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建立孝道“红黑榜”,弘扬孝道值得肯定

2014年03月10日 14:1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武汉今年探索建立孝道红黑榜

子女的不孝顺行为,以后有可能登上武汉孝道“红黑榜”。2月27日,武汉市文明办主任会议透露,今年是武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刺之年,为培育良好风尚、提升城市文明,将推一系列新举措,其中之一,就是探索建立孝道“红黑榜”,研究建立惩戒不孝道者的相关制度。

孝 评选“江城十大孝子”

武汉市文明办主任严宏介绍,为培育孝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武汉今年将开展经常性的“孝老敬老”主题实践活动,评选“江城十大孝子”。在设立孝道“红黑榜”的同时,把“孝”列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重要条件,一票否决。武汉街头的公益广告,也将传播孝道名篇名句,宣传孝道文化。

武汉市还将编制并公布“厅堂家训”,让市民将孝道“悬挂”在心中。

信 发布诚信“红黑榜”

除了孝道“红黑榜”,武汉市今年还将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向诚信缺失和公德示范问题开刀。

这个榜单将重点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企业产品质量红黑榜,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红黑榜,AAA级信用企业名单等。同时,探索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诚信信息互享互通。

礼 文明旅游将获奖励

武汉游客在归国航班上打架而引发的文明大讨论,仍在继续。今年,武汉将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培育遵德守礼的社会风尚。其中,将探索建立旅游区、旅行社信用等级评价,以及公民文明出游信用记录制度。评选表彰“武汉旅游风尚人物”,开展旅游奖文明活动,把“奖文明”变为“讲文明”。

今年的武汉文明旅游形象大使评选,市民游客代表都可参加。3月,将出台《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实施意见》,召开文明旅游推进会。5月,市民和游客将免费领到新编的《武汉文明旅游手册》。

孝道“红黑榜”弘扬好家风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街谈节目,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和关注赞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家风强调了家庭里面的良好道德风尚,而孝道无疑是家庭美德最基础的部分。立身以孝悌为本,孝道是做人、做事、治学的根本。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长辈不孝顺的人,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感恩祖国。

也因此,武汉等地探索建立孝道“红黑榜”,评选孝子惩戒不孝者,从伦理道德方面对其劝谕和规范,不仅对于弘扬和培育尊老敬老、仁孝立身、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的好家风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切中时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一个功利化的喧嚣年代里,治疗“人心冷漠”等社会病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家庭入手。

 

当然,也有人会说,很多时候不是不想孝顺老人,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事实表明,这样的借口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堪一击-小小的心意也能引来大大的赞。就在前不久,一组“教爸妈使用微信”的漫画在微博上走红,引起《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个知名微博转载,转发过万。而这组在网友眼中很萌、很有爱、简单、催泪的漫画,就是远在他乡的游子、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生张明为缓解父母焦急的心情而创作的。

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尤其需要让绵延了几千年的孝道文化融入好家风,恒远地传承下去,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行动。原本,孝敬就不存在门槛,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为人子女者皆可进入,亦皆应进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也好,建立孝道“红黑榜”也罢,虽然在操作上会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都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风尚,值得肯定和期待。

“孝道红黑榜”:可期待不可依赖

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探讨孝道文化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是各地频频推出的“孝道红黑榜”,都传递出“依法治孝”的意味。

加强孝道文化建设,这没有争议;而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管理,却似乎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支持者认为,在孝道文化不举时,用法律兜底,是情有可原的;而反对者则认为,孝道文化属于道德之事,还轮不到法律来干涉,毕竟法律之手不宜伸得太长。但事实上,这二者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建设更好的孝道文化。就“孝道红黑榜”而言,这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也不可能是最差的选择,因其本身就有一定的宣传与提示作用,但却可能遭遇执行尴尬,所以只可期待不可依赖。

