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海外学者热议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03月12日 13:37
美国学者:中国经济持续努力再平衡
谈起中国的经济改革,纽约大学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戴维·狄侬说:“去年三中全会结束后,中外经济学家渐渐达成共识,中国内部的再平衡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实现再平衡。”
他说,影响GDP的因素,有税收政策、汇率和利率政策,以及消费支出政策等,“我相信中国政府已经在考虑所有这些因素,但每一个都并不简单。”
狄侬指出,汇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和银行监管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方向都是确定的,但能走多远还尚待观察。这三方面的改革都会遇到阻力,比如利率改革会增加国有企业的借贷成本,汇率改革会提高出口企业的成本,这些企业将会在经济再平衡中经历阵痛,但无疑中国政府正在做出努力。
狄侬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进步,比如去年夏天和12月份出现短期利率大幅上升的情况,说明中国央行在向银行释放信号,如果银行承担过大风险,那它们就要为获得短期流动性付出更大的代价。”
针对目前世界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狄侬认为,长期来看,经济改革会支持经济增长;而短期内,中国可以适当下调增长目标,因为这会令增长更可持续。他认为,6.5%到7%之间的经济增长水平较为合理。
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有很大的消费潜力,但现在消费者没有足够的信贷支持,狄侬建议政府应把信贷支持从国有企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另外,应减少低收入人群的税负以刺激他们消费。
新加坡学者:中国是重要的“全球参赛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全球参赛者”,中国的任何举动都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
郑永年说,从2008年以后中国一直是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来源。去年中国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他认为,中国已经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一定会有很多令世界惊讶的表现,“因为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速稍微高一点,影响都很大”。他举例说,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是就业情况反而更好,表明服务业等各方面都在发展。
郑永年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太差,当然下行的压力也会有。他说,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不够好,中国的结构转型也在进行中,中国如果能够从以前出口导向的经济体成功转向内需导向的话,对世界的贡献将更大。
郑永年非常认同中国政府简政放权的政策努力。他说:“中央政府是顶层设计,但是改革的主体还是地方,还是企业,还是社会,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要中央来改。所以说,如果不放权,不给地方企业受惠,很多积极性都调动不起来,改革还是走不动。”他认为简政放权还应更快一点,市场化更快一点,使得企业、地方、社会有足够动机实施改革。
郑永年主张,中国金融改革实际上要结构先行。因为中国现在实际上金融领域主要是国有银行业垄断,中国只有大银行,没有中小型银行。中国大型国有银行贷款的对象就是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现在的制约就是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不力。应允许中小型民营银行发展,贷款给中小型企业,社区的微型银行贷款给微型企业。
郑永年认为,民生问题决定了中国下一步改革成败。“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关键要看是怎样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如果带来了共同富裕,才是好的。如果经济发展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发展就不会稳定。”他强调,改善民生问题更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IMF专家:中国产业升级利好世界经济
“中国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增长对世界经济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门地区主管史蒂文·巴尼特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巴尼特表示,中国是全球消费和需求的最大贡献者,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将朝着全球产业链的更高端迈进,这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巴尼特建议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养老和医保改革有助于减少人们的预防性储蓄,也有助于刺激消费。
“当然,不一定每项改革都要直接瞄准刺激消费这一目标,只要能促使资源合理配置,并减少抑制消费的市场扭曲现象,国内消费自然会提升,”他表示。
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巴尼特说:“这归根结底是寻找一种平衡。任何市场经济体都离不开必要的监管。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管。比如,监管到位对于金融体系来说就十分重要。恰当的货币政策不仅有助于熨平经济周期,也有助于控制金融风险。”
(图片: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肖钢,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项俊波,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等五位嘉宾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关于如何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巴尼特表示,要推进金融改革,让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此外就是开放服务业,在国企占主导的领域引入竞争等。“这些改革所释放的潜能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巴尼特在IMF网站的博客里曾发表《慢即是快》一文。文中说,对中国经济减速不必过分担忧,中国需要致力于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以使得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目前更加重视结构性改革而非短期的刺激政策,表明中国领导层对于推进更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决心。(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2/7623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