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如何看待在职医生开私人诊所
2014年03月12日 09:26
【百姓话题案例】
【事件介绍】
北京卫计委:在职医生可开私人诊所
医生在医院上班同时,还可开家私人诊所。2月27日从首次召开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工作会上获悉,本市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缓解居民看病难、看专家难。
医生开诊所方便居民看专家
市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处长路明表示,医院现在百姓看病的根结就在于看专家难,而鼓励在职医生开办诊所,就是将大医院的专家门诊进一步分化,补充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去。今后,老百姓需要看哪个专家了,既可以到医院挂他的门诊号,也可以到他的诊所里找他看病,享受到专家的诊疗服务。这样一来,老百姓看专家难的问题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也缓解了。
对于可以开办私人诊所医生的条件,路明介绍,虽然实施方案尚未制定,但应该与多点执业医师的条件相仿,如医生必须是副高以上职称,并在该技术职务上连续任职工作2年以上;身体健康,在本单位能完成诊疗任务,不担任行政职务等。
医院薪酬制度将因此改革
但与医师多点执业不同的是,私人诊所要求医生只能在供职单位以外的一个固定地点出诊,而多点执业是医生可以几个地点出诊。另外,路明估计,医生举办私人诊所方案实施后,医院科室内部人事薪酬制度需要相应进行配套改革,“现在各医院医生管理制度是,人在这里工作,科室的全奖都给你,但如果你没在这个科室工作,那么这个科室的绩效奖金就没你。”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表示,本市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医生区别聘用合同及薪酬待遇等改革探索,鼓励非全日制医生以固定时间到基层和其他医院兼职工作,激发医生为更多患者服务的动力。据统计,截止到目前,本市已有1412名医生办理了多点执业,近四分之一医师的第二执业地点为基层医疗机构。
对于医生开办私人诊所方案出台的时间表,路明表示,今年将向国家卫计委申请。据介绍,今年,市卫生计生委还将向国家卫计委打报告,试点医生跨省多点执业,比如北京的医生可以到河北、天津、新疆等外省出诊和手术。而目前,本市医生多点执业范围还仅限于北京。
社会办医指南将发布
据了解,医生举办私人诊所将由政府监管,但在选址、经营上则完全依从市场规则。为此,市卫生计生委将发布《社会办医指南》,目前已拟定初稿,其主要作用是把北京市卫生资源情况向社会发布,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时进行参考。“让他们知道我们医疗机构都在什么地方布局,”市卫生计生委社会办医服务处处长樊世民介绍,“包括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在全市的分布情况,各家医院的床位和人员情况等,投资者会据此做出决策,什么地方,我可以办一个什么样的医疗机构。”该指南的第二个重要作用是,给投资者提供一份举办医疗机构的攻略,包括举办程序是怎样的,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材料,需要参考什么样的政策、文件、法规等。
马上就访
于莺:“找个合适的地方开诊所实在太难了”
活跃在微博上的“急诊女超人于莺”曾是协和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去年她果断辞职开始筹备自己开设一家私人全科诊所。但是直到现在,她还不知道该把自己的诊所开在哪里。“北京寸土寸金,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实在太难了。”她昨天向记者抱怨。
不到一年时间的市场打拼,于莺似乎已经从一名医生变成了一个“生意人”。目前,她的私人诊所被困在了租金和成本的环节上,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于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北京,像天通苑这样相对远离市区的地方,房屋租金都已经涨到了每天每平方米10元,“我怎么也得租个200平方米吧,一年仅是房屋租金就是72万。”于莺说。尽管全科诊所在设备上投入不会太多,但是也需要购买血气分析仪、诊桌、诊椅、沙发等,还有人员工资,仅仅这些前期投入,就至少需要200万元。
根据于莺的市场调查,北京地段较好一点的写字楼租金已经高得令人咂舌,“每天每平方米要20元,”她说,“如果遇到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我想租还租不到呢。”于莺建议,政府是否考虑出台一些更实惠的举措,扶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比如将那些运营不够顺畅、不够活跃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社会资本开放,允许个人承包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可以很大限度上降低私人办医的成本,让普通市民享受到更为贴近的优质医疗服务。
对话
开设私人诊所 一线医生“没兴趣”
私人诊所,听上去名字带着几分“神秘”,在印象里似乎很容易和优雅的就医环境、高昂的费用以及国外的案例联系起来,但昨天北青报记者在一些医院采访中发现,在职医生普遍对私人诊所持观望态度。多位在一线工作的医生向记者吐露“苦衷”,私人诊所,对于当下现实的医疗市场而言,还是“水中月”、“镜中花”。
北青报:市卫计委昨天出台了允许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的规定,您个人是否会有此考虑?
