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聚焦

[求是]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2014年03月05日 15:04

 

无锡市开发区人民检察院 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实践群众路线,成功地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成功地运用到中国实际,解决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这也是群众路线之所以能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原因之一。

一、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

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从主体性、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层次,系统地回答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党的宗旨和党的如何开展群众工作等根本性的问题。

(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中共七大开幕式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 ,可以说是群众路线的主体性哲学内涵的最好注脚。

建立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出了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体现,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党的群众路线,开宗明义地提出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指出人民群众在党的事业居于中心地位,党的所有工作均应当围绕人民群众开展,而且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这就表明,人民群众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党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党和人民群众共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但是党的政策、方针等必须围绕和体现人民群众的需求,党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开展。脱离了人民群众,党的性质也必然发生变化,党的事业也就失去了意义,实现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对此,邓小平同志简要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可以说,只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变,群众路线的生命力就不会减弱。而在当前形势下,随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群众路线也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为党的事业提供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二)群众路线体现的认识论。邓小平同志认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么,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

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以至无限循环的过程。把它应用到群众工作中,就变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到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通过这样的认识论,不仅确保党的工作不仅能够完全符合群众期望和需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明确提出要“直接到群众中去听意见”,要“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认识论的具体应用和体现,从根本上避免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使党的工作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促进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三)群众路线蕴含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法,是解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具体到群众路线,就是如何运用辩证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对此有过生动的表述,“党的正确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 ,党章进一步表述为“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中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既包含对群众对党要求,即党的政策、方针要反映群众要求和实际;也要求党对群众的领导,即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就要求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把服务群众与领导群众相结合,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与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相结合,转换工作作风与树立社会正气相结合。

 

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就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意义。党来源于人民,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党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可以说群众工作是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如何使党的日常工作最终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利益,则应当是每级党组织、每位党员始终不变的工作重点和毕生奋斗的目标。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可以更好地引导每级党组织和每位党员明确无误地学习、理解和把握党的宗旨,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将工作重点放到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从而避免个别地区、个别党员因对中央精神领会不深、政策把握不准等出现的偏差。

(二)评价功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但也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对很多工作、行为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但是,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发挥出“工作做得好不好,到不到位,关键就在于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符不符合群众路线”的评价功能,一是可以对我们日常工作时时进行检视,及时得知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效果是不是确实是人民群众所需要、所接受的,促进提高工作效能、改进工作方法;二是可以使党员更加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更加自觉地与群众打成一片,有效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三是有效对党员领导形成制约,从根本上保证党的政策、工作确实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的,避免出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吃力不讨好的现象。邓小平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党的领导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依靠群众,克服我们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

(三)价值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公正和效率、发展与环境等价值冲突问题,如何合理解决这些冲突,就存在价值标准的选择和价值位阶的确定等问题。而通过发挥群众路线的价值标准的作用,则可以有效确立阶值位阶,顺利解决价值冲突问题。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是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效率和发展是放在首位,公正则处于次要位置,邓小平同志也作出指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更加强烈,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所以,在我们的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就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价值标准作用,进而判断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形势下,哪种价值的位阶更高,从而更好地凝聚群众力量、夯实群众基础。

三、践行群众路线应当注意的问题

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是党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是党员和人民群众鱼水交融的过程,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践行群众路线应当注意以下“三个相结合”问题:

(一)问题导向与民生导向相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体到群众路线方面,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不相符。因此,践行群众路线就要牢牢把握住这个主要矛盾,做到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相结合。问题导向就是要以解决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为主导,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党员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民生导向就是要以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主导,满足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提高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公平感。邓小平同志说过“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那么,问题导向解决的就是服务质量的问题,民生导向解决的就是服务内容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践行群众路线就必须做到问题导向与民生导向相结合。

(二)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服务群众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具体运用,引导群众则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具体体现。通过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将那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服务,没有引导,工作就缺乏方向,就会减弱向心力、凝聚力;只有引导,没有服务,就容易脱离群众、成为空谈。毛泽东同志认为“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

 

(三)解决问题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而在实际工作中,确因个别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引发了群众对党的信任问题、干群问题。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既要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的眼前问题、现实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在新形势下的新变化,重新树立起对党的信任,从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氛围,就如商鞅为推动变法而“立木取信”。但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中国梦是长远性的,更需要建立起一套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群众工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动摇信仰的问题,切实防止危害党群关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再度发生。可以说,没有长效机制,问题也就会不断重复发生,从根本上动摇党执政的基础,实践教育活动也就失去意义;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群众就会质疑实践教育活动、质疑党的决心和立场,就不能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出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因此,教育实践活动既要做好群众的现实问题解决工作,又必须做好建章立制工作,用制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05/7613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