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公考“逃票哥” 应补补诚信这一课
2014年03月13日 14:1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公务员考生自曝逃票经历遭人肉
逃票乘火车、心情不好就驾车闯红灯发泄、频频超速行驶的考生能否参加公务员招录,并且报考警察岗位?2月27日,上海公务员考试成绩分数线公布后,一名安徽籍考生“逃票哥”迅速成为热点。这名自曝来沪参加公务员考试结束后逃票乘车返乡的考生,引发争议。网友质疑,公务员选拔应注重德才兼备。认证为闸北公安分局警察的网友也表示,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系统,不应录取品行有亏的候选者。
自曝考完逃票返乡
2月27日凌晨,网友@晓军beyond1983发布微博称:“上海公务员成绩出来了……我合格啦。多么不容易,看书,报名,去上海,坐火车都是逃票回安徽的。下一步是选择上海驻宣城监狱警察,还是上海市内的交警……”
其中这句“坐火车都是逃票回安徽的”迅速引发争议,上海最资讯、上海宁上海事、上海新动态、上海热门资讯等数十个上海本地微博账号转发这条微博,网友转发跟帖评论数千条。
随后,@晓军beyond1983的真实身份,以及之前微博中显示的劣迹和粗口也被一一扒出,例如“滨湖大道、又超速罚款”。“下午聊天聊忘记了,又闯红灯了”。“捡到了手机,果断卖了”……
网友纷纷指责,这样的考生不符合公务员招录的标准,更不应成为执法者。网友还根据其微博中的“我们家体育局长跟我说,我毕业回家来这里上班,体委的现成工作”以及报考江苏武警消防总队是看中军衔高、2013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开上轿车、现在巢湖体育局当教练等信息,推测其身份为官二代。
道歉未获谅解
因为微博一片骂声,2月27日中午,真实姓名为陶某的这名考生第一次发布道歉,并删除了所有个人信息以及与报考公务员、来沪考试就业相关的微博,同时将用户名改为“对于歉意的”。陶某称,自己其实买了票,“可以去铁路局查订票信息”,但乘过了站。而网友并不买账,仍继续批评他的解释站不住脚。
当日下午,陶某再次改名“请不要再继续了”,并删除其他所有微博,只留下一条道歉帖:“……我希望大家可以冷静对待。不管怎么样,微博不当言论导致了不好的影响。是不对的。我深刻反思着。我知道删帖子不对,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
恐难圆公务员梦
陶某在微博中自曝先后参加了2014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和2014年度上海公务员考试,分别报考上海铁路公安、上海市公安局交警岗位和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设在安徽宣城的监狱民警职位。
也有少数网友为陶某辩解,认为他只是有悖于道德,对年轻人不应一棍子打死。但更多人指出,地铁逃票行为都纳入了征信系统,影响就业、贷款等,更何况是偷逃票价更高的火车票。
上海公安部门表示,已查实陶某身份,正考虑向考试主管部门反映。
据悉,在《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 1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和《2014年度上海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告》中,均要求报考者“具有良好的品行”。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调查后若认定此人确实存在逃票、超速闯红灯之类的行为,政审关将很难通过,他的公务员梦恐怕就难圆了。
就该把“逃票哥”拒在公务员大门之外
逃票、超速、闯红灯、捡手机卖掉,可谓“劣迹斑斑”,这名考生自曝的劣迹,有的已经证实为真。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行为也许是小菜一碟,至多被视为规则意识不强、道德要求不高、不加检点、爱占便宜。但是,对于一名通过了笔试面试只待静候佳音的准公务员来说,则涉嫌品行不佳,面临着“有官难当”的尴尬。
不是网友要特意放大这类个人污点,而是公务员考录本身就要求“具有良好的品行”,其中警察职位又因为担负着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等职责,在体验项目和政审考核中要求更加严格。入职前即目无规则,张狂无忌,怎能保证今后公正执法?如果把这样的人都招进公安队伍,是否会让人生问: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择优”原则哪去了,或是社会上的人渣都哪去了?
目前,公安系统公务员录用主要通过笔试面试、体能测试和考核考察等环节,而现实中,如果通过了前面的相关环节,最后的考察考核,由于没有量化指标,缺乏可操作性,考核不过是走个过场,只要没有明显暴露出来的前科劣迹,大家半斤八两,黄鳝泥鳅一般长,谁成绩排在前面就是谁,否则,落选者就要兴师问责,纠缠闹访。
如果通过个人自曝其丑,撞到枪口上,导致公务员录用不了,那只能说是倒霉活该,一点也不冤枉。这种无意中自曝其丑而被挡住入公之路的,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在网络监督渐成风气、举报途径越来越畅的大环境下,希望“他曝其丑”或“网查劣迹”会更多一些,影响录用的个人品行就能被聚焦到公众视野,公务员考录也能接受公众监督。现在的情形是,公务员考录部门在这方面推进的力度显然不够。“逃票哥”事件也提醒公务员考录部门,要及时跟进,完善制度,出台细则,堵塞漏洞,把考核中的“软杠杠”变成“硬杠杠”,如把逃票、闯红灯、缺乏诚信、不赡养老人等不良行为列入公务员禁止录用范围,则更多的“逃票哥”才会无处可逃。
诚信社会不容“逃票公务员”
在上海,因为地铁逃票造成个人诚信不良记录,或许将导致不能报考公务员、不能当教师、不能进入大企业工作。
看起来似乎是严厉了些。不过人无信不立,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并伴随一生,这是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我国的《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品行”,逃票显然不能算是良好的品行。可以说,“逃票不能当公务员”,应该是建立诚信系统的应有之义。如果逃票被记录在案还能做公务员,建立诚信系统还有什么用!