医生:基本上没什么兴趣,现阶段要执行还不太现实。除了中医的推拿、针灸或是牙科诊所起步的难度较小之外,对于西医而言,要成立一家私人诊所,不可能只由一名医生组成,包括化验、检查的步骤怎么办?选地方、添设备、雇人,加起来是非常大的成本。真想开一家诊所,有几个医生能够拥有如此雄厚的财力支撑?除非有企业投资,一般的医生可能都不会考虑。即使有企业投资,医生这个职业也属于技术投入,能从中获得的收益也不会很大。据我所知,目前的私人诊所基本都处在很难盈利的维持状态。
北青报:除了收益问题,影响您放弃开办私人诊所的原因还有哪些?
医生:真的没有精力了。以现在大的三甲医院为例,一个普通的医生平均一天接诊百八十个患者算是正常水平,多的时候能达到200个左右,忙到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虽然理论上我们也是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工作制,但实际上,一名一线医生一年攒的几十天的假,休息不成是很正常的事情。出去多点执业或是再开设诊所,大部分都是退休医生。在职的人真的担心“有命挣钱没命花”,所以目前多点执业或是开办诊所的几乎都是退下来的老医生。
北青报:参考此前实行的多点执业,目前愿意在本职工作外兼职的医生大多是什么情况?
医生:更多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以多点执业为例,目前的行业价码是夜班每晚500元,周末每天1000元的固定工资,再加上每位患者五六十元的提成,按照平均每天接诊二三十位患者计算,即使每个月只兼职五到六天,也能有过万元的收入,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正常医生每个月本职岗位全部收入了。如果再加上做手术等额外收入,对于一些经济压力较大的医生来说还是有诱惑力的。
北青报:对于医生在外兼职的现象,院领导或科室主任怎么看?
医生:确实很忌讳,因为医生目前工作时间内的负担非常重,如果晚上出去兼职时需要加夜班,一定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如果出了医疗事故,责任要整个科室甚至全院一同承担。而且对于医生而言,8小时工作外,突然来了急诊患者需要加班数个小时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果在院外另有工作安排,势必会严重地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虽然原则上没有违规,但从科主任到院领导都还是会介意。个人认为相对宽松的管理人会要求医生不能影响本职工作,苛刻一点的医院有可能影响到医生的职称评定甚至利益分配。
北青报:您认为现阶段,配合该政策的实施还应考虑哪些具体问题?
医生:对于医生开设诊所而言,如果不能配套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检查仪器设备,就需要政府能够出资,开办规模化的检测中心。作为私人诊所,我可以为患者开具化验检查单据,患者在检测中心检查后回到诊所,由医生诊断、开药实施进一步的治疗。同时,私人诊所在处置例如输液不良反应等紧急问题上必然会有软肋,应该出台制度加强私人诊所与大医院处置紧急情况的合作。
调查
私人诊所医生贺周:私人诊所最大的挑战是经营
贺周,牙科医生。2002年从中日友好医院口腔科辞职,自己开办华景齿科诊所。在医疗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他最大的感受是,市场经营最难掌控。
位于霄云桥外一栋写字楼的底商、200多平方米、5张牙椅、不挂招牌,这就是贺周的诊所。“我现在经营就是靠口碑,服务好,回头客多,生意就会好。”这位资深牙医经过十几年的磨炼,已经变身为资深医疗经营者了。谈起当年辞职办诊所的原因,贺周说,在公立医院里出门诊,最大的困扰就是每天找他的病人实在太多,“为了完成门诊量,我必须尽快看完每一个病人,因此也就无法给他们更细致、更耐心的服务。”坐在嘈杂、纷乱的口腔科里,贺周最大的愿望就是:“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只是看病,给病人更周到的服务。”
但是,开办私人诊所后贺周发现,自己需要操心的事不是诊疗技术,而是市场经营。“技术能力是可控的,可是市场经营却变化多端,情况复杂,让你捉摸不透。”他说。为了能让自己的诊所持续经营下去,留住患者、吸引更多的患者上门,他不仅要天天出门诊,还要负责员工培训、制定精细化服务流程,努力为患者提供更舒适、更方便的诊疗服务。
贺周第一个诊所开在了大望桥附近的现代城。几年后,他又在丽都商圈附近开办了第二个诊所。贺周说,现在卫生行政部门对私人诊所的选址要求高了,首先选址必须是底商,其次诊所面积要符合标准,还要有独立出入口,有消防通道等,那么租金就贵,诊所成本自然就上去了。贺周的感受是,经营诊所最大支出就是房租,每个月基本占营业额的20%—30%左右。
医生开私人诊所先过几道门槛
