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研究生泛滥成灾”的背后当反思
2014年03月18日 13:09
【百姓关注案例】
【事件介绍】
教授称“研究生泛滥成灾”:当反思教育积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3月1日表示,中国的研究生规模必须控制,在过去10年间,中国研究生规模增长了约10倍,但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吗?那么多工作岗位真的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能干吗?可以说,研究生群体已经泛滥成灾。
短短十年时间,我国研究生规模增长了10倍,高学历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绩不可轻看。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高学历人才比例,但是,正如石定果教授质疑的那样,“研究生群体已经泛滥成灾”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研究生“大饼”越摊越大,不仅加剧就业矛盾,也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浪费。
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研究生虽然学历层次高,但是由于目前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研究生没有从事与其学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另外,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高校学术腐败、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比较普遍。教育部副司长黄宝印曾坦言,博士培养面临着规模和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每位博导平均带5.77名博士,比例远远高于国外大学。这就是佐证。
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就业不理想,研究生俨然成了一块注水猪肉。若高校为了暂缓就业压力,继续扩招研究生,显然不可取。“大学之谓,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大学房子越盖越豪华,甚至参与房地产开发,建造五星级酒店。大学精神不断沦落,值得反思。显然,改良高等教育生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研究生教育应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华丽转身,显得迫切而必要。如果不下力气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整学科、产业结构,一味扩招研究生应对就业难,缓冲以后可能造成更大的就业矛盾与社会问题。
研究生泛滥成灾背后是结构失调
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吗?这听起来像是个伪命题,就像是问粮食多了好不好一样。想来石教授也是带研究生的,难道不希望自己弟子多多益善,桃李满天下?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却不得不承认,这一问题的背后存在着无奈的现实和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方面,用人单位越来越挑剔。现在随便拿一张招聘广告来,经常可以看到起始条件便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一家单位领导告诉我,他们要的人必须是“三清团”———本科、硕士、博士都是清华毕业。还有一家单位招聘保安,竟也开出了研究生学历的条件。要说这招“三清团”的自有底气———毕竟人家是造“嫦娥”的,可是那家招聘研究生保安的,却让人搞不明白是什么套路。还有一些单位用人是另一套思路:他们招人时明确提出不要研究生,甚至连大学本科生也不要,只要大专以下。据说这样的人用起来顺手,踏实,不像有的高学历人才,解决不了生产中的问题,还动不动就跳槽。以其对研究生的偏见来看,很难说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就业歧视”。
另一方面,从研究生求职现状来看,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十年寒窗苦,学得屠龙术,到社会上却找不到龙在哪里。有人无奈之下,只得去谋一个杀猪屠狗的差使。别说,真有名牌大学研究生开了猪肉店的,生意还挺红火。去年还看过研究生“屈尊”去应聘环卫处的新闻,当然,看中的不是环卫工的岗位,而是那里的事业编制。
研究生就业前景惨淡到这份上,难怪有媒体的一项调查表明,52.9%的人认为读研不值。读过研究生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某项专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研究生中,62.7%的人认为硕士生的生源质量降低,多达60.5%的人认为高校应压缩招生规模。这一现象不是没有原因的。眼下虽说研究生数量激增,但是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同虚设。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甚至沦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某些研究生在学校里研究得风生水起,到了社会上却仍然是生手一个,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研究“生”。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造成了人才浪费。
从现象上看,“研究生泛滥成灾”似乎并非危言耸听,但是在这“产能过剩”的背后,其实根源在于“结构失调”,这么多研究生中,真正质量过硬、“适销对路”的又有多少?面对石教授的质疑,我以为,实事求是地说,货真价实的研究生自然多多益善,至于有些货不对路的,则应从清理高等教育积弊,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思路去加以解决。毕竟社会需要的、构成企业和国家实力的是硬邦邦的“肌肉”而不是时下高教弊端所催生的“注水肉”。
在中国研究生群体已经泛滥成灾,学历贬值也是自然不过的事
大规模扩招的背后,研究生就业难现象日益加剧,传统的“学历高工作好”的观念正在动摇。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术型硕士教育没有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专业硕士培养仍处在零起步的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大规模扩招之后,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因为,所谓高学历其实是“贬值”的学历。
小学生越来越少,研究生却越来越多,由此很容易使人产生的联想是——当“原材料”日渐短缺之际,加大马力生产出来的“成品”,其质量是否有保障?显而易见,伴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规模扩张,如果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得不到同步增长,必然会导致整体质量的普遍下降。所谓“博士一礼堂,硕士一操场”,无疑就是“批量生产”所制造出来的一幅荒诞世相。
追根刨底,研究生是什么?研究生是对某个科学领域的研究探讨创新的人才,这个人才,需要在工作中有非常进去的精神和意识,非常热爱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的人,需要先去工作,让后再去进取,搞科研。可现在的大陆现状是什么,是上完大学,再去考研,考上研究生真的搞科研了吗?不是,而是想着有可能寻到待遇更好的工作,有可能升官发财,有可能考上公务员,享受国家更好的待遇。研究生很多成了巨能考试在躲避就业的混文凭党。
从高校盲目扩招开始,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便一年不如一年了,研究生更加突出。现在都知道不少本科生没什么含金量了,照这个趋势,研究生估计也快了。在许多城市的许多单位里,多数研究生就业后所干的事和所干出的成绩,一般专科生也能胜任。
千般学,万般考,考了小半辈子,拿了一堆如山的卡着国徽大印的毕业证,结果往往并不如意。结果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源的浪费,家庭财富的浪费,大好青春的浪费。
其实,中国的现状不是人才太多,而是太少了。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感叹“研究生质量下降”之类的声音不时见诸报端。毋庸讳言,研究生质量确实在下降,但问题似乎并不能单纯地归咎于学生本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生教育实行严格的导师制。李政道曾经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指出: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也就是说,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事实也正是如此,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唯一“产品”,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身为“生产者”的导师又怎能置身事外?
现实情况是,研究生数量年复一年地过快增长,导致了包括师资在内的高校教育资源的紧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不少高校都在不断增加导师数量的同时,增加着每个导师所带研究生的数量。于是,一方面“粗制滥造”的导师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导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仅仅将研究生当成了自己的“打工仔”,而疏于日常管理,甚至是将“放羊式”教学美其名曰“发挥学生创造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先天不足”的研究生质量究竟还能否得到应有的提高?这无疑是“负激励效应”在大学内部的生动写照——研究生的盲目扩招导致学生质量“掺水”,由此引起导师数量和教学质量的“掺水”。
随着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的持续进行,其负面意义正在不断显现,反思因此而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板子显然不应该只是打在学生身上。更为关键的是,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条件进行有计划的招生,而盲目追求规模必然会导致质量的下降。在这种“负激励效应”的环境中,任何单方面指责都是毫无意义的——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导师对研究生质量感到不满,无非是因为导师们牢牢占有话语权,倘若将话语权交给研究生,导师们的成绩恐怕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8/7630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