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为孩子“跑官”:其实成长没有“路线图”

2014年03月19日 10:44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小学生家长为孩子“跑官”:花点代价也愿意

新学期开学近一个月了,回想起开学初为孩子“跑官”的情形,何女士仍然感到心有余悸。不少刚刚把孩子送进校园的爸爸妈妈,恐怕都体会到这样一句话,人生何处不是赛场。新学期意味着比赛开始,站在起跑线上的是孩子,累得满头大汗的却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孩子在这个启蒙阶段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呢?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们幼弱的心灵上留下怎样的烙印?这个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新学期父母的比赛中,就有一项,为孩子“跑官”— 争取让孩子当上班级的小干部。

个案

请客送礼只为儿子当班长

“开学没多久,我发现儿子回到家老是无精打采,甚至有时连作业都不愿意做,细问之下,原来他被老师‘罢官’了。”何女士告诉记者,儿子上一年级,上学期被老师任命当了班长,兴奋了好一段时间,但这个学期因为班干部改选,儿子没官当了,情绪非常低落。

于是,何女士就以和老师沟通孩子教育问题的名义,请儿子的班主任吃了顿饭,并在席间说了想让儿子当班干部这件事。“当时,班主任告诉我说,因为一年级刚开学,班上的同学还不熟悉,于是当时的班干部是由老师来任命,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同学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到了第二学期,就由学生民主投票来决定班干部人选,所以有人落选是在所难免的。”何女士说,听了班主任的话,她也明白了儿子落选的原因,是在班上不够深得人心。“然而,既然都把班主任约出来了,我也必须得硬着头皮把话说完,希望老师能照顾一下孩子的情绪,继续让他当个班干部,顺利过渡完这个学期。不然,孩子因此没当上班干部,对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都会造成损害。”何女士说,当时班主任答应得很含糊,但几天后儿子还是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副班长。随后何女士又特意给班主任送了点土特产,以示感谢。

何女士向记者表示,她之所以想让孩子当班干部,是为了锻炼其多方面的能力。相对于普通学生,班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责任心、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何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班里的班干部,现在自信心和交际能力看起来比一些同龄人要强一些。所以从提升孩子的能力考虑,花点代价她也愿意。

 

调查

八成孩子希望能当班干部

孩子们到底怎样看待孩子当班干部的呢?记者随机在华阳小学、培正小学问了32名学生,发现孩子不仅对班干部并不反感,还很希望自己当班干部,认为这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有八成孩子明确表示,希望能当上班干部,哪怕是小小一名组长或科代表。

“当班干部可站在讲台上领读课文,还可拿着老师的小教杆敲打同学,多威风,同学们既害怕又羡慕。”这是三年级晓枫对班干部的理解。而大多数学生对班里最大的“官”—班长最为向往,四年级一男生表示:“当班长就像老师一样,同学们必须听自己的话,也都喜欢和我一起玩。”

有近五成学生表示,当班干部不仅是父母的期望,同时也能让老师更加喜欢自己。其余“获得参与某些活动的优先权”,“这是一种荣誉,说出去很有面子”的占少数。在少部分不愿意当班干部的学生中,影响学习是主要因素。

对于什么样的学生能当班干部,70%左右的学生同时选择了学习好和人品好的选项,学习好略占优势,其次是多才多艺和人缘好的学生。不过认为因为受老师喜欢而选上班干部的也有三成左右。

“孩子有‘官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长的‘熏陶’。”陈老师是一年级班主任,新学期开学时,就有好几位家长明确请老师给孩子安排当班干部。因为不少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当上“班干部”,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尊重,更有机会被评为区级、市级三好学生,便于将来升学。

专家看法

成长没有路线图,只能靠孩子一步步走

“成长没有‘路线图’,只有目的地,路只能靠孩子自己一步一步走。”国家亲子咨询师范丽萍表示,家长为孩子“跑官”,其实就是刻意为孩子设计了成长的路径,有违孩子的成长规律。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平坦往往比崎岖更容易出事故,因为未知的因素会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成长亦是如此,需要的是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与信心,即使家长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丢失的恰恰是这种能力与信心。

对于家长而言,教会孩子走路,放手让孩子走路,让孩子学会选择与思考,也许是为孩子成长所做的最好准备。对于学校而言,应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宽松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让学生在班里当个小干部,对于改善整个班级面貌有好处,能帮助老师做工作,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自信心,也可以使他们自我约束。小学生想“当官”,敢于竞争上岗和善于表现自己,通过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这并非坏事。只要老师正确引导,可以让小学生形成一种自觉向上、不断完善的进取心理。

【观点对对碰】

刘女士(孩子二年级):孩子不劳而获不利成长

家长把“跑官”这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移植到小学校园里,等于从小就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这会让孩子觉得不经过努力就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得到想要的东西,相当于不劳而获,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不利。