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放开,公立医院在职医生同时开设私人诊所不再是天方夜谭。允许在职医生开私人珍所,或许将是一种趋势,对缓解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大有裨益。而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医院薪酬制度的改革,让医生这种高端人才再不是靠“红包”等灰色收入创收,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为病人的辛勤劳动挣良心钱。所以,在职医生开珍所这个应当赞。
鼓励在职医生行医,始终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面对人事机制、市场认知、医保空白、高额投入等一系列难题,成为医生行医的短板。医生开诊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医生开私人诊所还要先过几道门槛。首先要有行医的好地段。如果在繁华的地段租房那么昂贵的房租往往让这些想个体行医的医生望而却步。对他们来说“找个合适的地方开诊所实在太难了”。
其次,是受资金匮乏的困扰,对于西医而言,要成立一家私人诊所,不可能只由一名医生组成,包括化验、检查的步骤怎么办?选地方、添设备、雇人,加起来是非常大的成本。如果哪个在职医生想自己开一家诊所,有几人能够拥有如此雄厚的财力支撑?而就我们的社会现状来说,目前的私人诊所基本都处在很难盈利的维持状态。
再次,透支精力,在职的医生每天白平均一天接诊百八十个患者算是正常水平,多的时候能达到200个左右,忙到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虽然理论上医生们也是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工作制,但实际上,一名一线医生一年攒的几十天的假,休息不成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忙完白天繁忙的工作,在工作之余,经营自己的诊所,会极大的透支自己的精力,让医生医院和私人诊所工作很难“两头兼顾”。所以多数在职医生担心“有命挣钱没命花”,而踌躇不前。
为了鼓励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国家还要出台相应的扶持和与私人诊所相配套的政策,对于医生开设诊所而言,如果不能配套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检查仪器设备,就需要政府能够出资,开办规模化的检测中心。作为私人诊所,医生可以为患者开具化验检查单据,患者在检测中心检查后回到诊所,由医生诊断、开药实施进一步的治疗。同时,私人诊所在处置例如输液不良反应等紧急问题上必然会有软肋,应该出台制度加强私人诊所与大医院处置紧急情况的合作。
另外,为了解决私人诊所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是否考虑出台一些更实惠的举措,扶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比如将那些运营不够顺畅、不够活跃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社会资本开放,允许个人承包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可以很大限度上降低私人办医的成本,让普通市民享受到更为贴近的优质医疗服务。为什么鼓励提倡开设私人诊所 ,一些一线医生“没兴趣”?造成在职医生开诊所放行易畅行难的尴尬,还是现实的诸多问题的困扰。若想私人诊所,不在成为在职医生望眼欲穿的“水中月”、“镜中花”。还需要政府给予更为优惠政策,俗话说:“扶上马,再送一程”。在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的同时,扶持到位。
在职医生开诊所,别逼着“身在曹营心在汉”
看病难是因为医疗资源的稀缺,看病贵是因为考核机制的问题。指望在职医生开诊所解决如此重大的社会问题,有点想当然了。
在职医生开诊所还牵涉很多问题,在没有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的时候,就火急火燎的推行,最终只会出现看病难、看病贵没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的尴尬。
在职医生的8小时以内的时间是属于所在医院的。既然,领取了单位发放的薪水,既然享受了在职医生的各种社会保障,就要在岗在位。那么,再让他们开诊所的话,时间从哪儿来?如果允许他们把时间用到私人诊所上,那就是不公平的。凭什么领着国家的俸禄,可以干着私人的活?请问在职工人可以在家开企业吗?请问超市里的营业员,可以在上班时间在家里的商店忙碌吗?再请问,建筑工人可以领着老板的薪酬,在家盖房子吗?还请问,教师可以在上班时间开设补习班吗?
