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破除“人在证途”,让人间“证”道尽光明

2014年03月05日 14:25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1

人在证途:人生不满一百岁 常用证却要103个

曹志伟委员又“亮图”了!继去年亮出反映法人单位办证难的“万里长征图”之后,今年,曹志伟再次亮出一张“人在征(证)途(图)”,反映公民个人办证多、办证过程繁琐、办证难的问题。根据他的调研,每个人一生常用的证件就有103个,向不同的部门反复提交重复的材料,仅身份证一项就要提交73次。曹志伟呼吁打破行政管理壁垒、建立公民信息大数据库、实现“一证行天下”。

在整个发言过程中,万庆良书记不时插话询问,并表示:“曹委员都将螃蟹拿出来了,不吃都不行了!”

曹志伟的发言开宗明义:“去年,我反映的是法人办证难的问题,今天我要反映的是自然人,也就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办证难的问题。”

证件多:人一生103个常用证

曹志伟说,人一生办的证种类有400多个,其中常见的证件、证明就有103个。“第一个证就是在你没有出生之前、在娘胎里就需要办理的,甚至XY符号都没有的时候就要开始办了。”座谈会现场一阵笑声。

曹志伟接着罗列:“出生之后我们要办出生证、疫苗接种证、户口本,读书时要办学生证,还有学位证,各种考级证书,就业还有就业证、社保卡、医保卡、职称证、职业资格证等等。到了退休之后,还要办退休证、老人证,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你得开一份活着的证明,生存证明,活着才能领退休金。死了还没有消停,要办火化证、死亡证明、骨灰存放证等。”

说着,曹志伟拿出一个透明托架,里面放着大小不一的各种证件。他介绍,他在103种人一生常办证件中选择了一部分带来,展示给领导和委员们。

 办证烦:身份证要提交73次

曹志伟介绍:“这103个证分为六大类,身份证明类、学历证明类、工作证明类、家庭婚姻证明类、财产保险证明类、生活证明类。”他总结:“人的一生,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引发现场参会者的一片笑声。

曹志伟介绍,这常用的103个证需要经过18个部、委、局、办,39个处室、中心、支队和所,盖100多个章,还有交费等。“还需要提交材料,在不同的部门重复提交一些材料,其中户口本37次、照片50次,我们的身份证更离谱,73次。”

在他看来,证件数量多,办证地点分散,即使同一个局都是不同的办证地点,要求提交的办证材料重复。“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我们行政管理部门有一个行政的堡垒,他们造成了一个一个信息的孤岛。他们各自为政(证),所以政(证)就多。”

曹志伟“秀”出他的团队历时四个多月完成的调研成果——一张长卷图,并现场解说:“‘线状图’上,3亿以上人口办的证才上主线,1亿以上人办证才能算支线。”曹志伟说,去年的图叫“万里长征图”,今年就叫“人在征(证)途”。

 

建议:建信息大数据库网 一证行天下

曹志伟对此建议,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公民信息大数据库网,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一证行天下。

“比如我们身份证的信息就应该涵盖我们的退休证、老人证,甚至和五险一金的卡证合并,到时候刷身份证就可以查五险一金的使用情况。”他还建议组建大数据局,建立公民信息大数据库网,连通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孤岛。曹志伟认为,可以建立公民信用体系,这个信用体系建立起来,公民的纳税信息、信用信息、贷款记录、违纪违法记录以及一切的信息都在里面。

曹志伟说,广州就应该先行先试,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广州率先推进公民信息大数据库网的建设和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让广州成为全国办证事项最少、行政审批效率最高、办证成本最低、社会治理方式最现代化的城市,实行一证通。

对答:“螃蟹拿出来了,不吃都不行了”

曹志伟建议,依托公民信息大数据库,可以将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办事窗口合并起来,变成一个公民服务大厅,进行一站式的办公。

万庆良插话:“你是说所有办证部分放在一起?是否放在办证中心?”

曹志伟回应:“可以的。另外也可以开通网上办事大厅,网上办证、网上取证,市民能够通过网络打印自己的信息,不用再跑到办证大厅。”

曹志伟展示的PPT上写着: “公民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万庆良笑着说:“你这个中间是个加号,后面可以加个等号,写‘为人民服务’。”现场响起笑声和掌声。

最后,万庆良现场回应,办证多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地方政府能够做的,我们先做。去年你拿‘万里长征图’,今天又拿来‘人在证图’,曹委员有贡献,感谢曹委员。”现场响起掌声。

曹志伟“趁热打铁”道:“我的建议已经提出,就看市委、市政府敢不敢先吃这个螃蟹了。谢谢大家!”万庆良笑着回应:“曹委员都将螃蟹拿出来了,不吃都不行了!”

