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如何看待“大学生寄脏衣回家洗成新业务”
2014年03月17日 08:59
【百姓话题】
【事件介绍】
国家邮政局官员:大学生寄脏衣回家洗成新业务
在3月9日晚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眼下,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
当谈及快递便捷化的话题时,刘良一说,快递之于人们的生活,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网购和快递联动发展,使人们享受到了购物便捷。除了网络购物,快递给人们其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便利。
刘良一忍不住爆料说,目前高校的快递业务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把积攒一段时间的衣服寄回家去,家里洗完之后再通过快递寄回来。应该说,这是一种新业务,类似于这样的业务需求比比皆是。生活好了,老百姓图的就是个便捷。快递能否发展起来,只能市场说了算。
刘良一表示,快递服务就要向老百姓提供性价比高的服务,如何让快递服务更接地气,更加便捷,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是政府和市场主体都应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快递发展的一种趋势。
快递脏衣服回家洗,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快递近些年来发展迅猛,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已然成为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好现象。不过,眼下不少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回家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这多少让人接受不了。
很多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应该是最起码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准则。如果将自己换下来的脏衣服寄回家洗,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有问题。一者,部分大学生存在慵懒思想。部分大学生也不能说一点儿不辛勤,他们往往把“辛勤”花在谈情说爱、花在虚拟网络、花在抽烟喝酒等方面。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已被父母包办了一切包括洗衣服,上了大学后还离不开父母的“贴身照应”。二者,部分大学生缺少节俭意识。部分大学生因为还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没有多少节约意识,不知道挣钱的艰辛,即便出身贫寒,有的出手也很阔绰。虽说如今的快递资费不算高,但脏衣服来回快递一次,也须十几元甚至几十元,这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成本的投入。
对邮政人而言,他们是喜不自禁了,毕竟他们揽到了一种邮政新业务,而且资费不菲。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群体成了邮政服务新增的点钞机,对此现象,方方面面须正视。对父母而言,不能过于宠着孩子,应加强教育,向快递脏衣服说不,同时要控制孩子的生活开销;对学校而言,应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导,着力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节约意识、责任意识等等;对邮政人而言,不能存在“来者不拒”的思想,只要有钱赚,什么都敢揽,面对众多的脏衣服包裹,不妨多些婉拒;对大学生而言,应多些自律、自省,做一个文明而积极向上的现代人,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去展示自己。
大学生快递脏衣服回家洗,说到底,还是他们的思想深处结了一层污垢。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如果他们连自己都打理不清,还怎么要求他们很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我们真的希望某些大学生能尽快洗去思想深处的污垢,成为现代社会里的“放心一族”。
“把脏衣服寄回家”拷问中国式家教
说者也许无心,但国家邮政局刘良一副司长说,目前高校的快递业务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把积攒一段时间的衣服寄回家去,家里洗完之后再通过快递寄回来,这话听来确实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自然,问题并不在于邮政快递本身,邮政快递积极捕捉新的商机,这其实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这“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居然把脏衣服攒起来快递回家,真的不是个福音。
我首先就想到大学时代听洪君彦老师讲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家教轶事——他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是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家族资产超过十亿美元,但却如此这般地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这种勤劳节俭、艰苦自立的美德其实对于我们中国人,同样也有启示意义。因为我们中国父母从小为孩子们操心,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结婚生子,几十年如一日,但却在培养孩子节俭、自立上注意不够。很多中国父母自己含辛茹苦,却不愿意孩子吃一点苦,生怕孩子在读书之外再遭罪,毕竟咱们的“应试教育”也确实让中国孩子们够受累的了。
照说,孩子们已经上了大学,不但读书方面的负担已经小于高中时代,而且也应该学会生活自理,中国父母应该多让孩子们承担些家务,鼓励孩子们尽量自立,而不是让他们把脏衣服打包快递回家,由家里人帮着洗。但我们的父母还是太心疼、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以致很多人上了大学还是没有学会自立自强。这种充满溺爱的家教,其实并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与成才。
当然,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也应该在灌输知识与技能之外,更多地向同学们传授做人的道理,让同学们尽早学会自立自强,学会独立自主,学会做一个勤俭持家、艰苦自立的人,而不是永远生活在父荫下。
大学生快递换洗衣服,可怕吗?