一者,什么算“孝”?这从来都没有“国家标准”。汉代赵岐《十三经注疏》的理解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些“孝道”,在当前的评判中,要不要全都计算在内呢?如今,我们虽有“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但并未标明符合多少条就算孝,有多少条不符合就不算孝?在“什么是孝”并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孝道红黑榜”多少有点“空中楼阁”的意味。

二者,有几个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孝?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话是很中肯的,对于孩子因工作繁忙而疏忽孝道,多数父母都选择了包容。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孝道红黑榜”谁来监督?这的确值得考虑,毕竟,此榜单最好的监督者是父母,他们是亲身体验者,但他们却未必配合“红黑榜”的评定,因为哪怕孩子没有尽孝,他们也不愿做出对其不利的事情。

不过,“孝道红黑榜”存在争议、存在执行难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哪怕这个榜单“虚设”了,其背后对道德的指引与“友情提示”也已经传递给公众了。而有关“孝”话题背后所折射的现实生活的压力、探亲假的虚设等问题,或许比“孝道红黑榜”更值得关注。

孝道“红黑榜”要尽善尽美

孝道“红黑榜”,可谓有奖有罚,且是张榜公布,呈现在公众的眼皮底下,无疑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而言,所谓的孝道“红黑榜”,是要将孝敬父母的好儿女列入红榜,将经过法院判决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又不悔改的列入黑名单,在如此导向下,将会促使更多的人尽孝。

现在孝的涵义虽然和以前的有所不同,但孝敬父母长辈却是相同的。但在现实中,不孝敬父母的人还是挺多的,虽然没有达到虐待老人的地步,但长期不陪同父母聊天,不回家看望老人,恐怕是能够经常见到的。

 

诚然,有些人不能尽孝,有着客观原因,比如和父母离得很远,比如家中条件有限,不能接父母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要想和父母聊几句,抽空去看看父母,还是能够做到的。其实,要想做到和父母的心在一起,还是有许多办法的,就看年轻人是否有孝心了。近日,一组“教爸爸妈妈使用微信”的手绘册在微博上大量转发,并引起热议。该手绘册作者是“北漂”的山东小伙张明,为了让远在山东聊城的父母学会使用微信,他特意制作了这本使用说明。这个小伙子做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事,而这样的事要想做起来,也并不难,关键还在于有没有那份“心”。

一般而言,能够上孝道“红黑榜”的孝子,会做一些能让人学习的事,而且这样的事就在身边,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榜样。

孝道“红黑榜”,肯定能够发挥一定的效果,但建立孝道“红黑榜”,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能否上“红黑榜”,不能由几个人说了算,应该有一个民意程序,要让老百姓说了算;其二,对于上“红黑榜”的名单,要有一个公示的程序,要经得起推敲;其三,对于上了“红黑榜”的不孝子,要有一个“教育”和“挽救”的机会,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毕竟我们期待的是人人成为孝子。

孝道红黑榜满满的正能量

孝道红黑榜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个事物不是“前无古人”,但是我们理应为“后有来者”叫好。这毕竟涂满了民众对道德底线的期待。这显示着满满的正能量。

但是,笔者在看到这条新闻之后,也搜索了一下,发现在实施孝道红黑榜的几个地方,该“红”的都已经很“红”了。很多地方都把“好媳妇”、“好儿子”、“好孙子”等等表扬的很是到位,披红戴花,还有奖金。在中国好人评比活动中,孝亲敬老的好人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在中国好人评比的带动下,各地政府也都举办了好人评比活动,并且也把孝老敬亲当做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是,这些推行了孝道红黑榜的城市,更是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系列活动,也选出了一批孝老敬亲的好典型进行了奖励,进行了表彰,在媒体上大力宣传,在社会上大力推广。可以说该“红”的都已经“红”的发紫了。

遗憾的是,笔者也发现一个现象:该“红”的都“红”了,但是,该“黑”的却一直没有“黑”下来。对于那些打爹骂娘的“熊孩子”,我们真的还是束手无策的。在这些写着红黑榜的名单上,看不到有人因为不孝顺而被“黑”。这就让孝道红黑榜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也和活动的目的是不相符的,更是名不副实的。

