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王健: 解读“两会”之新亮点
2014年03月07日 14:31
王健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主持人:欢迎您,王教授,我们就开门见山,依然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政府工作报告》。咱们就先从这本17102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始聊起。今年的这份《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往年也一样,特别像我们说小学生要交一份成绩单,说要给我们的衣食父母、给我们的百姓们看看我们去年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如果您现在是批改这个作业的老师,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您准备怎么评判?
王健:要直接打分,确实应该是由全国的老百姓打,而不是由我来打,我只能谈谈我个人的看法。要是按照这个等级来说,当然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报告。
主持人:优秀在哪里?
王健:因为它如实总结了去年一年的成就,而且去年一年大家都知道,取得这些成就是不容易的,国际经济还是比较低迷,国内经济又遇到一些困难,国际经济低迷就导致我们上半年的出口增长速度比较低,下半年才开始恢复。大家都知道,经济增长主要是三大动力,大家说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去年出口这架马车是到下半年才开始回暖,发点力。投资,当然全年的投资还是良好,但是因为我们坚持宏观调控政策要稳,经济要保持平衡,所以就没有出台新的、像上次那样的、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
主持人:比如4万亿?
王健:大家都知道,假如出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增长会很快,因为我们知道从投资来说,民间投资、政府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用在基建方面的会直接拉动很多的行业。没有搞新的4万亿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又能取得这样的增长,说明我们的政府确确实实在经济发展的思路上、在宏观调控的模式上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对策。所以去年虽说有投资下降的这种趋势,但是能够很好地结合政府投资拉动社会投资的作用,使得投资也发挥了很好的效应。消费大家都知道,我们这几年的消费是年年增长的,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说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是不错的,而且这个成绩当中我们还要看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或者说大家喜欢讲的亮点,就是不仅是数量增加,质量也在提高,所以这是我们对总体经济成绩评估的一个实事求是的非常中肯的评价。
在总结去年成绩的基础上大家知道,第一部分是去年的经验,然后提出不足的地方。
主持人:承前启后、承上启下。
王健:“两会”工作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你把去年总结完了今年怎么做,今年怎么做就是第二部分提的总体要求,第三部分我们主要的任务。总体要求大家可以看出来,我们非常明确的是改革,用深化改革来推动今年全年的经济、社会等等各方面的工作。第三部分就是方方面面的任务了,一些具体部署。
主持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您觉得这是一份可以称之为优秀的成绩单,刚刚您也说到,特别是我们的经济,现在不仅仅是速度上说得过去,而我们的质量也很好。曾经有一个说法,说中国经济像骑自行车,因为慢了自行车要倒。但事实证明,其实我们踏踏实实地理顺条理、理顺关系以后,其实我们的自行车速度不像之前的那么飞快,但是可以走的很夯实,王教授这是您的判断。其实刚刚您也说到了改革是我们第三部分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也追一把时尚,说说大数据。因为有人总结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发展”119次,提到“改革”数量也非常高77次,这都是很高的一个频率,而且报告当中也说改革开放是最大的红利,您怎么来理解这句话?为什么改革开放是最大的红利?
王健:中国应该说经济发展到今天规模很大,老百姓的收入和1978年相比提高很多了。我们有些年轻人老觉得你不能老是纵向比,一定要横向比,我觉得我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要横向比,也要有个纵向的比较,纵向比较有个什么好处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或者说清晰地了解为什么我们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大家可以发现,我们改革每一次深入推进的时候,随后都会迎来经济高速稳定的增长,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换,只要我们深化推进改革,中国经济就会带来持续健康的增长趋势。所以中国的改革确确实实是最大的红利,这一点和西方国家确实不同。
当然说我们和西方国家不同在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几百年了,应该说人家是成熟的市场,人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中国恰恰是从一个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这么一个过程,应该说转变过程跟成熟是不一样的阶段,成熟了,很多规则甚至于惯例大家都很习惯地去遵守它,而我们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
主持人:“摸着石头过河”,一直在探索。
王健:对,当然“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当中实际不乏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政府引导改革,这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是很大的不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因为他认为我市场经济已经基本上成熟了,所以有问题我们去应对,应对过程中会有一些小改小革,但是绝不像我们说政府主动去引导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而且还有一方面,就是我刚才说的,大家经济基础是不一样的。西方的经济基础确实我们得承认是私有化的,我们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主体,这种主体容易形成的是混合所有制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管理和改革,咱实事求是讲,不完全是自发的,假如完全是自发的话就不需要政府推动。因为我们也希望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走向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规范,就像马克思当年讲的:“这是通向共产主义”。所以政府在中间就得不断不断地做引导,否则各种利益集团的本身都会把这种利益格局给固定下来,固化。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到巴西,巴西就是阶层固化,律师的儿子就是律师,面包师的儿子就是面包师。但是大家说也有跨阶层的,贫民窟出来有两种是跨阶层的,第一是踢球的,第二是跳舞的,这能够跨阶层,其他的基本上没有跨阶层的,而且没有跨阶层的这种情况下政府是没有什么改革动力的,因为就维持这种社会现象慢慢往前走就可以了。但是对中国来说,恰恰是一个我们要不断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就像十八大提出来的要“惠民生”,“惠民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说大家的利益都提高。大家的利益都提高,既有利益集团的利益一定要做一些调整,否则会出现我们经常讲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出现一个新的现象,富的越富了、穷的越穷了,美国也是这样,英国也是这样,欧元区国家也是这样。怎么避免这种问题,怎么让老百姓能够共同富裕,又能够经济发展,就需要中国政府主动引导改革、推进改革。
主持人:其实我们还是那个老话题,不仅要把这个蛋糕做大,而且还要切好,怎么样破除这些固有的既得利益者利益集团他们的利益,真正让百姓能力得到实惠?
