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假摔测试,究竟测出了什么?
2014年03月12日 14:04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女记者深圳街头假摔测试行人扶不扶
据《深圳晚报》报道,自从央视马年春晚播出小品《扶不扶》后,“扶不扶”已经成为今年热词。在深圳,就在上周,发生了两起现实版《扶不扶》。2月17日白天,一名女子晕倒地铁口50分钟无人扶而死。2月18日下午2时40分,一名女子突然瘫软在地铁上,很多乘客自发扶起急救,她幸运地清醒了过来。扶还是不扶?管还是不管?这的确是个问题。
2月27日下午,该报派出三路记者,分别前往深圳4个区的8个不同类型地点进行现场测试:看看危难之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里施以援手。
经过一番实地体验、调查,记者记录下了心路历程,这番切身体会告诉我们:假如有一天是你自己倒在路边,你是多么希望在生命关键时刻有人拉你一把。并表示,但愿策划的这组报道能给广大市民以警醒,社会需要热心肠。
测试地点南山区海岸城站
“没人过来扶,我能理解”
测试者:李华峰
性别:男
年龄:24岁
结果:前后过程持续了近3分钟,有人拨通了120急救电话,但自始至终没有人扶。
心路历程
假装肚子不舒服,我在天桥上没走几步便突然晕倒在地上,我听到人们围上来,他们一直在讨论。其中有人询问,“小伙子,你怎么了?”这期间,我心里一直在嘀咕着:“怎么还没有人过来扶?”也能理解大家的内心想法,谁都不想“惹事”,选择报警也算是明智的做法。
市民反应
李华峰倒地后,走在前方的一位大妈听到“扑通”一声后,立刻转身到他身边,问道:“小伙子,你怎么了?”而后,围观的路人逐渐增多,约八九个。还有近20个过往路人用眼睛斜视一下就离开,有的甚至装着没看见绕道避行。
围观期间,大家对李华峰的跌倒议论纷纷,还有人蹲下询问了他的情况,但一直没有上前扶起他。一位中学生用手机拨通了120急救电话。正要报出地址时,李华峰立刻站起来制止了该同学。
测试结束,围观人员得知“真相”后散去。
测试地点华强北站
测试者:佟艳婷
性别:女
年龄:23岁
结果:7分钟后被市民扶起
“被扶起的那一刻,鼻子有点酸”
心路历程
倒在地上的那一刻,我的手碰到了水泥地,擦破了皮,水泥地有点凉,特别希望有人能扶我一把。渐渐地,听到周围人群越来越吵,恍惚间,听到有人在打120。“兰海路,兰花的兰,有个女孩子晕倒了”,心里一暖。
不久,一个温柔的男中音传来,“妹子,怎么了?”“我不舒服,心慌。”“哦,心脏不好,那不能乱动,找下手机赶紧给家人打电话”。接着,我被人慢慢地扶起来。那人从我随身的包里翻出急救药品,喂了两口水,“慢慢喝,别呛着了”。
被扶起的那一刻,鼻子有点酸。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巷子,在车水马龙的路上,当需要救助的时候,哪怕是一句问候,一个简单扶起来的动作,都让人倍感温暖。事后,我真诚地感谢这位好心人,他不仅是“救”了我,更是在拯救着这个社会的良心。
市民反应
兰海路是一条略为僻静的横街,人流量不算大,步行的、拉货的、开车的缓缓经过,很多人都看到了倒下去的女记者。有人在指指点点讨论;有人假装没看到大步走过;也有几个人经过后,回头张望,拿出手机拨打报警电话。
女记者倒在地上7分钟,在这期间,经过的大概有40多人,最后有3人选择报警,一人上前扶起“病人”。
“我是山东泰安的,我们那边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从事外贸工作的扶人者解思俊说,他帮人从来不会考虑那么多。
“良心测试”测不出公共安全和道德水平
日前,深圳一家媒体派出记者兵分三路在路边“假摔”,在一旁拿着摄像机记录路人反应。这种“良心测试”,颇有几分“狼来了”的味道。实际测试中,在广场、车站、校园三个地方“假摔”的记者,都相继被路人扶起,或者被喂药、送医院。故事的结局似乎还不错,甚至令人感到温暖。但是,这样的“钓鱼采访”,不仅在新闻职业伦理上是有瑕疵的,实际上也测不出社会道德和公共救助水平。
这样的测试本身缺乏说服力,也存在道德风险:如果有人主动扶,似乎说明社会道德水平还不错;要是没有人扶呢?结果是不是更让人沮丧。况且,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并非必须的“欺骗”基础上的。另外,路人跌倒可以测试,拾金不昧可以测试,甚至小孩走失也可以测试,但是,如果是车祸、着火、高空坠物呢,又如何模拟测试?难道在城市公共空间发生的意外事故,都需要靠“路人甲的良心”来兜底吗?
