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三严三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2014年03月18日 09:55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习近平谈三严三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9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
张宝顺、王学军、侯建国、陈光辉等代表先后就提高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等议题发表看法。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提问,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表示,完全赞成张德江同志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习近平在肯定安徽工作后指出,安徽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进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更大步伐。要积极深化农村改革,把握正确方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试点先行,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村改革健康顺利进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以“三严三实”作风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围绕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在全团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对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凝聚党心民心,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也是给广大党员干部上的一堂生动的党课。
在参加审议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韶春代表说,“三严三实”的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时刻自省,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应该为谁而用。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做人要实”,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只有实于做人,对群众才能有真感情,谋事才能实事求是。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念孙代表深有感触地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干部的政绩观问题。功成不必在我,接着干、做实事,利民利国。
黄山市休宁县霞溪新林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光辉代表表示,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抓作风要持之以恒,十分重要、十分及时。人民群众为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效拍手叫好,同时也有一些疑虑,担心会不会一阵风、走过场。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总书记鲜明的态度让我们倍感振奋,对党中央领导集体充满信心。
民革安徽省委副主委李爱青代表认为,“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为下一步加强中共作风建设将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安徽是我国农业大省,凤阳小岗村又是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代表们认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驰而不息地抓作风建设,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保证。
马鞍山市市委书记张晓麟代表认为,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接地气”。这要求我们深入扎实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民真正在改革中受益。
池州市长岗社区党支部书记夏玉发代表认为,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对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他说,土地是农民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深化农村改革,要把握正确方向,尊重农民意愿,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村改革健康顺利进行,这本身就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可以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来自淮北矿业的王明胜代表说,总书记讲到作风建设,特别强调了“创业要实”,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作为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就是要以“三严三实”的作风,下功夫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管理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大家表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要带头学习好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部署,奋发有为、锐意改革,以“三严三实”的作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三严三实”是领导干部最好的座右铭
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不仅囊括了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所有要求,也饱含着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所有期盼,更饱含着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关爱和提醒,是领导干部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珍贵的从政经验之谈。
在笔者看来,“三严”的核心就是要用“干净”的作风来做事。老百姓评价一个领导干部好不好,一是看他思想品德好不好,廉洁不廉洁、干净不干净;二是看他能不能干事、能不能干成事,能不能为百姓造福。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自身不干净,说话办事的底气就不足,在干部群众中没有威信,腰杆也硬不起来,对歪风邪气也不敢理直气壮地抵制,这样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干成事。一个领导班子如果不干净,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不干净,就会失去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人心涣散、歪风邪气盛行,就会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干成事。
所以,“三严”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不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小时之外廉洁自律;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按照党和人民的授权,忠实履行领导职责,始终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小时之内廉洁奉公。
以笔者的理解,“三实”的核心就是要用“实干”的精神来做事。正所谓“工作靠抓,事业靠干。”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真干而不是假干,实干而不是虚干,为党和人民干而不是为自己干,这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让人民满意的试金石。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实干,是态度问题、思想问题、事业心问题;能不能实干,是能力问题、水平问题、方式方法问题。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干部,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跑出来的。跑出来的领导干部,群众信不过,工作拿不起,将来走不远;干出来的领导干部,人民信得过,自己立得起,一路走得稳。
因此,“三实”就是要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大,脚踏实地地干,雷厉风行地干,掷地有声地干,干在每一天,干好每件事,不做夸夸其谈、光说不干、哗众取宠,一遇到矛盾和问题就束手无策的“空想家”、“战略家”、“理论家”、“指挥家”,做善于破解难题、打开局面、能办实事、不事张扬的思想家、实干家。
如此说来,“三严三实”是各级领导干部最好的座右铭,必须作为一种智慧来珍视,作为一种修养来展示,作为一种品格来提升,作为一种官德来修炼,作为一种精神来弘扬。唯其如此,才能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让人民高兴;以过硬的作风取信于民,让人民放心。
为政莫忘“三严三实”
作风建设是一项持久战,有他律,更要有自律;有制度导向,更要有价值指向。在过去两年中,中央在“他律”和“制度导向”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从点滴做起、由细节着手,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四风”的禁令,在常态工作中树立起规范;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公车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将制度的笼子编织得更紧密,这些都使作风建设有了规则做载体,有了制度为依托,不但起到了端正党风的作用,也获得了淳化民风的效果。
作风建设的要求,不仅要落实为制度,更要升华为价值。成为准则,只意味着人人遵循;成为价值观,才意味着人人信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论述,正是从价值层面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谋事”“创业”“做人”囊括了今天领导干部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修身”“用权”“律己”里面有对古今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
古人论为官,推崇“清、慎、勤”,常言“公生明、廉生威”。公与廉,是严于律己、严以修身的效果;慎与勤,则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展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于律己的故事曾被口口相传,“老实人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则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这些经验和传统,都为今人留下了镜鉴。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提出“严”与“实”更有着时代性和针对性。“严”是慎独慎微的自律,是勤于自省的审慎,是严守纪律的敬畏,是坚持党性的觉悟;“实”是脚踏实地的干劲,敦本务实的精神,当官不避事的态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追求。从今天的视角来看,领导干部有“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态度,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创造改革实绩;有“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警惕,才能经得起各种各样的冲击和诱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为官莫忘“严”与“实”。只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才能将他律变为自律,变外在的规则为内在的价值,真正将改进作风落到实处,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启示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这“三严三实”,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是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的作风建设新的动员令,显示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恒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在行动上牢记严律守己、实干兴邦,确保作风建设“不歇脚”、“不断线”,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过去一年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中得到了党性锻炼,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带动了社会风气整体好转。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纠正不良作风,难在防止反弹。形成风气不在一朝一夕,改变风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斗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变种又会冒出来,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抓作风要成为我们永恒的课题。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任何时候,都要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时候都要明白“搭一次花架子,就把群众心伤一回;走一次过场,就与群众的距离远一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真正做到“三严三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作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其内涵才能不断得以升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8/7630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