王健:当然最好的情况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还保护了,利益比较少的那部分人能够更受益,这样社会更稳定。
主持人:没错。其实您刚刚提到西方国家,比如像美国,一直在微调,一直在互相平衡,我们确实需要改革、需要我们的力量释放出更多的、对老百姓有切身利益的红利,所以您这样解释我们就理解了改革开放为什么对于我们来讲是最大的红利。王教授,您觉得我们翻看今年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您这儿看有哪些亮点?觉得让您觉得不一样的或者眼前一亮的?
王健:这方面亮点有很多,我看其他专家、包括媒体都已经介绍很多了,我个人感觉这么多都是亮点。十大亮点、八大亮点我都赞成。就我个人而言,从我的角度来看,有这么几方面确确实实是亮点。一个,还是强调改革,就是刚才我们说的那个,我们已经在讨论的,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好,老百姓的福利也好,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和增加。所以总理反复强调,改革为主线,我觉得这是我感到最有亮点的地方。
主持人:这也是一种态度,或者说信心、决心。
王健:对。第二个,我感觉到就是总理对“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因为我们知道三中全会特别明确指出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主持人:所以过去说两字之差。
王健:我们经常就看到这句话了,其实这句话是“看不见的手”,光有“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看得见的手”,所以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就把这两者的关系说清楚了,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假如光有“看不见的手”,我们知道那市场秩序是永远建立不起来的。我们有时候经常讲,说国外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话是这么说,人家也是在不断地用“看得见的手”去规范“看不见的手”的过程当中才逐渐形成叫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且大家有时候经常讲,说人之初守规矩,还是人之初就是不守规矩,性本善、性本恶的问题,告诉大家,这真的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共同作用。打个比方,我们有时候经常讲说美国人很守规矩,美国人在哪守规矩呢?在美国守规矩。美国人在美国不会去买盗版的光盘、盗版的软件,但是到中国来了一样买。
主持人:因为他们的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比较严苛。
王健:对,说明人家“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是有非常强大的制约力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在改革推进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在培育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因此我们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还得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我觉得这次表述比以往任何一次更清晰,而且这个作用关系大家看了以后就会特别有体会,比如说本来没什么体会,打车一伸手就打车了,现在老人打车困难,特别像我这样。
主持人:您不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王健:我没装微信,以至于我打车困难,以至于我最近想赶紧把微信装上吧。有的人说这究竟是政府的作用还是市场的作用?告诉大家,打车补贴本身是市场的作用,你得让它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他打破原油的这种市场运作的正常的平衡机制以后,政府一定要在里头发挥作用。怎么发挥作用是我们另外的话题要讨论的,我举这个例子只是说,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培育发展的过程当中,总理反复强调“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的,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有深远的未来意义,更有当前的实际重要性。
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到,您刚刚提到打车这个话题,甚至我们可以延续这个接着说,上海最近就出台了一个政策,说一个出租车司机只能装一个软件或者是规定早、晚高峰的时候打车怎么样,其实就是政府的手权衡着这些不会使用打车软件的比如说老人、孩子他们的利益。我们过去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但是市场关系的手和政府关系的手都要两手硬,说明了关系也很重要,王教授,还会有别的吗?