“人在证途”缘于办证权力泛滥

一生要103个证件,证件多加上办证难,意味着很多国人一生要围绕证件转——为证忙碌,为证所累,为证疯狂。人生处处需要证件,显然这也滋生了假证市场。而各种发证机关,则是“以证代管”。目前,我们仅仅是在解决办证难这个问题上想办法,这远远不够,不但要找出证件泛滥的原因,而且要“对证下药”,清理多余的证件。

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证件大国”,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是,过去多年来受技术条件限制,政府管理手段落后,于是推出很多证件“以证管人”。再加上过去很多政府部门职能重叠、条块分割,各自发证,发证收费,公众的证件自然就多了。经过多年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按理说证件总量在减少,可今天还是证件很多,只能说明改革还不彻底。

所以,在证件方面给国人减负,不仅要提高政府技术服务水平,把很多证件功能进行合并;更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改变职能重叠、条块分割、官僚主义这些顽疾。另外,人生证件太多还说明行政之手太长,对公民个人事务插手太多,限制太多。本该通过建立公民信用体系记录公民行为来代替很多证件,但却迟迟没有做到。

 

据报道,有高校教师曾认为,职称证、高级讲师证、继续教育证、教师资格证完全可以整合成一个证,因为在一个证件上足以证明这些资格。显然,合并这几个证件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多年以来却没有去解决,这只能说明有关部门存在惰性,忽视了证件多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高校教师为此烦恼,各种成本因此增加。

应该像新一届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一样,对各领域的证件进行彻底清理,某些证件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还有一些证件的管理及服务功能应该交给社会来解决。政府既不能掌握太多的行政审批权,也不应该掌握太多的“办证权”。正是因为政府掌握太多的审批、认证等权力才造成各种证件层出不穷。可以说,几乎每个证件背后都有一个权力部门。

毫无疑问,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展示“人在证途”图表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自己收藏的各种证件,而是要向有关方面表达公民为证所累,需要政府来减负,因为绝大多数证件都是各级政府部门所发。如果有关方面要围绕证件给国人减负,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并某些证件,也要改革体制内存在的种种问题,更要制约或取消各种“办证权”,而必须保留的证件,则要切实解决办证难。

权利先行才能破解“人在证途”

反过来想想,作为确认个人身份、资质的凭据,证件也是法治社会的必需。在计划经济年代,多数人是单位人,结婚、生子,外出、上学,都需要单位开证明,否则寸步难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流动性、自由度大增,更多人成为社会人,即便没有固定单位和住所,揣着身份证、学历证,就可以闯天下、谋生活、干事业。在这个角度上,从“认人儿”到“认证儿”是一种进步。

身份证、学历证、驾驶证,各有效用,代表着人们的能力和权益。人们抱怨“人在证途”,并非希望所有的证件从生活中消失,不满的只是一些不必要的证件叠床架屋—比如,身份证能显示年龄信息,为什么还要个老年证?不满的是一些职能机构人为地制造出一些证件来—比如,有了社保卡,医保卡、公积金卡究竟为什么存在?更不满的,是程序繁琐、手续复杂的办证难—比如,办个准生证,为什么要盖40多个章?

证件多、办证难,背后是权力运行的问题。对于职能部门,办证是一种权力,每个证件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几个单位,可能有明面上的收费创收,也可能有暗地里的利益交换。这可是一些单位的“核心利益”!也正因此,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更容易产生“业务壁垒”,有意无意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各自为“证”,难以有效整合。

实际上,证件不仅对应权力,更对应权利。权力本身是为权利服务的,有关部门办理证件,落脚点应是方便管理、更好服务。如果为了证件背后的权力而不愿放手,显然是本末倒置,更会忽略了证件的服务功能,漠视了证件背后的权益保障。而现实也证明,管得过多过细过死往往管不好,以证“拴”人的僵化体制,不仅无益于权利保障,反会成为实现权利的绊脚石。

