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地铁“禁食令”亟待人性化操作
2014年03月14日 10:0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京拟推地铁禁食令九成乘客支持地铁站内禁食
北京市法制办近日公布的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乘客站内饮食最高可罚500元。2月19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地铁17条线路中只有3条全线禁止站内饮食。地铁方面指出,该草案还在征求意见,处罚暂无细则,但此前地铁方面的调查显示,近九成乘客支持地铁内禁食。
现状:仅3条线明确禁食
实际上,目前在北京大部分线路的地铁站内吃东西,除了会遭到白眼以外,并没有被禁止。北京地铁公司所属的14条线路对乘客在站内饮食的态度是“不提倡,但不禁止”。对此,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直白指出,“吃东西没法劝。”
而京港地铁引入了港式服务,明确所辖的3条线(4号线、14号线、大兴线)全线禁止饮食。据了解,在香港,乘客在地铁内吃东西,会被处以2000元港币的定额罚款,而北京并没有此项规定,因此京港地铁新闻发言人杨苓表示,目前只要乘客进入车站付费区,即无论是在站台上还是车厢内吃东西,都会有工作人员过来进行劝阻。
“但也只是劝阻而已。”杨苓说,车厢内一般没有工作人员,但在重点时段,会有巡视人员进入车厢,遇到乘客吃东西也会进行劝阻。
杨苓表示,在地铁站内饮食,尤其是带有异味的食物,会影响其他的乘客;其次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热饮或是烫的食物,容易洒到别的乘客身上引起纠纷。另外,地铁站是封闭的地下空间,食物的渣、屑和包装袋,也容易招来蟑螂、老鼠。
新规:实施细则尚未定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禁止乘客在步行梯、电梯、通道、车厢内饮食,不听从运营单位劝阻制止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处警告或者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对于不少乘客关心的罚责如何落实等问题,北京地铁新闻发言人贾鹏表示,目前该草案还在征求意见阶段,而该草案是由市法制办发布的,所以地铁方面暂无实施细则。
京港地铁新闻发言人杨苓表示,现在说罚则如何落实还太早,不过有了这方面的条例,会进一步加强乘客的自觉意识。“毕竟对于一些乘客来说,工作人员的劝阻没有用。”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联系相关部门尽快予以答复。
民意:89%乘客支持禁食
京港地铁从4号线开始,就在站内、车厢内张贴禁食的标识,此前专门针对地铁内饮食在乘客中做过一项调查,89%的乘客对地铁站内禁止饮食持“支持”和“接受”的态度。
地铁在官方微博也发起了调查,网友投票选出了6种最无法忍受的乘车行为,抢上抢下、大声喧哗和破坏车厢环境排在前三位,分别是50.4%、48.9%和42.9%;吃东西占37.6%,位列第四。
声音
“韭菜盒子,我忍你很久了”
在微博上,这项条款也引发“支持、反对”两方观点激烈交锋。
“每天被各种食物熏得不行,哪种香水能在地铁车厢里盖过一个煎饼果子?”“韭菜盒子,我忍你很久了”、“见过一个乘客拆牛奶袋洒了对面女乘客一身”……近日,不少网友对地铁内饮食罚款大力支持,他们更关心条款如何能真正落实,“比如谁来专门巡查?”
