,这方面改革的空间还很大。

—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两个碰到一起,是我国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国情,这在发达国家历史上没有过。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已经进入尾声,未来中国财政支出重点必然向社会福利性支出倾斜。今后应当适度控制规模,压缩建设性支出以及政府投资,继续加大社会福利性支出比重。

“人均万元税负”该如何看待?

唐代柳宗元写过一篇题为《捕蛇者说》的文章,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苛政猛于虎。而今,我国13亿人口,人均税负近万元,应该如何辩证看待“人均万元税负”呢?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封建主义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社会主义社会,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没有税收,国家就不能发展;我们纳税,既是应尽的法律义务,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此其一。

其二,税负是和收入是紧紧挂钩的。也就是说,所谓“人均万元税负”,实际上就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税负”和“人均财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共进共退。水涨船高,人均财政收入越高,人均税负自然越高。如果你要说“人均万元税负”太高,那么,你必须承认“人均财政收入”已经很高了,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的人均财力水平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目前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远远没有成为发达国家。

 

第三,“人均万元税负”并非是说,每个人一年平均要缴1万元的税。正如这份报告显示的数据——九成以上的税收来自企业缴纳。因为2013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2.9万亿,被我国13亿人口一平均,便得出了“人均宏观税负接近万元”这一结论。换言之,“人均万元税负”没有平摊到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来自于家庭部门的税收会扩大,微观税负将会向家庭部门移动。从世界上看,高收入国家来自于家庭部门的税收远远高于中低收入国家。

我们都希望收入多一些、税负轻一些、保障高一些,然而,收入和付出是成正比的,不付出、不纳税,收入怎会高起来?再说,国是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家,国这个大家不富强,我们的小家如何富裕?实践证明,搞低税负、高福利面临极大的财政风险,而且是不可持续的。一些被当作高福利“样板”的欧美国家,不是爆发金融危机了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深刻教训我们必须警醒和吸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稳定税负,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制。“人均万元税负”,符合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也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

“人均税负万元”提醒分好民生蛋糕

数据显示,我国公共财政收入2013年达到12.9万亿元。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增长意味着财政收入增长,意味着国库更加充盈。但是,换个角度看,税收增长也意味着纳税人负担的增加。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扩大,也引发了公众对税收过重的质疑。高培勇的“直言”也说明了这一点。

据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推出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二。尽管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驳斥说,中国的宏观税负在国际上属较低水平。但是人均税负近万元,税负是高是低,普通民众的感受与官方的说法大不一样。

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GDP约为2000年GDP的4.7倍,而2011年的税收则是2000年的7倍。11年的时间,我国税收占GDP比重从12.8%到超过19%。2013年税收达到12.9万亿,而中国GDP为568845亿元,税收占GDP比重达到22%以上。再加上每年几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与各种合法不合法的收费、罚款,实际上已经影响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税收占GDP比重持续扩大,“税负痛苦指数”即便不是世界第二,也不会轻到哪里去,至少可以说是“税负幸福指数”不高。

不仅人均税负近万元的宏观数据对比强烈,普通民众对税负的微观感受也不满意。从年底双薪合并计税、饭补、月饼计征个税堵漏增收,到房产税、物业税、车船税、环境税,一系列税收新政出台或者酝酿出台增加了工薪阶层纳税负担或者增税预期。虽说个税起征点已经调整到了3500元,但是物价持续上涨,逐步抵消了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积极意义,农民与收入较低的工薪阶层也享受不到个税起征点上调的实惠。而且每个纳税人供养人口的情况不一样,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分类个税体制一直呼之不出,让人郁闷。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居民收入尚未与经济发展同步,就被各种税种“割肉”,容易让人产生被剥夺感。公众期待有一些新的减税、退税政策出台。统计数据显示,物价指数继续回落。但是民众对此难以感同身受,普遍感觉货币购买力下降,“钱不经用”。通胀压力犹存,自来水、天然气、电价阶梯式改革,食品涨价,住房涨价……

 