理顺公众在证件问题上的心结,需要把权利排序在前。一方面,改掉造成办证难的作风病、机关病。试想,即便有了“一站式大厅”,如果不能以人为本优化流程,如果依然脸难看、话难听,哪怕只办一个证,也会带来投诉。另一方面,治理上的画地为界假如不逐步清除,证件附着的权益也有可能难以落实,成了空头支票。比如,跨地域的医保结算、社保转入,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

全面深化改革,政府管理领域的重点就是简政放权。前不久,国务院公开了所属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权力清单”,进一步表明了坚决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种权力对权利的尊重。比如,减少企业进入的坎儿,少些对市场的无谓干预,正是让企业能走得出来、活得下去。在社会治理上,同样需要秉持这样的态度,用权力服务、以权利为本,才是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人在证途”的现象说明,在更大范围、更多层级上,还有很多政务需要简化、很多权力需要清理。不管是政协委员的建言,还是媒体网络的吐槽,都是一种倒逼的力量。以此为契机创新社会管理,让“有限证件”为群众“无限服务”,才能得到更多信任和支持。

 

破解“人在证途”需开“复合药方”

“人在证途”形象地描绘了人生与证件有着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的关系。103个未必能够囊括人生的“证件”数量,但足见证件的过多过滥。

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证件。网友围观“人在证途”,其焦点不仅在于数量之巨,更在于办证之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某种现实焦虑。导致“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路上”的人生困局,既有制度因素,更有现实国情。破解之策,需有标本兼治的“复合药方”。

其一,有效“减证”。也许,作为信息载体的每一种证件,都有其产生与延续的道理,但其中的确不乏多此一举的重复办证或人为置障。减少不必要的证件,将功能相近的证件合并,抑或将其植入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缓解证件太多的携带之累,更能减少人们不必要的办证奔波之苦,这才叫以人为本。

其二,勇于“简政”。对于持有者,证件是身份、资格和经历的信息证明;而对于办证者,证件却往往是权力的象征。无论是证件本身的设置,还是办证程序的繁琐,有的办证部门首先考虑的多为既得利益或权力彰显,未必是为了便民利民,而许多无谓证件的难以退市,更与资源垄断和权力寻租不无关联。因此,破解“人在证途”,需要政府部门民本意识的确立和行政权力的自律。这也正是“简政”常常与“放权”相提并论的道理。

其三,倡导诚信。证件的功能在于“证明”,而其实质却是“信用”的表达。证件多、办证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信用存在着问题。而且在当下,人们对有些证件的真假也可能持疑。由是观之,必须大力倡导诚实守信,为“人在证途”瘦身减乏夯实基础。

可以说,对“人在证途”而言,减数量、限权力、增信用,不失为破解困局,治愈顽疾的“复合药方”。

【启示与思考】

说实话,如果我们回家再仔细找找,可能会有证件在103种之外。这么多证件,其中一些确实有用,但不少用处不大,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负担。

那些用处不大的证件偏多,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令出多门、体制僵化的结果。一些发证部门抱着传统的管制思维不放,非得“我的地盘我做主”,只认可我发的证。二是和部门利益相关,一些政府部门将发证当成了攫取利益的手段。管理就是收费,收费就得发证,反正没有我的证就过不了我这关。印个证,盖上章,就是财源。

证件太多,从本质上讲这不是证件的问题,而是权力运行错位的问题。解决“人在证途”的关键,是撤并冗余机构,简化办事手续,规范办事程序,剥离办证里面的利益属性,打击办证过程中的腐败行为,斩断其中的利益链条。政府部门多些法治观念和服务意识,少些管制思维和寻租心态,证件就会少下来。

莫让人间“证”道是坎坷,政府需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目前的状况。首先,应从窗口着手改作风,不再让老百姓跑冤枉路、受窝囊气。一趟能办完的证件尽量不让老百姓跑两趟,尽量缩减不必要的手续,手续不全的一次性的书面告知,对有困难的群众主动上门服务,不刁难群众。如此一来,办证的繁琐、难度就会减小,办证效率必会提高。其次,呼吁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对群众方不方便、服务是否到位、流程能否简化,需要细致考虑。要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干部们就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回归到服务者的本色与本位,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莫让人间“证”道事难办,莫让人间“证”道脸难看,莫让人间“证”道是坎坷。将百姓的便利与满意放在第一位,切实贯彻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让人间“证”道尽光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05/7613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