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研究

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2014年03月05日 15:06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就是英雄史观。与此相反,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人类历史,确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同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人类历史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进行的,而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创造了历史。

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有人类历史,不可能产生任何积极的文明成果。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创造了人们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任何伟大的文明成果和历史事业,都是建立在劳动群众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在精神生产领域,引人注目的往往是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他们确实在一定的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这些杰出人物首先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出来的;而且一切精神财富得以产生的最终源泉,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任何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精神创作都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著名的古代诗歌集《诗经》,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德国文豪歌德的《浮士德》等,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我国西汉后期的重要农书《氾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也都是在总结劳动群众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不仅如此,人民群众还直接地参加到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之中。我国古代的敦煌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塑和壁画,古代印度和欧洲的许多史诗作品、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变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虽然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要求变革的实践力量。人类历史表明,一切真正的社会革命,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摧毁衰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1640年的英国革命、1789年的法国革命、191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下层人民群众只是不自觉的参加者,但革命的基础力量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是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在革命的时代还是在改革的时代,人民群众都是决定性的社会变革力量,人心所向体现了时代的变革要求,代表了历史的主流,预示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唯物史观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活动的主体,但并不因此而抹杀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历史上,每个现实的个人都参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并在历史上留下某种痕迹。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位的不同以及个人主观条件的不同,因而其作用的范围、影响的程度和性质也不尽相同。据此,可以把个人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有时甚至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使历史进程发生某种改变。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面作用,有些则较为复杂,要作具体分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杰出的历史人物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更为强烈,能够为群众指明历史运动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唯物史观充分承认历史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对现代无产阶级运动的贡献时说:“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毛泽东同志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作用时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时势,提供了以往历史所没有或罕见的机会,使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长为历史人物。惊心动魄的法国大革命把一些理发匠、修鞋匠、店员等“小人物”造就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将帅和领袖,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一些放牛娃、“煤黑子”、青年学生等“小人物”成长为人民共和国的将军和领袖。历史人物最初也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出来的。更加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不管他们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趋势。历史人物的作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是人民群众、先进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代表,其历史作用完全是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被确定的: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集中人民群众的经验与智慧,并且依靠人民群众的活动与力量。

任何时代的历史活动都是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历史活动,尤其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这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无论是其创立还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巩固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主活动和自觉参与。中国革命胜利是党领导人民英勇牺牲换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党领导人民用汗水浇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党领导人民探索创造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也在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首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它在理论上确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在实践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先锋队,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党的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群众理解为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因而党的一切工作就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工作,党的全部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艰苦奋斗、流血牺牲,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任何别的什么目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我们党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信任和拥护的根本保障。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必须高度关切人民群众的利益,引导群众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党,必须时时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党员干部如果脱离群众,对群众感情淡漠,甚至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就必然损害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关心民间疾苦的名言警句,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于谦“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志向,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官之道等。封建时代的文人贤士尚且如此,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就更应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最大的热情和最负责任的态度关注民生,全心全意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

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征集救国公粮的问题时说,要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那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我们必须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要关心帮助那些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群众。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反之,如果我们把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油水”、“蛙水”关系,甚至变成“水火”关系,我们的事业就失去了根本,就决不会有希望和前途。

第二,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

历史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马克思早就说过,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国际歌》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就是说,历史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人民群众的解放,只有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斗争,自己起来争取,才能获得,才能保持和巩固;而不是任何政党或领袖所能恩赐、所能给予的,也不是任何伟人或英雄能够代替群众去争取的。

人民群众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决定历史的命运。人民群众的解放,必须通过群众的自觉与自愿,并且形成自己的先锋队;在先锋队的指导下,自己组织起来,自己去斗争,自己去争取。仅有先锋队的冲锋陷阵,而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自觉与真正发动,先锋队就会脱离群众;在这种情形下,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事业,都必然是而且只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的任何纲领、口号与政策,无论怎样高明,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直接拥护和持续奋斗,都是无法实现的。作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共产党人的全部工作就在于:当群众还缺乏自觉的时候,我们的任务就是用一切适当的和有效的方法去启发群众的自觉,通过持久和艰苦的工作,来形成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群众已经有了某种必要的自觉以后,我们的责任就是去指导群众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并且继续从群众的行动中进一步去启发群众的再自觉。我们有些党员干部自视甚高,常常觉得群众落后愚钝,总是喜欢发号施令,或者越俎代庖。他们忘记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必将一事无成。项羽垓下战败,人心归汉背楚,这位旷世英雄也只能徒唤奈何了。在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共产党人应该处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向导和组织者,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并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活动,反对任何形式的包办代替和强迫命令。

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向人民群众负责。如果我们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不在客观上使人民群众因为我们的服务而获益,相反却因之而受损,这能叫为人民服务吗?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因此,我们在人民群众面前,一切都不应采取轻率态度,而必须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向人民负责与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确实要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但如果把对领导机关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那就是错误的。向人民负责与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归根到底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既是党的领导机关一切决策的最高标准,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行动的最高标准。