答案是否定的。路人的良心和善意固然可贵,但不应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唯一防线。深圳女子晕倒后,3分钟后有市民告知地铁工作人员,但因没人会抢救而错失生还机会。我们探讨这一事件时,不应该过度纠缠于“人心冷漠”和路人的道德水平,更应关注如何普及自救互救的知识技能,如何提高专业救援的响应效率。
譬如,要求广场、地铁工作人员掌握“黄金4分钟”的急救常识;让地铁站与附近社区医院联动,让已经遍布街道、社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不仅可以用于发现、处理社会矛盾,也能把普通人遭遇不测的情况纳入响应范围。
街头假摔测路人,爱心经不起过度消费
面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面对一个民族竞扶不起一个老人的困境,应该说电视台搞这样的测试是好意,但还是想对策划组织这次试验的记者说:这样的测试并不能试出社会真实的道德,不仅无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反而是对爱心的过度消费。
路人之所以不敢轻易伸出双手,一是因为不良事件的影响,给公众心里留下了恐惧症,一朝被蛇咬蛇年怕井绳,远的如南京的“彭宇案”,最近发生在达州的蒋婆婆事件等等,接二连三的类似事件让人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添麻烦怕被讹诈,信任越来越匮乏,人情冷漠的土壤越来越得以滋生,本已微弱的信任几乎濒临危机,早已经不起哪怕是一丝的挑衅。
二是现实生活中有人专门利用这种“假摔”来碰瓷,讹人,媒体曾报道海口有一男子40分钟5次假摔骗400元,像类似利用路人的爱心来实施诈骗的大有人在,公众在看多了这样的报道之后,自然会提高自己的警惕心理和自我防范意识。
因此记者用这种不诚实本就虚假的做法,其实根本就试不出真实的道德,而这样的测试越多,反而会让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将会越来越犹豫,他们不知道“扶助路人”是否会被讹诈,更不确信背后是策划者的测试还是为了上节目需要,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指责“路人冷漠”。
该不该扶虽是一张社会道德的测试纸,但它需要通过合理的社会机制,分摊个体风险,需要依法惩罚恶劣的敲诈诬陷行为,需要社会风气逐步改善,而不是靠媒体的测试靠记者的假摔。
与其“假摔”测道德不如宣传急救常识
继一名女子在深圳地铁晕倒无人搀扶身亡之后,深圳某报便派出4路记者在四个不同地点“假摔”,测试路人反映。对此,有人表示谅解,但也有人指出爱心不应被测试。
@蒋廷朝:也许大家对记者的测试不以为意,甚至叫好。其实,这样的测试行为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是非常恶劣而不能容忍的。请记住,永远不要靠耍手段测验别人的道德,因为耍手段本身就不道德。
@云南志强:世界还是好人多,像残疾人每次摔倒几乎都有人扶,有时下雨,还有陌生人会为其撑伞。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别去测试老百姓扶不扶,扶是高尚,不扶是自保,有罪过吗?诚信机制是谁破坏掉的,是不扶的人吗?
@大话老五:用谎言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
@赵更敏捷:记者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你觉得那个是测试别人的良心吗?你这是“道德绑架”!毫无意义!
@冬帝:当要救助的时候,哪怕是一句问候,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让人倍感温暖。
@中公教育宋海涛:拿别人的善良当消遣。
@一年又似一年:爱心不容测试,难道也想“钓鱼”吗?