王健:第三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或者说我觉得眼前一亮,就是总理非常形象地把金融比作水、把实体经济比作木,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对金融老是有一种不太正确的看法,认为他是虚拟经济,我们要发展的是实体经济。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当中我们可以说,没有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就不会有一个强大的实体经济,特别对中国来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了。有时候我们经常困惑、经常迷茫,说中国人出去买东西怎么买啥啥贵呢?中国人出去卖东西为什么卖什么,什么便宜呢?这是违反经济学规律的,你就是到西方世界也不能这样啊。为什么到西方世界也不能这样?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说得很明白,什么时候是买方市场、什么时候是卖方市场就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力量。中国大批量去购买,特别是政府去购买的时候数量很大,应该是我们说了算,为什么人家说了算?我们那么多产品卖出去的时候,应该我的市场份额大,我的定价权就大,为什么我们反而定价很便宜呢?大家有时候经常在这个里头感到困惑。
主持人:因为这真是我的困惑,您必须得帮我解答解答了。
王健:然后我们就在讨论了,某个行业市场有什么特点啊?但是这不是一个讨论行业市场的问题,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产品遇到这个情况,算了,两个产品、三个产品、十个产品、一千个产品、一万个产品都是这样,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在这些行业上缺少了国际市场的定价权,有人要问了,国际市场定价权取决于什么?
主持人:怎么能抓到我们手上?
王健:取决于两条:第一条,从实体经济本身来说,你有没有核心的技术、自主的知识产权,由它引导产生的一系列的生产链以及销售链条,这是实体经济。但是仅有这条不够,应该说我们在有一些行业上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比如说纺纱、织布,为什么还出现我们卖的东西便宜呢?还有,我们要回到刚才讲的水和木的关系上来,大家发现没有,但凡中国人要出去大规模采购的——棉花、铁矿石,立刻人家涨,不是先涨在现货市场上,涨在什么地方?期货市场上。中国有期货市场,中国的期货市场和国际期货市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人家是领导者,我们是追随者,领导者能够引导价值,追随者只能追随价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总理是把水和木的关系给理清楚了。也就是说假如中国,我们设想一下,一方面中国在实体经济上我们通过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高端生产链,拥有强大的销售体系;在虚拟经济的市场上,在金融市场上,中国要有强大的资本市场要有与中国GDP世界第二相称的中国资本市场。大家设想一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说我跟人家去争夺定价权。因此我觉得,李克强总理在这个方面是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一个国际当中,在一个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高度上,把它给说清楚了。以前我们也曾经写过类似的文章,大家不重视,这个也很正常。
主持人:没关系,这次到工作报告里了。
王健:这个很正常,大家经常搞学术的人觉得自命清高,其实没有必要,搞学术的东西、研究出来的东西用政治学的话来说就是垃圾筒,你就是放在那儿,啥时候遇到情况变化了把它拿出来就行了。决策者把它从中挑一些出来,加以选择、判断就成为决策了。所以我刚才说的意思是什么呢?研究还得做,你的研究可能彼时不管用,此时管用,所以我只是说我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总理能有这么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总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理解已经相当深刻了,或者说两者关系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我们知道“深入深出”容易,这本书说我教你,这本书100页,我讲课50页,这个容易;一本书100页,讲课1页纸,不容易,“深入浅出”是最难的,一定要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明晰的理解,这才能够说“深入浅出”。
主持人:王教授,我们看到总理用一个很恰当、很生动的比喻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时间的关系,王教授,有人说五大亮点、八大亮点、十大亮点,咱们就先三大亮点,咱们接着往下聊。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看到,总理也提到了一个经济发展区间“上限”和“下限”的说法,或者说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您怎么来看待“上限”和“下限”?像孟子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也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高度,您怎么看待这个概念呢?