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就不会犯错误。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任何缺点、错误,都必须纠正;这既是对党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责任也有权利,去帮助领导机关与领导人纠正缺点和错误。只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才能真正做到向人民群众负责。同时,每个党员干部也应当懂得,在提出批评意见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统一,而不能借口对人民负责而破坏党的纪律和统一。因为保持党的统一与纪律,同样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样是向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表现。

 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为了能够很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了能够启发群众的自觉和指导群众的行动,党员干部首先有对人民事业的忠诚、热情和牺牲精神,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预见。为了获得这样的能力,我们必须学习。学习是多方面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历史,学习国外的经验,都可以增进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能力。但学习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方面,是向人民群众学习。因为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群众的创造能力是最持久最伟大的。毛泽东同志经常说,必须首先向群众学习,然后教育群众;必须先做群众的学生,然后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是与唯物史观相一致的。只有虚心地向人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知识和经验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更高的知识,才能具体而有效地去启发群众的自觉,指导群众的行动。如果不向群众学习,而是面壁虚构,自作聪明地从脑子中想出一套东西,或者生硬地从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中照搬一套东西,把它们强加给群众,那是一定无用、一定要失败的。有的党员干部读了几本书,学了一点理论,就自以为比人民群众高明得多,于是就颐指气使,这样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人民群众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因此,我们的领导者和领导机关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刻也不能停止向人民群众学习。如果我们与群众孤立开来,那我们的知识就要受到极大的限制,我们就决不是聪明的,决不是有知识有本事的,我们就决不能领导群众。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就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利益观。

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同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和实现的,都是属于人民的;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在全国执掌政权,所以党员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决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来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这责任就是对党负责,也就是对人民群众负责。党员干部必须是而且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政绩观是和权力观密切相关的。所谓政绩,顾名思义,即是为政之绩。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实际工作出现严重偏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政绩观上出了问题。他们不是把政绩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是仅仅为了树立自身形象,为升迁铺路。于是其工作的重心就不是办实事、求实效,而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其工作的思路也不是立足现实、打好基础、着眼长远,而是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竭泽而渔。这是与我们党的政绩观背道而驰的。

我们党的利益观同样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使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也就是说,服从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上的任何重大偏差,都会使我们脱离人民群众,导致工作中的严重错误,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如果长期脱离人民群众,就必然会导致腐败;如果腐败扩大而不可遏制,就会失去民心,亡党亡国。古人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意离散,邦本不固,土崩之势可以立待”。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看到,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我们党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新的考验。极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把握自己,私欲膨胀、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最终不仅毁了自己、害了家人,而且给党的事业带来极大损害,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人民群众之所以对腐败现象恨之入骨,是因为腐败是人民利益的死敌,因而也必然是我们党的死敌。这一点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最坚决、最持久、最无情地反对一切腐败现象。

 三、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我们党的长期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正确的领导方法,就是使群众的意见能够真正及时反映上来,化为领导的意见;又使领导的意见能够为群众所接受,在群众中坚持下去并接受群众的检验。这就是说,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但对群众的意见领导方面还要加工,然后回到群众中去考验,在这基础上再加工。只有经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反复循环,才能不断启发群众、团结群众和组织群众,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增强领导的正确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的实践之中,就是在这一深入的过程中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了解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把握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没有这一过程,就根本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也就根本谈不上形成正确理论、政策、计划、办法。“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运用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用它们来指导社会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它们进行检验与鉴别,看它们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对它们进行修正。这是一个再度向群众的实践请教的过程,也是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由此可见,“从群众中来”是重要的,“到群众中去”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这两方面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一方法要求“两个结合”,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离不开群众路线。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领导干部只限于一般号召,而没有具体地直接地在某些单位中加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再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检验自己所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和修正其内容,就会最终使一般号召落空。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者,必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这一方法必须普遍地提倡,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学会使用。”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更离不开群众路线。在任何工作中,党员干部都必须善于团结广大群众一起行动,打开局面。只有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其结果就是少数人的空忙;反过来,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缺乏有力的领导去恰当地组织和引导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就不可能持久,也不能被提高并走向正确的方向。所谓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主要就是去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广大群众都有了觉悟,有了热情并行动起来的时候,才能有群众的事业。如果广大群众还未自觉,我们就既要善于启发他们,又要善于等待他们;如果不愿等待,而是冒冒失失率领少数积极分子突进,就会脱离群众,我们的工作就会失败。因此,根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是说服,而绝不是命令;领导干部既不可跑得太前,成为冒进主义者;也不可落在运动后面,成为尾巴主义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党的作风绝非小事,它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后中央准备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他又对周围人说,我们进北平,是去“赶考”,可不能学李自成。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西柏坡时,要求全党重温毛泽东同志讲的“两个务必”,强调“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总之,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所面临的重大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依然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百姓心为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05/7613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