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政协会上的集体哀悼,以捍卫生命尊严的名义
2014年03月08日 18:58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政协开幕会为昆明暴恐事件遇难者默哀 网友赞“人本精神”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政协委员共有2172人出席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担任主持人。他在宣布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之后,号召全体人员为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遇难者哀悼。
杜青林表示,3月1日晚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我们坚决拥护党和政府采取的坚决果断措施,对制造这起事件的暴力恐怖分子表示强烈谴责,支持政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对在这次事件中遇难的群众表示深切哀悼。
网友对政协开幕会的默哀行动表示认同。知名时评人、《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石述思发表微博称:“参加政协会议的全体委员为昆明遭恐怖份子袭击死难同胞集体默哀,这种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值得称道。一个文明的囯度,全民应该有责任义务反对仼何伤害无辜生命的恐怖行动,并且倾尽全力去制止。但这不妨碍我们去认真反思恐怖虐杀背后的复杂成因,并对失职渎职者问责严惩。”
“中青报曹林”微博称:“政协开幕,全体政协委员为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中的遇难者默哀,这种关切民痛和顺应民意的及时表态值得赞许。”
微博网友“里海之鹰”称:“看到了真进步,这是对民意的尊重。这次会议开始很庄重地向昆明死难者致默哀,这是对生命的敬重,是对正义的申张,是对邪恶的声讨。由此,不难看出,网络对于搜集民意已经很重要了,用好你的网络,传播正义,一点点积累,就是力量。”
“湖南省岳阳市手机网友”称: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进步!
“浙江省宁波市手机网友”称:对人民的遵重,体视了进步!
“云南省昆明市手机网友”称:这是对生命的礼赞。
政协会上的集体哀悼传递着人文关怀
两会前夕,恐怖分子进入昆明火车站,面对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肆无忌惮地挥刀砍杀。29条生命骤然离去,几十户家庭阴阳两隔。
全国政协在开幕会上,举行哀悼活动,这确实还是“第一次”。哀悼什么?面对无辜的受害者,我们除了对暴力分子的愤怒,还有内心的同情与哀伤需要表达,以此告慰逝者,鼓励生者。
面对突发事件,国家在进步,人文精神在生长。2008年5月19日到21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5·12汶川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的国民设立国家哀悼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4·14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全国政协开幕会议为遇难者默哀,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呵护。一个个普通人的画面,派出所民警为吸引暴徒去人少的地方,而自己被砍伤;素不相识的人为了躲避暴徒,而守望相助……在危难时刻,涌动着人文关怀,尊重生命,传递着正能量。
逝者的生命无法挽回,但短短的哀悼活动是寄托哀思的最佳途径,是表达同胞之情的最好方式。最重要的是,以此为死难者默哀,告诉本次恐怖事件的煎熬者:无论多大的苦难,我们与你共同承担。
政协会为殉难者默哀彰显“国家温度”
这一刻,所有人都在为29条无辜殉命的逝者悲泣;这一刻,所有的眼泪都化为愤怒,向那些惨无人道、人面兽心的暴恐分子发出最强烈的谴责——3月1日晚发生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嗜血暴徒必须被绳之以法,必将被钉入历史的耻辱柱!这一小撮人的暴行,不只是向广大民众发出挑衅,更是在向一个走向和谐繁荣的伟大国家、愈益团结强大的中华民族进行挑衅,乃至是向整个人类社会进行挑衅。
国由民组成,民以国为荣。国家从来都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老百姓通过无数的家庭及社会纽带连结而成。国家与民众之间,是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声声相应、息息相通、心心相印之感受的。无论是“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抑或是“国之兴也,视民如伤”,都特别强调了这种近乎生理范畴的条件反射,以及超越了感官界限的“通感”。那些烙在民众身上的悸人伤痛,放大了说就是一种国之殇、国之痛,久久传递着时代的痛感。
所有良善者,都绝不容忍这一小撮丧尽天良者的凶残暴行;所有善良心,都为无辜者所受伤害而感到心碎。公民有难,最有刻骨铭心之感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亲人,同时还有身后的整个国家和民族。全国政协会议正式向昆明“3?01”遇害无辜民众默哀,向29条生命致以国家最高礼节、给予民族的最高哀荣,表达的就是以民为天的民本情怀。这是一个国家给予公民最贴心、最温暖的“国家温度”。同时也亮出了斩钉截铁的“国家态度”——正如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3月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所言:“对于严重暴力恐怖分子,不管他是谁,属于哪个组织,与谁有牵连,暴恐行为发生在何时、何地,中国政府都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暴行只能激发人们的愤怒,面对恐怖的威胁我们将更加团结。“不管你以谁的名义,当你把屠刀对准无辜者,你就是人民公敌”“为遇难者祈祷,愿逝者安息,伤者平安”“昆明不哭,我们与你在一起”……这些来自网络的祭奠,表达的正是亿万网民的共同心声。一个伟大国家对普通公民的深深之爱,同一蓝天下祖国大家庭里所有成员的真切之爱,都将汇成爱的海洋、凝聚成无比坚固和强大的责任大堤。“我们要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因为我们就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政协开幕默哀是份全民反恐“提案”