陈女士(孩子三年级):容易过早激发孩子的名利心

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唯我独尊,当班干部不是本着为同学服务的目的,以为可以发号施令,这种想法和作风,对孩子是有害的,在孩子是非观念还比较模糊的时候,这样的做法容易过早激发孩子的名利心。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认识到孩子更多的能力是在日常学习、与同学交流以及与周围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能力绝不是“跑”出来的。

许先生(孩子三年级):为孩子成长做铺垫未尝不可

我认为在家长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争取一点所谓的“利益”也未尝不可,大可不必“谈官色变”。我的孩子天生胆小,缺乏自信,这一点我经常跟老师交流,大家都想着如何用一两年的时间让孩子能有所改变。后来,我发现,孩子当上小组长后明显变得活跃了,意识到只要给了孩子一点职务,就相当于给孩子施压,让她履行自己职责的同时更加注重完善自己。于是,我跟老师建议,可以适当给孩子当个更大一点的班干部,这不是严格意义的“跑官”吧?

许女士(孩子四年级):当“官”目的在三好学生

孩子越往高年级,当家长的越着急,原因是马上要面临小升初了。在学习方面,除了让孩子在学校学好,到课外补习机构精益求精外,就别无他法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任何有加分的地方,如三好学生等。据我了解,一般当上班干部的人,都容易被评为三好学生,根据这一惯例,作为家长,当然也为孩子“跑官”了,归根到底还是想为孩子多争取点升学的筹码。

 

“跑官”折射“成长替代”焦虑

虽然,孩子把当班干部当作肯定的一种方式,完成自我的激励有可取之处。但是,假借外力而非自身能力获得的东西,本身也脱离了教育的实质。然而,孩子喜欢,家长不区分价值取向,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依然还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非理性思维在作祟。

在现实中,类似的父母越俎代庖包办孩子成长事项的并不少见,小到物质财富的积累,诸如自己不是“富二代”,也要让孩子成为“富二代”,将来让孩子少奋斗若干年;大到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图”,千方百计占用最好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为孩子铺“学路”、“官路”、“星路”,让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之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成长没有“路线图”,只有目的地,路只能靠孩子自己一步一步走,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经历、滋味、感受,都是父母不能代替与设计的,而是需要孩子的体味与积累。教育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道

理很浅显,但难以成为社会和家长共同遵循的准则。何以如此?一言以蔽之,还是社会太功利。比如,那么多孩子上所谓的特长班、占坑班,并不是孩子们喜欢,也不是家长提高孩子素质的正选,而仅仅是为了博取名校的门槛的“通行证”。教育和社会过多要素的条件化,使得家长们等不得孩子们从容成长,在背离孩子成长规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行动越来越早。

替子“跑官”折射的正是这种“成长替代”的焦虑,表现出孩子成长“拼爹”畸形语境下,不自觉的盲从,是家长对孩子走向学校以及对社会竞争的担忧和不信任。社会缺少了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挤压了社会心态,从而导致孩子教育与成长环境的畸变。孩子缺少了成长的体验与历练,只会让孩子的人生越空虚越苍白无力。纾解“成长替代”的焦虑,必须完善公共保障,健全社会法制,让每个孩子拥有同样宽松广阔的成长平台。

学生家长为孩子跑官折射“近视”教育观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孩子在读小学的时候,加入班干部群体,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当将军的实力,也没有这么多将军来满足每个人当将军的愿望。

家长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家长在孩子落选班干部而气馁之时,作为一个父母,更多的应当承担起对于子女开导、教育的责任。要帮助孩子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要让他们多从自身找问题,分析落选原因,找准以后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用“跑官”来帮助孩子满足他们的愿望。

孩子迟早有长大的那一天,也迟早有脱离父母营造的“温室”之日,父母如果是真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考虑,就应当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努力生存的竞争力,而不是用自己的双手替他们撑起未来的天空。

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上,西方人的观念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认为,在18岁以前,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而在子女成年以后,就要完全靠自己来生存。这种教育观对于防止父母对于孩子畸形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减少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性。

孩子可以依靠父母,但不可能一辈子依赖父母,未来的道路迟早要他们自己鉴定的走下去。他们像雏鹰一样,迟早要翱翔于天宇,振翅于蓝天,为了让他们未来飞的更高,飞的更稳,家长适度的放手也是未尝不可的。

 

为孩子“跑官”能跑出怎样的人生

为孩子“跑官”这事听起来吓人,但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一些有关系或者机会的家长“近水楼台先得月”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谋取点福利很常见。常见未必代表合理,很大程度上是家长教育观念的异化。