王健:这个问题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大家提出来的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上限”还是“下限”,还是我们现在确定的经济增长7.5%、通货膨胀3.5,这个是从中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出发来进行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的。对中国来说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我们定目标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就业。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每年还有1000多万的新生劳动力,不断在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假如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就很难保证,特别是新增就业就很难保证。所以我们经济增长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就像以前我们经常讨论为什么是8、为什么是7.5、为什么是7?这之前实际大家都知道,学术界的争论,各个部门也有不同的看法,最后定下来的7.5。
首先应该说我们从就业这个角度来说是能够增加就业的。大家从数字上可以看出来,比如说我们去年定的新增就业的目标是900万,今年是1000万,也就是说7.5的比例大体能够保证新增就业100万。因为我们现在GDP的规模比去年大了,基数大了,所以这个是第一个要考虑的,这是我们首要的目标。因为从一个务实的政府来说,最最要考虑的就是就业。
接下来是第二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总理提出来我们向改革要红利。实事求是讲,向改革要红利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向改革要红利的过程当中,可能有的产业成长更快了,但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产业或者有的企业、有的产品会受到影响。因此从改革的过程当中来说,我们要给改革留出一定的余地,留出一定的余地我们就不能把这个指标给它定太高,比如说我们定8也不是说不行,但是你定太高了,改革的空间和余地就小了。
第三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总理提出来,这次向雾霾要开战了,向雾霾开战也是有代价的,向雾霾开战就意味着有些企业要转产,但是转产的初期一定是减产。
主持人:还是会经历一个阵痛。
王健:对,还要经历必要的阵痛,所以这个时候不能把目标定太高,因此7.5的目标应该说是统筹考虑了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主持人:各方面平衡之后。
王健:各方面平衡之后提出来的。当然一个最通常的考虑,各国大家都考虑的,即使排除了我们刚才说改革的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还有一个是宏观调控四大目标里头物价水平。为了控制物价水平,我们也不能让增长速度太高,这样就能够充分实现我们刚才讲的在保证就业增长的前提下我们推进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物价基本稳定的这么一个综合性的目标。
主持人:王教授给我们解读了“上限”和“下限”,其实说到底也是我们最后为什么会制定出CPI3.5和GDP7.5的内在原因。王教授还想问问您,我们读一本小说或者哪怕看一篇散文都要了解一下,这个作者写这个小说的时代背景、写文章的时代背景,何况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更离不开国内、国外的形势。如果用错综复杂来形容现在国内外的形势,我觉得您一定不会反对,乌克兰问题又发酵,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炉了,您觉得有什么样的背景?
王健:首先《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不管宏观经济怎么变化都要出炉的,主要是出炉以后怎么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政府工作报告》第三部分提出来的几个任务有针对性地去应对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当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来要求大家工作当中我们应该把握什么、具体应该做哪几方面的工作,所以应该说这是一份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一个报告。
主持人:其实就是紧跟着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热点和我们老百姓真正发自内心去关注的这些话题。
王健: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接地气”。
主持人:总理之前就提出了“接地气、聚民智、增信心”,既然是一份“接地气”的报告,其中让我们百姓看完之后特别温暖的是说,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够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其实说到底这是在关注我们大家的民生,也是在回应百姓对于自己的利益诉求。我想问一下王教授,以后在施政层面、操作层面来讲,未来的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怎么样回应民间现在越来越强烈的对于自身诉求的回应?
王健:你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是不是把它给稍微缩小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说从民生这个角度来讲大家有些基本的要求,比如说生活必需品要安全、医疗要有保障、教育要公平、老了要有所养,就是社会养老保险这套体制要比较健全。但是我想所有的民生的改善都必须有一个前提——中国经济发展。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我们首先要把蛋糕给做大了,你切蛋糕的人才好切,蛋糕再小怎么切都难。从这几年来说,应该说事关民生的事情中央政府已经做了很多了,新一届政府也做了很多,比如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完全是对接的、独立的,而且可以跨省转移的。还有像今年的教育,教育就提出来,以前困惑大家的就是“小升初”,“小升初”用什么标准?这次教育部应该说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作为政府来说,他几大任务当中我觉得首先还是通过改革发展经济,然后按照过程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文明的建设各方面来提高国家的实力,来综合改善民生。
主持人:王教授,接下来我可能还想问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但您可以从小处着眼没问题。您觉得我们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的,特别是像改善民生的这些政策的制定,您觉得和像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等,他们之间有什么样深层次的联系?
王健:应该说这是一脉相承的,怎么是一脉相承的呢?我们知道搞“五位一体”的建设还是现在我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的这些任务,实际上都是我们当时“五位一体”建设的一些具体化和落实。当时十八大的“五位一体”的建设也好,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好,我们的落脚点都是“惠民生”,我们的落脚点非常明确都是惠及民生。所以这次应该说是对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的一次全新的审视和具体工作的落实。
主持人:其实这也是我们一切建设的一个目标,我们的落脚点。
王健:对。
主持人:王教授,其实我们还要回到刚刚您说的“五位一体”的话题中来。十八大报告当中“五位一体”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您也刚刚说了民生其实也是最后一个落脚点,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我觉得不仅是对十八大报告、二届全会、三中全会一些政治措施具体从实施层面的一些细化规定,您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包括他们之间您觉得还会有着哪些关系?
王健:首先,我们十八大提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的目标,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改革的任务,不仅会在今年我们有推进、有落实,在未来会不断地、持续地有进展。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国会越来越强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各位的事业也会更加兴旺发达。
责任编辑:陈航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07/7617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