当然,孝道红黑榜没有“黑”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归结起来无外乎这么几个原因:一者,是在颁布红黑榜的时候,我们的有关部门是怕得罪人的;二是,还牵涉个人隐私的问题;三是,大家习惯了被表扬而接受不了被批评,谁要是被“黑”了就会火冒三丈。

虽然公布“黑”榜,有着种种制约和瓶颈,但是,我们既然要搞孝道红黑榜,那就不妨摸着石头过河,而不是不敢过河。面对老妈死在房间三个月不知的女儿;面对父亲成了干尸而不知的儿子;面对将父亲打的血头血脸的女儿;面对因为对父母有意见,将爹妈告上法庭的孩子们,我们的孝道红黑榜在“红”起来的时候,当然也要有勇气“黑”下去。当然,这牵涉法律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试着来,在公布的时候,征求一下法官和律师的意见在文字的表述上,在名字的利用上,在照片的使用上,动动脑筋。当然,还要用于让他们感到疼痛,比如能不能真的不让他们当公务员呢?公务员岗位上真的没有打爹骂娘的“熊孩子”吗?

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该成为底线。眼下,我们正在开展道德建设,如何让该“红”的“红”,该“黑”的“黑”,是需要好好研究了。即使,和父母有种种不便言说的原因,还是要沟通,逼近他们是我们的爹妈!唯一的。

 

【启示与思考】

古人讲究“百善孝为先”,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属于封建礼教的范畴,但是孝道观念却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坍塌而失去它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随着中国正大踏步迈入老年社会,留守老人越来越多,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武汉市探索建立孝道“红黑榜”,评选孝子惩戒不孝者,其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在全社会弘扬孝道观念,宣传孝道文化,在全体社会成员当中形成一种扬善抑恶的社会风气。

孝道调整的首先是家庭成员内部之间的关系,一个奉行孝道观念的家庭,不但意味着这个家庭的老人会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精心的照顾与呵护,衣食无忧,精神愉悦,生活幸福,同时也意味着整个家庭之间的和谐稳定,互助温暖。而且,作为老人的子女,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奉行孝道观念,除了让父母得到照顾、颐养天年之外,同时也是在给自己的儿女树立榜样、作出表率,那么等到自己老了,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儿女同样会把孝道观念继承下来,以孝道侍奉父母。这也就意味着,孝道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种家风,而且会随着男娶女嫁,把这种家风发扬光大。

其次,孝道调整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个家庭的稳定和谐,才最终达成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反过来说,如果家庭不能稳定和谐,则社会也就难言稳定和谐。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导致家庭内部无法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子女缺乏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试想,一个家庭因为子女不孝敬老人,导致老人衣食无着,不得不求助街道、社区,甚至是要和子女对薄公堂,然后街道、社区和法院,不得不动用各种力量和资源去调解、去裁决,这不但是对老人、对家庭的一种伤害,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的一种伤害,是社会一种无谓的“内耗”。

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汉市建立孝道“红黑榜”,看上去调整的只是家庭内部关系,实际上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最近几年,从政府到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孝道,比如法律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比如一些地方把孝道列为公务员考核的硬指标,这既可以看做是对日益临近的老年社会的一种积极应对,同时也说明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式微,有了提醒一番的必要。政府建立孝道“红黑榜”,正是以宣传教育的方式,弘扬孝道,抑制不孝,值得肯定。

随着中国正大踏步迈入老年社会,留守老人越来越多,“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武汉市探索建立孝道“红黑榜”,评选孝子惩戒不孝者,其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在全社会弘扬孝道观念,宣传孝道文化,在全体社会成员当中形成一种扬善抑恶的社会风气。

最近几年,从政府到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孝道”了,比如法律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比如一些地方把是否孝道列入公务员考核的“硬指标”,这既可以看做是对日益临近的“老年社会”的一种积极应对,同时也说明孝道观念在现在社会的“式微”,有了必须提醒一番的必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0/7620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