“下了夜班,又累又饿怎么办”
网友刘女士称,乘客中有不少是婴儿、儿童,禁饮食有时违反他们的生理需求。此外,在车厢人多闷热的时候,一味地禁止饮食会对身体比较弱的乘客有伤害。还有网友质疑,“低血压低血糖乘客在地铁里发晕怎么办?”一些上班族乘客认为,在车厢内饮食罚款无可厚非,但建议步行梯和通道内放宽条件,“下夜班又累又饿,在通道里吃东西应该没味道吧。”
地铁“禁食”同时也要解决“进食”难题
津津有味地啜着豆浆,气定神闲剥着茶叶蛋,大口吞着油条和包子,此景不仅地铁有,高铁、公交车上皆有之。印象最深的是前几年去武汉出差,随意坐上一辆公交车,都能看见有人或站,或坐,手端热干面吃得正香,俨然成一方特色。
有人说“车厢内饮食”是将自己的享受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自私行为,这话不是没有道理。遇上有人一边吃着重口味的食品,一边打着饱嗝,对周围人来说,绝对是一种煎熬。不过,谁都知道,车厢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一个理想的吃饭场所,人多空气浊,还时有颠簸,在这里吃饭无论如何都够不上享受二字。若不是为了安抚那个亮起红灯的胃,我想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种环境下“就餐”。
可以说“车厢内饮食”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这也是“禁食令”传出后能赢得那么多叫好声的主要原因。但是同时也要看到,车厢内禁食也有其无奈之处。常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都知道,“车厢内饮食”的高峰期是早晨,也就是说很多人是将早点搬到了车上吃,过了这段时间,就很少见到“公交快餐族”了。
如果再深入一些,注意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那些早餐点就会发现,很多“放心早餐”其实就是在路边摆上几个桌椅。地方小不说,食客还要忍受往来车辆释放的尾气、扬起的沙尘。这还不是条件最差的,有些早餐点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对于上班族来说,总不能买了早点拿到单位吃吧?那样不仅胃抗议,领导也不允许啊。所以,很多人只能买来早点,边走边吃,吃不完就带上车吃,一节节车厢也就成了流动餐厅。
要彻底杜绝车厢内进食,单靠“禁食令”肯定不够,而是要从源头抓起,从完善市民吃早餐的软硬件入手。所谓硬件就是要给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卫生的吃早餐场所,收编马路游击队,多扶持建设一批正规的餐饮点,让人有坐下吃饭的信心和欲望。而软件就是推广早餐文化,从早餐中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底蕴。据我观察,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吃的方面越讲究,早餐品种越丰富,引得人食欲大开。而在一些新兴城市,早餐除了油条就是稀饭,吃着没味,也就能起到果腹的作用而已。只有当市民将吃早餐作为一种休闲和享受,他们才会不拿早餐当快餐,不将早餐带到车厢内随意打发。如果只谈“禁食”,却忽视市民早起的“进食”难题,不仅少了人性化,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北京地铁禁食如何执行要分多步走
乍一看,北京地铁终于和大都市的定位接轨了。新加坡等的城市早已“禁食”;看国内,上海、武汉这样的城市也实行了“禁食”。别人能做到,北京为什么做不到?这是城市的体面。
但仔细一想,“禁食”也不容易。至少要分两步走。一是要搞清楚该不该“禁食”,二是要弄明白怎么“禁食”。
支持“禁食”的,认为在地铁里吃东西,污人衣衫,气味难闻,最重要的是不体面,和城市形象不符。反对者则认为,在地铁里吃东西可以节约时间。
北京太大、交通太挤似乎成了双方都拥有的论据,支持着各自的观点。
共同的论据和南辕北辙的结论,全是因为角度差异:是站在整个地铁环境的角度看问题,还是站在私人的立场上。解决这事,首先要求法制办把思路讲清楚,为什么要“禁食”?出台这条法规是出于什么考虑?说清楚了,可以服众。
水电煤涨价都有理由,“地铁禁食”也涉及民生,也该有解释:吃完煎饼果子再进站,真耽误不了太多时间。
说明白理由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确实该考虑北京的特殊情况,是不是可以考虑在站外设置些饮食区,让大家吃完再进站?这能解决多少人的问题难说,但有和没有,则体现管理者的态度与细致程度。
怎么“禁食”也有学问。早高峰那么拥挤,工作人员都忙着疏导人群,谁去制止和罚款啊?这事还得站外解决,举着包子油条的,一定要拦在站外,不给违法的机会。
加人手增成本几乎是肯定的了,要有准备。至于那些把吃的揣袋子里夹带进去的人,则需要大家监督,站台和车厢里也得有醒目提示。地铁也禁烟,禁烟不是做得很不错吗?参考一下禁烟的经验,这事应该能管得住。
所以说,“地铁禁食”不是发了条文就能一步到位的,还要分两步甚至多步走,一步一步来,让法规落实、文明到位。
