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不戴有色眼镜看雾霾进实验室

2014年03月11日 09:36

 

【科技研究案例】

【事件介绍】

1

中国拟建世界最大雾霾实验室初步预算5亿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家欲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模拟灰霾的形成和治理,项目并已得到批准。

3月1日,该项目方案的筹备负责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对记者表示,的确有建设此项目的意图,但其作为一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发改委批复。

建“烟雾箱”初步预算5亿元

贺泓表示,“烟雾箱”只是一个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2010年便依据“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申报,但此后至今一直仅被列为备选项目。

“中科院这边已经论证好几回了,内部已经通过了,但我们并没有得到发改委批准的答复,不知道哪年建,不知道方案能不能通过,也不知道预算能批准多少。”贺泓说。

他表示,整个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的计划比较庞大,目前初步预计需要5亿元预算。

若建成将向各国科学家开放

在当前研究大气污染的科学界,基本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直接对现实中的大气污染进行研究,如2008年期间,因为减排措施而污染物骤然下降的这个过程,成为了全球大气物理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另一种方式则是在封闭的空间进行模拟实验,这被称为“烟雾箱”,即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通过注入不同的污染气体,研究其在日照作用下的各种化学反应。

贺泓表示,如果能得到批复的话,将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做很多的模拟实验,如颗粒物的形成,光化学烟雾和灰霾的产生原因等。

贺泓表示,如果能得到批复,并得以建成系统,到时候会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不光是我国科学家,也欢迎全世界科学家都来做实验。”

 

追访

“烟雾箱”不是越大越好

科学家预想中设在怀柔的新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其中最大的两个“箱子”都是300立方米,贺泓表示,如建成,将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气环境模拟实验室,优先用于灰霾模拟与控制研究。他说,我国已有一些“烟雾箱”用于科学研究,比较大的有环科院和中科院的两个烟雾箱。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型室外环境烟雾箱分别在德国地质化学和动力学研究所(370立方米),欧洲光化学实验室(204立方米)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300立方米)。

贺泓说,大气是开放体系,在一个较大的封闭系统中,可模拟各种大气中发生的反应,“箱子是用来模拟大气的,箱子越大,墙壁效应越小,”他说,“但大也有大的不方便,也不是越大越好。”

观点

治霾不能坐等研究

北京一位高校研究大气污染的科学家对记者表示,烟雾箱可以模拟环境空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而且和现实中的大气环境不同,可以人为对压入的污染气体进行控制,对于研究来讲是很好的手段,而且,理论上,烟雾箱越大,模拟效果越好。

但是,这位科学家同时表示,对于政府来说,不能等到烟雾箱这样的科研设备出来再寻找治理空气污染的答案。“我们身边的大气环境就是一个大的烟雾箱,而且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天然的实验。”

雾霾实验室“世界最大”形式大于实质

治霾关系民生,建实验室研究雾霾成因想法固然很好,也表达出对民生的重视,但一个雾霾实验室非要弄个“世界最大”,未免有点形式大于实质。

“雾霾实验室”建成世界最大的,有没有这个必要呢?笔者认为只要实验室够用、符合实际需要、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就够了。建成世界最大,实无此必要。况且,我国已经有环境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两个规模不小的实验室来搞科研。现有的实验室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我们不得而知。

“世界最大”“世界最长”,这些“世界最”听起来让人有种震撼之感,但科学研究应该更注重科研的实质,而不是讲“世界最大”这样的排场。初步预算就达5亿元的“雾霾实验室”,真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具体建设起来,所花费的很可能就还不止这个数了。何不节约一点,把实验室建小一点,让财政资金合理分配真正用到点子上?

科研要更重实质。建立“雾霾实验室”对治理雾霾或许能研究出新方法,新思路,这个可以有,但非要建成“世界最大”这个真没必要。只要能达到研究效果,实验室小一点又如何?

雾霾实验室有必要建成世界最大吗?