如果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之后的悼念,浸透悲伤的情绪,那么,此次默哀,心态无疑更为复杂。其中有对遇难者的缅怀:生命的骤然逝去让人悲恸;有对暴力的谴责:那些视生命为草芥者,必将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审判;其中更有对生命的尊重、对稳定的珍视、对文明的坚守、对价值的宣示。政协开幕默哀,亦是一份全民反恐“提案”。
记者采访得知,这次默哀仪式,委员们并没有事先得到通知,但他们都表示一点也不意外。两会是中国政治文明的窗口,很多人都会从中观察政治风向、经济走势。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窗口政治”中,体现国家的基本理念、治理的基本准则。政协会议前为昆明暴力恐怖事件遇难者默哀,无疑彰显了对人的尊重、对暴力犯罪的谴责。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默哀仪式,是政治文明的一种进步。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悼念,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同频共振。这两天,昆明街头排起献血的长队,受伤者的情况牵动人心。舆论对于遇难者的哀悼、对于犯罪者的谴责,汇成强大声浪。“我们与春城在一起!”“我们都是昆明人”……这些简洁有力的口号,代表每个有良知者的心声。这一切都说明,和谐文明,乃是社会共识,是每个人的所愿所盼。
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的这场默哀,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仪式。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国家乃是“想象的共同体”,“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个成员的心中”。产生一样的认同、凝聚共同的价值,这样的公共仪式,正是一个社会的“心理连接”。在人民大会堂的默哀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暴力的谴责,都将沉淀成一个民族的心理底色。
这样的默哀,也应促成更深层的思考。于个人,不要让少数人的所作所为,固化为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与偏见,以宽容之心、平等之态对待其他少数群体;不要在突发事件后失去理性和审慎,散布那些蛊惑人心、制造混乱的传言谣言,转发那些有损社会基本价值的言论。于社会,如何解决深层次问题,如何维护社会的安宁稳定给每一个人以安全感?回答好了这些问题,是更好的哀悼。
让我们都起立默哀,为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
【启示与思考】
肃立、低头、志哀……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特别的默哀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了向在昆明发生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中遇难的群众表示哀悼,与会者集体默哀。默哀,高举生命至上的旗帜,表达对罹难同胞缅怀,也体现对暴恐事件的谴责和严厉打击暴恐活动的决心。
从汶川地震后第一次为普通民众设立全国哀悼日,到玉树地震后全国和各驻外机构统一下半旗志哀,伴随着我国的政治文明发展进程,重大灾难发生后对于遇难者的哀悼方式,由民众自发过渡为国家自觉。
在全国政协大会这样的特殊场合举行默哀活动,赋予了默哀更多的庄重感,既是对于同胞蒙受灾难的感同身受,也是各族人民对于暴恐分子反社会、反人类行为的同声谴责。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集体默哀,不仅是对于逝去生命的沉痛哀悼,也是对各民族更紧密团结的呼唤与期待。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暴恐分子妄想干扰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图谋必定失败。
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让今年的两会变得沉重。人们原本关注着“改革清单”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如何推进,寄望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为国家大计方针出谋划策。但是现在,我们必须面对无辜生命的逝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暴力和伤痛。当政协大会的与会者为遇难者默哀之时,它显示出政治的本义,表达着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尊重——不分强弱,没有贵贱,如此,才能释放平等的真义;才能让国家意志真正与人民意志对接。这,恰恰也是两会的内涵。
如果说,我们正在推进的改革是为了民众的福祉,那么,国民的幸与不幸,就在于他们的权利是否真正得到尊重。没有这个基本出发点,改革无法形成共识,也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人民”两个字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每一项政策措施,每一个具体方案,每一个与民众相关的事件中。在政协会议的静默哀思里,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分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08/7618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