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克里米亚高票选择入俄 西方酝酿新制裁回应俄罗斯
2014年03月18日 09:20
2014年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全民公决投票于当地时间16日20时结束。克里米亚电视台17日报道,对公投全部选票的统计结果表明,96.6%的投票者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
然而,克里米亚最终的归属并不完全由克里米亚人决定,周边大国的博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克里米亚的命运。
前世今生
(图片:3月16日,在乌克兰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市,当地民众参加全民公投庆祝晚会。乌克兰克里米亚电视台17日报道,对公投全部选票的统计结果表明,96.6%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
克里米亚位于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是乌克兰境内唯一一个自治共和国。它面积2.5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其中俄罗斯族人占近60%,乌克兰族人占约24%。此外,这里还生活着少数鞑靼人和白俄罗斯人等。当地居民主要说俄语。克里米亚首府为辛菲罗波尔。
历史上,克里米亚曾先后被不同的民族占领。公元1443年后,这里建有克里木汗国。1783年,克里米亚被沙俄吞并,1918年归属俄罗斯。1954年5月,为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联邦合并300周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下令将克里米亚州划归乌克兰。1991年苏联解体,克里米亚随即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克里米亚半岛濒临黑海和亚速海,拥有许多著名的海滨疗养城市,如雅尔塔和米斯霍尔等。克里米亚的主要港口有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亚等,其中塞瓦斯托波尔是一个深水不冻港,是俄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
俄罗斯黑海舰队是俄海军四大舰队之一,从苏联时期就一直驻扎塞瓦斯托波尔港。苏联解体以后,黑海舰队被分割。根据俄乌双方达成的协议,俄黑海舰队以租用基地的方式继续在乌境内驻扎。根据2010年4月双方签署的协议,俄黑海舰队在乌境内驻扎期限为2042年,到期后俄乌双方还可决定是否再延长5年。
公投背后
(图片:3月16日晚,在乌克兰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市,当地民众在克里米亚政府大楼前的列宁广场上参加全民公投庆祝晚会。)
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16日就共和国地位问题举行全民公决,主要出于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考虑。
首先,从历史上看,克里米亚半岛原属俄罗斯联邦。1918年,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1954年5月划归为乌克兰。在200多万生活在这里的克里米亚人中,俄罗斯族人占近60%。1991年苏联解体,克里米亚随即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由于与俄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俄罗斯族人独立或并入俄罗斯倾向十分强烈。
其次,美欧的干预引发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而亚努科维奇政权的垮台则最终成为促成克里米亚公投的主要动因。2月22日,乌克兰政局发生急剧变化,反对派全面接管政权,亚努科维奇被解除总统职务。乌议会随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前政权高官的清算,使亲俄克里米亚地区感到失望和恐惧。为抗议乌克兰政权更迭,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爆发多场示威,并呼吁进行公投,以决定是否继续留在乌克兰。3月6日,克里米亚议会投票决定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并定于3月16日就克里米亚地位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第三,俄罗斯对乌克兰问题的介入,并向克里米亚增兵,成为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决的后盾。3月1日,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召开特别会议,授权俄总统必要时动用俄武装力量,保护在乌境内的俄公民、同胞以及俄武装力量官兵生命安全。乌克兰政权更迭后,俄罗斯认为乌克兰发生了“违宪政变和武力篡权”,不承认基辅现当局的合法性。俄罗斯的公开支持,鼓舞了亲俄力量的士气。
尽管乌克兰当局宣布克里米亚公决是非法的,美欧等国也宣称克里米亚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决结果,但俄方表示,将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
发话制裁
克里米亚地区公投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奥巴马说,美国准备好为克里米亚让俄罗斯付出“额外代价”。普京则重申俄方看法:公投具备合法性,俄罗斯更担心乌克兰临时当局会对乌克兰境内说俄语的族裔采取过激手段。
欧盟国家外长定于17日举行会议,将敲定针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措施。欧盟16日在一份声明中指认克里米亚公投“非法”。
德国外交部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指责俄罗斯试图合并克里米亚。他说,莫斯科方面没有选择各方提出的解决方案。
同时,美国也在17日采取行动。美国政府眼下正在确认制裁对象,依据奥巴马先前签署的行政命令实施签证禁令和资产冻结等措施。
德国《图片报》先前报道,俄罗斯最大的两家企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负责人将在最终制裁名单上。报道遭到欧盟外交官否认。
一些欧盟外交人士披露,制裁名单上原有120至130个名字,包括俄罗斯军政机构的高官;但制裁人数将减少至“几十个”,欧盟外长会将作出最终决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奥巴马和普京在克里米亚公投当天的通话中用严厉措辞表明各自立场,但白宫和克里姆林宫在各自声明中均提到,两国领导人均看到能够结束双方对立的外交选项。(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8/7629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