大学生将该换洗的衣服快递回家,让父母帮忙洗,然后再快递回学校换上,当前,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成了快递的新业务。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的这个爆料,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惶恐了,不安了——长此以往,这些金字塔内的国家栋梁还如何成家立业,服务社会?大学生快递换洗衣服,真有那么可怕吗?其实未必。
或许,真有大学生尝试这种快递的便利,但笔者依然深信,这只是一种极端的个例,不可能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普遍行为。我们不否认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有过太多的溺爱,也不否认有些大学生仍然处在断奶期,成年却未成人,但是,整体而言,我们的学生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这样的事,对大学生本身也有压力,周围的同学、老师会怎样看待?不能不考虑。再者,已经成年的孩子娇惯至此,恐怕家长心理上也无法接受。
其实,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也知道这样的事有些离谱。诚然,现在的快递快速、便捷。但是,现在的洗衣机自动化程度不低,把衣服往洗衣缸里一撂,再定时,就OK了,洗衣服也很方便啊,大学生至于把自己该换洗的衣服快递回家,让父母代劳吗?再便捷的快递,也抵不上自己在学校洗衣服吧?另外,有些学校周围是有帮人洗衣这样的服务,据了解,这样的服务也不是多受欢迎,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勤劳的,至少在学校能自己换洗衣服。
快递行业到底做了多少这样的单?请他们拿出相关的数据来,才能让大家信服。关于大学生快递换洗衣服的事,早两年就在网上出现了。无风不起浪,这样的事有,但不会多,至少不该引起公众的忧虑。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用这样的事来表述快递的迅猛发展,来表述快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可以的,但是,公众以偏概全地将此引申为现在的大学生娇惯、懒惰、没有希望,进而引发担忧,实在没有必要。
极少数的大学生代表不了整体。出现这样的事,这的确是快递发展的一个缩影。不过,我们也可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同城快递怎么不可以为我们快递需要换洗的衣服呢?比如年迈的父母虽然与子女同城,但自己却生活在另一个城区,不方便给自己洗衣服,我们做子女的,尝试一下快递换洗,也是不错的选择哟。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缺乏自立自理能力的新闻不绝于耳,也常常引发一些讨论和思考。此次大学生寄洗脏衣竟然成了“邮政新业务”,毫无悬念地再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反思。
对于这个新闻本身,其实还是有一些疑问:到底有多少大学生把脏衣服寄回家去,这类业务占邮政业务的比例大吗?邮政方面发现了这一“新业务”,其他快递公司是否也存在类似现象?另外,现在学校周边洗衣店比比皆是,大学生想“偷懒”是非常容易的,似乎把衣服送洗衣店比寄回家更方便快捷,也更省钱。他们非要舍近求远、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是很傻很天真,还是另有其他想法?
之所以提出上述疑问,倒并非怀疑相关说法“夸大其词”,而是觉得类似“业务”新则新矣,按常理推断类似现象不可能有太多,更无法成为快递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其实,刘良一副司长爆这个料,只是为了举例说明快递行业应该顺应市场需求和老百姓的需要。如此而已,无须过度解读,更无须因此而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一些莫须有的联想。
确实,现在有一些大学生患上了“缺钙症”,成了温室中的小草。鲁迅曾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如今,我们是不是也要高声呐喊“救救大学生”?高校应该培养什么的人才?高校教师应该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深思。
但有些时候,我们也不必像“九斤老太”一样喋喋不休,总拿老眼光去看孩子。大学生寄洗脏衣,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是否也体现了大学生善于利用新工具来为自己服务呢?“偷懒”有时候并不一定全是坏事,也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比方说,现在有了汽车火车飞机,有几个人出远门还愿意骑马骑驴或步行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7/7626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