@中华1009:不如多点宣传急救常识!
@肖卫香:有意义吗?无聊的测试!如果这种测试在各地频频出现,只会让人感觉受到愚弄。假如以后遇到真的有人摔倒,我会疑惑:这又是在测试吗?要不要去被测?
@狐狸多机巧:为了说明什么?说明倒了应该被扶,还是真没人扶?并不是人人都很冷漠,不要再用愚情愚弄大众了!
@林林林彦志:报警的话那就是报假案?
深圳记者假摔测试路人想表达什么?
深圳晚报将这次行动称为体验式采访。不过,这样的体验式采访,表达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40余人路过后终被扶起”说明了什么问题?无非是给公众一种感觉:我们这个社会世风日下,人心冷漠。有意无意之间,媒体已经放大了负能量。
两年前,有记者在石家庄男科医院博大医院化验时,用绿茶替代了尿液,随后医生称尿液检测出了炎症、霉菌和杂菌,记者被诊断出重度肾虚、前列腺炎、附睾炎,并被要求花费高额费用进行相关治疗。
2007年,也有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对此,当时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大家相信该新闻策划的出发点也是希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但由于不了解医疗服务,结果事与愿违;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认为,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当下的社会道德领域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分不清是非善恶;整个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以权谋私、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这不能否认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流还是好的。少数媒体刻意放大社会的负能量,说轻一点是忘记职业操守,说重一点是别有用心。
舆论监督应当尊重科学精神和新闻事实。以绿茶验尿、街头假摔等极端方式来考量社会公德,已经偏离了舆论监督的本义。说得轻一点是记者无知,有违背科学精神。说得重一点是记者无德,这种故意“下套”有违背新闻伦理,是媒体和记者滥用舆论监督权力,根本没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指责别人道德缺失。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恶化了医患关系,也毁坏了新闻记者的职业形象。
新闻自由是西方社会长期形成的新闻核心价值。西方的这种新闻核心价值观认为,离开强有力的新闻监督,政府和社会就会腐败。因此,新闻媒体被认为是独立于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不错,作为新闻媒体必须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政府和社会也的确需要主动接受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各方监督。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就可以随心所欲,忘记了公正、客观的起码要求。
绝对权力滋生绝对腐败。媒体的权力和其他权力一样,必须在加强自律的同时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媒体一旦忘记自己的社会担当,靠刊发虚假新闻敛财,靠三俗新闻赚点击率,甚至刻意放大负能量,媒体的公信力必然会遭到质疑,其结局必然是娱乐至死。
【启示与思考】
不时发生的扶人反被讹和故意碰瓷现象,令“扶不扶”成为社会纠结的道德难题。媒体记者为此街头“假摔”测试市民爱心,初衷看似无可厚非,却让人不敢恭维。
测试式假摔,无异于把市民当成了没有爱心和道德素养的假想敌,表达出对当地民众道德觉悟的集体不信任;假摔博得市民真同情、帮助,浪费好心人的“表情”和精力,不但是对爱心、良知的恣意消费,而且更像是另类“道德碰瓷”,不可避免地让人滋生受欺骗、被愚弄的感觉,同时叫人不能不担心会否催生“狼来了”效应,将来再遇路人摔倒事件,人们不仅要担心是不是碰瓷、会不会遭讹,还得去打量是真摔还是假摔,岂不是添乱、帮倒忙?
媒体面对“扶与不扶”的道德纠结,从职业本能和责任出发,追踪、还原事实真相,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正气、压邪气,才是应有要义。然而从那拙劣的“爱心测验”中,我们看到“树正气”和“压邪气”了吗?如果说“不扶”确是道德的一个伤口,那么每一次假摔装跌都无异于给“不扶”一次表演的机会,这与一次次往伤口上撒盐有什么两样?而更该追问的是,假摔装跌本身就是设局行骗,真相大白之后,市民必会有被欺骗被伤害的感觉,这不但毁了媒体公信力,而且以后一旦真的有人摔跌街头急待救助,人们会不会认为是闹剧重演而弃之不理?摔是假摔,跌是装跌,但警示却是真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2/7624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