如果,要让他们完成8小时以内的工作再去干私活,这精力从哪里来?即使有精力,操持私人诊所的时间哪儿来?如果,对开私人诊所的医生,在工作内的时间给予宽松照顾的话,问题是用大部分时间干私活,却拿着足额的工资,享受着社会保障,对于民众来说公平吗?允许在职医生干私活,虽然和吃空饷有本质区别,但是依然牵涉公平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关注,允许在职医生开私人诊所,就有可能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就职的医院里上着班,可是他们心里想着的却是家里的私人诊所。这样的医生在岗值班的时候,如何能够更好为到公立医院看病的患者服务?
目前,由于受利益驱使,就是在正规的医院也出现了“医托”。笔者身边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女医生是一家县级医院的主任,为了能够多拿奖金,其退休的丈夫每天在就诊的队伍里游荡,把患者“引诱”到老婆的就诊台看病。试问:这些开了私人诊所的在职医生,会不会也把患者往自己的诊所里“引诱”呢?
看病难是源于医药资源的稀缺;看病贵是源于医生考核制度造成的。当医院为了“医院病人超过四万”而狂喜的时候,我们的开了私人诊所的在职医生们,是不是会一心一意为自己诊所患者的增加而忙碌?
当一个个在职的开了私人诊所的医生,在公立医院里百爪挠心、“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时候,到私人诊所看病可能真的容易了,可也有可能到公立医院看病就更难了!
【启示与思考】
提出公立医院在职医生有望开办私人诊所,除了缓解群众“看病难”,也算是医疗行业创新的一步。然而,公立医院在职医生兼职私人诊所或其他医疗机构,不仅要原医院单位“老东家”心甘情愿、改变用人机制,还得其参与其中的私人诊所能真真服务到百姓且盈利。要想赢得医院、医生“三头叫好”可还真需要好好琢磨琢磨。
国内的医生根据职称不同可分为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生,当然级别越高就越是好手。好医生是社会的稀缺人才,许多病人就诊都倾向于选择有一定级别的,年纪轻轻的信不过。因此,私人诊所也得好医生坐镇,有口碑、有资历,不然病人怎么会愿意、放心去那儿。于是,这个社会稀缺人才一边自己单干,一边又是某公立医院的医生,“老东家”估计会忒不乐意,一是内部岗位难管理,二是担心荒废了医院这边的工作。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深圳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副主任医师梁鹏存在私开诊所、长期不上班等问题。毕竟私人诊所或许更赚钱。
于是乎,医院用人机制需要进行多样化改革,使医生成为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人”。几乎每个医院都会分有特殊人才、骨干人才、梯队人才、青年人才等,申请“捞外快”当然是个人决定,但是医院可以根据自身人才特点而对内部岗位做出调整,例如分为临时性、全职、兼职的等,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在劳动合同上注明工作属性、时(天)数、薪酬支付及其他事项就可以了。
而在私人诊所这边,医生出来兼职,于己当然是想多赚一份钱,但可别把本应是服务百姓的地方变成“高档会所”。目前国内的私人诊所还不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但政府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对私人医疗服务的支出提供一定的补偿与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这时,个人只需要支付差价就可以了。此外,私人诊所的审批必须严格、细致,例如,按每个社区、街道的面积、人口密度等来分配该有怎样的诊所和数量;还有对开设者须向有关部门提供开设报告、履历表和执业资格证的复印件、诊所建筑用地示意图、建筑物平面图等材料,工作人员还要上门审查和定期监管,不然容易鱼目混珠和造成资源浪费。
显然,在职医生开诊所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再分配,可以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分布得更广泛,更均衡,触角更深。在职医生开诊所,放开总比禁止强。放开后,医疗资源再分配就多了一种新路径,在职医生就多了一种新选择,尽管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总会有一些医生选择尝试,总会给民众提供一些便利,总会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而且,随着医疗部门、医院和医生对这项改革的不断摸索和完善,在职医生开诊所的模式会日益成熟,开诊所的在职医生会越来越多,产生的正能量也会越来越大。任何改革都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允许在职医生开诊所,很可能会慢热,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见效,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应该多给一些鼓励。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2/7623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