雾霾危害之烈,大多数人都有亲身体验,无须赘述。加紧对雾霾的成因以及治理进行研究,彻底改变“十面霾伏”的环境现状,也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刻不容缓。建立“雾霾实验室”是研究大气污染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个可以有。但是否一定要建成“世界最大”呢?我认为值得商榷。

“雾霾实验室”应该建多大,一要符合科学,二要看实际需要。就连该项目的筹备负责人也承认“雾霾实验室”并非越大越好,“大也有大的不方便”。在立项的时候,对此做过怎样的科学评估?建那么大真的有必要吗?实际上,实验室是否“世界最大”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如何。况且,我国已有一些“烟雾箱”用于科学研究,比较大的有环科院和中科院的两个“烟雾箱”。现有的“烟雾箱”充分利用了吗?如果已经够用了,就无须进行重复建设。

 

现在,有人非常热衷于搞“世界最大”,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展示自己的魄力和水平。由此带来了多少浪费,具体数字难以统计,但想必十分惊人。“雾霾实验室”初步预算5亿元,如果具体建设起来,很可能还不止这个数。预算是否有水分,还能不能进一步压缩?哪怕是打着治霾的旗号,也不能不计成本随意烧钱。

“雾霾实验室”或许可以有,“世界最大”实无必要。“雾霾实验室”建不建、建多大,决策者不能自己“拍脑袋”说了算。一方面要多征求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同时也要给纳税人更多的知情权,对整个预算和建设过程予以有效的监督和审计,以免出现“发雾霾财”的不正常现象。

【启示与思考】

雾霾之害愈演愈烈,以至于对雾霾的重提或再提,都可以是某种不安情绪的宣泄。尤其是当雾霾遇上科学,当诟病遇上重金,平素关于“世界最大”的“自豪感”消弭不显,各种吐槽泼冷水倒是纷纷上扬,如“烧钱说”,如“人人都是小白鼠”,如“每人已经身处全球最大实验室”。这其中固然是有对当下治霾不力的情绪表达,但是依然不能就此戴着有色眼睛看雾霾进实验室。

从雾霾的成因来看,我们普遍是停留在“大气污染所致”的认知上,关于雾霾更多的了解,除了各地政府在十面霾伏之下正准备大手笔烧钱外,剩下的便是各种政府文件中的治霾大纲和愿景。这固然是能够释放出政府全面出击、不惜血本的积极信号,但是首先值得生疑的是,大手笔的烧钱投入,是否就一定能够换来蓝天澄清呢?再者说,在“GDP政绩思维”还未能彻底祛除之前,如何能保证那些“大纲和愿景”能够得到不打折扣地贯彻实现呢?

从这一点来讲,对雾霾进行科研层面上的“再认识”,即便不能扭转公权力的政绩思维,即便不能把实验数据挪移到情形更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但依然不能否认,通过科研上探索,建立对雾霾更清晰的认知,进而在实验数据上形成治理方法论。换言之,能不能从根源上摒弃过去“以破坏带来成绩”的发展模式,能不能注重社会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是考验着为政者的执政智慧,但是从科学层面上,科研人员开展对雾霾的学理研究和实验室探索,依然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科研人员社会价值的体现。这就好比说,虽然艾滋病是世界难题,或许可以通过控制传播途径,来杜绝病魔的肆虐,但是在做不到途径控制上的完全实现时,花大价钱去研究艾滋病的病理机制,并试图从防治上找到应对之策,这依然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科学举动。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把所有治霾希望寄托于“烟雾箱”上,尤其是对政府而言,更不应当持这样的依赖性。毕竟对雾霾的认知以及危害的数据评估,已经达成了一致和共识。在治霾的问题上,需要的是政府在发展模式上的积极思考并且做出可能的改变。也就是说治理雾霾和研究雾霾是并行不悖,并且可以同时开展对雾霾的科学研究,最终目的还是为治理雾霾提供科学数据参考和方法上的借鉴,最根本的还是要正本清源,减少大气污染源的形成。

当然,从公众对“雾霾进实验室”的吐槽上,除了对治霾不力的情绪表达外,可能还存在科研务实性的担忧。近年来,学术界提供的智力支持缺乏实用性,再加上屡屡曝出丑闻,更让公众对科研表现出惯有的失望,对雾霾的研究会不会成为烧钱的折腾?这样的担忧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政府治霾不力本身的情绪表达,还是对科研现状的不满。对于雾霾进入实验室,不妨姑且放下焦虑,让科研归科研,让现实归现实,乐观其成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1/7621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