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明白,早起赶车的人,都是劳动人民,都是辛苦人,大家犯不着彼此敌视,而应该多客气,特别是在法规面前,自己的那点小难处,克服克服,也是给大多数人一个方便,更没必要把热干面泼到人家身上。“地铁禁食”,法规画出的是底线,更多的还得靠自觉。
文明社会难一“禁”而成
近年来,针对地铁禁食的争论持续不断,甚至还有乘客因此产生肢体冲突。郑州地铁1号线在开通前试乘阶段,乘客车厢内进食早餐曾引起全城热议,而2013年3月,武汉地铁还发生乘客因吃早餐遭阻,将热干面扣向拍照者的暴力冲突。
赞成地铁禁食的一方认为地铁是公共交通设施又是相对密闭空间,地铁禁食是对大多数乘客的尊重,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志;而反对方则认为现代都市生活时间紧、压力大,在地铁上吃早餐可以节省上班族时间,是人性化的自然需求,不应当被扼杀。
一面是公众道德和社会文明,一面是现实的人性需求,难能两全之时,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开始被采纳,地铁“禁食令”在多个城市出台。近日,《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禁止在列车车厢内进食;武汉地铁还对违规进食者开出了首张罚单;上海市也出台新版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新增地铁全面禁止饮食规定。此外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多地也都有地铁禁食规定。
地铁禁食争议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在倡导城市文明,构建现代都市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的人性化管理,部分公民团体甚至个体的合理需求都不应当简单地以服从大多数利益为由而被忽视甚至否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下达应当是建立在尊重民意和汇集民智的基础之上,而公众也应当学会从多维视角看待社会议题,尊重他人权益和意见。当社会中“人人相善其群”,以公序良俗教化心灵、呵护人性,文明于礼,不再依赖政策一刀切之时,真正的文明社会才能到来。
【启示与思考】
一个地铁车厢,可以看到社会百态。在新浪网的一项“你怎么看北京地铁车厢内饮食拟最高罚500元?”的问答中,68.7%的参与者选择支持,24.5%的人反对,其余表示“不好说”。《法制晚报》的问卷,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这一处罚规定难以落实。
跳出个人立场的纷争,地铁或轻轨内禁止饮食,确实有利于公共环境卫生和秩序。不仅因为通风情况不同于地面,气味散发受阻,食品包装袋、空饮料瓶被遗留在座位或地上,手上沾了油渍后继续扶着栏杆或吊环等,都会给他人带来不便。此外,在密闭的轨道车厢内饮食,有可能生成食物残渣。食物残渣易引来老鼠、蟑螂,会损害电气线路和车厢安全。已经有100多年运营历史的纽约地铁就面临着一个大麻烦——鼠患,为此也推出了禁食令。因此,从服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地铁车厢禁食确有必要,也是文明和素质的体现。
只是,在早晚高峰期内拥挤的人群内执法,恐怕确实难实现。一旦“厚此薄彼”,反而失去了法规的严肃性。此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应有的自由权利。说到底,地铁禁食的目的,一者是为了不污染车厢的环境,二者是不影响到他人。在此前提下,制度不妨更柔韧,更人性化一些。
因此,罚款只是下策,首先应加强宣传,将禁食标志做得更明显,或者进行广播提示,提倡尽量不饮食,靠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其次,对初犯者采取从轻罚款的原则,起到警示和教育即可;同时,也要照顾到病患者的需求,比如美国佛州杰克森威尔的禁食令提出,出于健康需要,一些乘客的进食是被允许的。此外,也可以尝试“分类禁食”,比如华盛顿州斯波坎市的地铁允许携带和喝饮料,但是饮料的容器必须密封或有防漏设计,这样也照顾到了人们的普通生理需求。
总之,立法不是万能的。更何况,社会公共秩序的管理、文明社会的文明习惯也不是仅靠罚款就能罚出来的,它必须经过长期的宣传和教育,靠民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净化来慢慢引导和改进。特别是目前,在很多上班族还需要利用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解决早餐的现实面前,地铁车厢内禁食明显不妥。法律不能解决道德上的所有问题,文明要求过于超前肯定不行。就当前而言,地铁禁食,不如提升服务,只有用更加完善和优质的服务来充当乘客权利之争的润滑剂,方能取得三赢局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4/7626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