有一则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位德国人闯了红灯,没过几天,保险公司的电话就到了,通知他的保费明天开始增加1%。没过多久,银行通知购房分期付款由15年改成了10年……这个故事曾为很多人所引用,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建立这样的诚信系统,千万不能叶公好龙。
记得“醉驾入刑”实施之前,曾经有人担心可能让监狱“爆棚”。但事实证明,我们看到的是酒驾数量的急剧减少,而不是入狱人数的大量增加。“逃票不能当公务员”不会造成很多人因此而不能考公务员,只会使逃票的人越来越少。制定严厉的规则,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预防。只要让市民知道逃票付出的代价足够高昂,自然就会打消其逃票的冲动。很多时候,国人之所以违反规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小,以至于把违规当成了习惯。当每位公民都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记录,社会就会健康有序。
“逃票哥”遭人肉,映射公众对良好官德的渴求
“逃票哥”似乎刚刚看到公务员梦想胜利在望的曙光,但他的梦想很可能就因此而夭折了。网友们对“逃票哥”的私德反映如此强烈,映射了当前公众对部分官员公德、慎独、诚信等品质“劣变”的普遍焦虑。品行,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很重要;对一个公务员、官员来说,更重要。试想,一个人在做基层公务员时就自私自利,当他成为权力在握的官员后,怎么能不谋求更大的私欲和私利呢?因此,招录公务员,“良好的品行”不能无视。
在很多人看来,官员是否存在家庭暴力,是否孝顺老人,是否有婚外情,是否耀武扬威耍特权,是否讲诚信等,这些已经不再是他们的私德,而应当成为政府衡量其官德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些官员的个人道德范畴的东西,也正逐渐成为民众目光的众矢之的,成为政府考量官员的新的参照物。不诚信的官员、搞婚外情包二奶的官员、嫖娼招妓行为不检点的官员、对民众作福作威的官员,都能及时地被惩戒,或者被清除出官员的队伍。
“逃票哥”自爆“家丑”并非诚信,而是一种炫耀和嚣张。一次逃票、一次闯红灯、一张虚假的文凭等,这些看似是小事,但它却折射了一个人的潜在品行,也很有可能沉淀为恒久的私德。所以,当“逃票哥”自爆“家丑”,网友们的愤慨喷薄而出,可想而知。
在公众对现代官员的官德要求近乎苛刻的当下,我们不但希望官员们能在工作上尽职尽责,更希望他们在做人上严于律己,树立榜样,成为道德表率。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从每一个公务员开始,从每一场公务员考试开始,要求未来的公务员都要拥有高尚的品行、谦卑的心态、诚挚为民的情怀和良好慎独的情操。
【启示与思考】
“逃票哥”自导自演的这一系列闹剧,把自己的德行暴露于网上,公之于众,相信任何人都会判断出陶某的硬伤在哪儿。诚如认证为闸北公安分局警察的网友所言,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系统,不应录取品行有亏的候选者。
其实,这不单单是网友的观点,更是公务员招录的必要条件。在《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和《2014年度上海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告》中,均要求报考者“具有良好的品行”。而且,上海已将地铁逃票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因为地铁逃票造成个人诚信不良记录,不能报考公务员、不能当教师、不能进入大企业工作。“逃票哥”陶某恰好撞上了这方面规定,逃票的“污点”或许真的要影响其公务员梦。
也有人同情陶某,相信陶某后来微博所称“自己其实买了票,‘可以去铁路局查订票信息’,但乘过了站”。认为情节可以原谅。在我看来,如果是身无一分的贫困学生或偶然遇意外无法付票款,而有一次逃票,或许可以原谅,但陶某不是这种情况,即便真的“乘过了站”,也不是逃票的理由。而且,陶某所报考的职位,就需要具有诚信素养,试想,一个连坐车都逃票的人,让他去当公务员掌握公权力,谁又能放心?
陶某因逃票影响录取公务员,不管结果如何,其本人和公众都应该反思这样一个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所以违反规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小,以至于把违规当成了习惯。而政府把个人生活中的不良行为纳入信用系统,并且和其他利益相关的社会生活联动,有益于形成整体遵规守纪的环境。这是个好现象,只有每位公民都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这个社会才会健康有序。
陶某是否真的逃过票、超速闯红灯,相关部门核实后会有答案的,但陶某本人不能等这个结果后才醒悟,应该放下心情,放下辩解,赶紧调整心路,补补诚信这一课,这不光关系自己能否实现公务员梦,更是终生需要打牢的素质与品行。
我们向往诚信社会,我们呼唤诚信社会,每个人都讲诚信,就不会出现逃票这类的事例。每个人都讲诚信,就会形成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人们的相互信任提高了,就不会出现见面犹如陌生人的尴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讲诚信,为诚信社会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某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诚信是我们的通行证,我们应该握紧这张通行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3/7625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