有报道说,财政支出三分之二用于民生,但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不少城市建设项目都与民生有关,但先建漂亮的城市广场,还是先建保障性住房,群众心中的感受是不同的”。当下,税收增长与GDP增长、民生福利支出不成正比,民众还在深受高税收、高收费困扰,公共事业特别是教育投入欠账较多。政府在促进税收颗粒归仓、快速增长的同时,一要减税让利、减免不合理收费、罚款;二要秉持“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朴素理念,改革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拿出更多资金投入公共事业,完善救助机制;增加民众福利,缩小贫富差距,让民众对民生税收的感受强烈一些。

人均万元税负,把钱花在刀刃上

所谓的“人均税负接近万元”,换一种说法就是“人均财政收入万元”。据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8美元,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我国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这些国家的1/10左右。以此观之,我国的人均财力太少。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人均财力太少,将直接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水平。

纵观发达国家,基本上普遍实行全民福利政策,有的国家甚至设置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让公民高枕无忧,尽享尊严,但高福利不是没有代价,一方面国库亏空,财政赤字高企,另一方面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福利来自高税负,最终由国民埋单。因此,我们既不必迷恋高税负、高福利,也不能安于低税负、低福利,一个值得期待的现象是,在税负不那么高、人均财力较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水平。

如何提高?这就需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去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坦言,“我们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这里我们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得过紧日子。削减三公支出,将节省下来的钱用在民生上,用在公共服务上,便可改善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除了政府节俭,还可开源,比如国企的利润能否更多地回馈给社会?众所周知,自1994年分税制度改革以来,国有企业长达13年不上缴利润。直到2007年,国家推出《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国企才结束只缴税收、不缴红利的历史,但上缴的比例不高。目前,我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亟需资金,如果国企红利更大幅度地投向这些方面,势必能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简政放权等措施,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公民创业的动力。如果创业更容易,民企效益更好,缴纳国家的税金也会水涨船高,从而可壮大国库,为民生保障提供支撑。

我国正在致力于打造透明财政、民生财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生财政的核心是财政民主,还财权于民,让公众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财政的根本落点是改进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透明财政到民生财政,可以期待的是,公共服务水平将不断提高,公众的日子会越来越有滋味。

 

【启示与思考】

财政部官员言之凿凿,我国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处在世界排名100位之后;宏观税负世界平均水平约为40%,2012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59%,宏观税负水平处于合理区间。

但网友并不买帐,税负向发达国家看齐,收入却没有并轨。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仅29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896元,人均收入世界排名同样处于100位左右。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多年维持在20%上下,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和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尽管从数据看“人均万元税负”九成来自企业,但企业完全可以将缴纳的税费转嫁到价格,变成每个人不知不觉中缴纳的间接税。

其实,“人均万元税负”只是一个粗糙的绝对数字,本身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要评价税负轻重必须统筹考虑居民收放水平、国民福利以及税税制度是否公平合理。而且税负高,人民并不一定就反对,正如财政部官员所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人均财政收入是我国的十倍,但美国仍有富人支持政府增加税收,因为他们的高速公路不会收费,他们有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而我们连吃个月饼都得交税。难怪网友感叹高税负挫伤幸福感。“人均万元税负”高低争论背后是大家对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期待和对税收公平合理的期盼。

中国百姓承担了太多的税收负担:一方面,目前的个税起征点依旧偏低,工薪阶层成了缴税主体;另一方面,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得缴税,面对油价、房价、水电物价的上涨,作为消费者哪怕不具直接纳税的义务,也并不妨碍其被税负“牵着走”。正如西方谚语所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是逃不掉的。”

税负焦虑始于税收结构不合理所产生的税收负担。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税制结构不断简化,但并未趋于合理,这必然影响程序公正和结果公平。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收入比是7比3,意即中低收入群体承担了70%的税负。这与欧洲国家间接税比重在35%以下刚好颠倒。若不消除诸如间接税中的结构性问题,势必会抵消财政(税收)惠民红利,弱化税收杠杆调解收入差距、完善二次分配的社会功能,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马太效应和“靠穷人缴税”的悖论,从而加剧百姓的“税负焦虑”和“民生痛感”。

“人均万元税负”的误解虽能澄清,但其背后的“税负焦虑”不可轻描淡写。这透露着公民税权意识苏醒的信号,亦呼吁税制改革甩开膀子、重新洗牌、科学设计,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机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制。惟其如此,才能驶向制度公平,藏富于民,消除税负焦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05/7612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