家长为孩子“跑官”,让孩子能够在班集体中做一个小干部的确有机会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等,但这样的能力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假象,甚至是利大于弊。一是助推孩子的不劳而获心理,让孩子感觉到不努力就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做法不是让孩子长大后做啃老族吗?二是,过早激发孩子的名利心,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愿意做班干部,目的并没有那么“远大”,他们只是想获得发号施令、唯我独尊,受同学仰慕的优越感而已。

报道显示,八成的孩子想当班干部,而一些用心的父母之所以“跑官”也是为了孩子的这种意愿,更重要的是,很多孩子会因为没有当选班干部郁郁寡欢,在此前提下,一些父母为了激励孩子自然被迫去“跑官”,其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但笔者却以为,正如专家所言,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面临很多挫折和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如何学会放弃,懂得怎样面临失败,只有这样孩子的人格才是健全的。

为孩子“跑官”能跑出怎样的人生呢?实际上,所谓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还是在于家长平时的培养,只要培养得好,这样的孩子不需要“当官”也会十分具有号召力,也会令小伙伴们另眼相看,不是吗?

让孩子当“官”又何妨?

这个新闻一出,看到的几乎是一片反对之声:什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啦,扭曲了老师与家长的正常关系啦,什么官场文化的浸染熏陶啦等等。其实,孩子毕竟只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眼光来看待孩子“要官”行为。

新闻中的家长为孩子“跑官”的作法固然有点不对,但从促进孩子成长角度看也并非一无是处。她之所以想让孩子当班干部,是为了锻炼其多方面的能力。相对于普通学生,班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责任心、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从教育实践来看,确实有不少孩子当班干部后这些能力加强了,是有着正导作用的。

孩子一旦当班干部后,就会有责任担当精神,就会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因为要以身作则,才能说服别人,因此也就处处从严要求自己,不知不觉见得到锻炼和进步。再说,孩子都普遍有个荣誉感,记者调查中了解到有八成孩子希望能当班干部,那么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何不因势利导让孩子们当个“官”呢?

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孩子想当“官”其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如果教育者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让所有的学生都当上“官”,就能体现一种教育智慧来。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在他班级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可以说魏书生就是“人人都是班干部”的践行者,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以学生为本,科学地管理班级,大胆放手主学生们当班干部“自治”。

2011年12月23日《成都商报》报道: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每个班都有五花八门的管理员。人人都是班干部,人人都有事做。光是讲台这一区域就有4个管理员,分别负责擦黑板、拿粉笔、整理讲桌,以及在放学后清理粉笔槽。开关灯也有两个管理员,开灯的叫照明管理员,关灯的叫节能管理员……其实,这与其说是“班干部”,不如说班级“服务员”——班上事情人人要做,班级荣誉人人有责。

学生当官,此官非彼“官”。让每个孩子都当班干部,培养其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监督意识……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样的历练等于是在培养未来的“公仆”和合格的公民。这样的“官”多多益善,让孩子当个“官”又何妨?

 

【启示与思考】

设立班干部的目的,绝非为了倡导“官本位”,而是在于倡导服务意识,用岗位来培养人。学生干部制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在竞争氛围中形成一种进取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考虑,其本质是要让学生锻炼能力。据了解,孩子及家长普遍表示希望孩子能当班干部,如果当不上班委,能当个小组长、课代表也行。每年开学初,老师任命、学生竞选,一些学生连续任职,全班学生轮流上岗,班干部的产生可谓五花八门,一些孩子甚至父母想出各种办法“参选”。

诚然,小学生想“当官”,有助于改善整个班级面貌,协助老师开展工作,可以培养其责任心、自信心。但当班干部的目的过于功利,甚至家长为孩子“跑官”,既背离了学生干部制度的初衷,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有违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本案例中的何女士感叹,这样的“跑官”很累。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跑官”之累,而是父母自作主张为孩子选择的通道,最终可能累孩子的一生。并且,这种在潜规则漩涡里竞逐的“跑官”,更可能成为孩子的坏榜样,将孩子的价值观引向歧途。

为孩子“做官”而送礼,或许只是个案,但把这样的逻辑延展下去,却是我们很多抉择的思维方式。我们质疑的不是制度不合理,而只是在喟叹自己不是既得利益者。其实,这个相对宽松的年代,时代赋予人生的选择没有那么的二元对立,很多时候,人生不是进与退的选择,而是看你是否愿意换个新方向。

一个从事教育的朋友说,现在的年轻父母与上一代的父母相比,已经没那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了。这种变化其实就是一种为人父母的自我觉醒,退出价值同质化的单行道竞争,不必让孩子去遭受相同的痛苦,或许能带来一种良性循环。的确,人生不应只有一个终点。

作为校园里的一种特殊现象,对家长的“跑官”行为需要用客观、理性的目光去打量,而不该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挥舞舆论批评的大棒,或将其等同于社会上的“跑官”现象去打量,毕竟不是所有的家长“跑官”都动机不纯,家长“跑官”更非校园潜规则和流行色。有关各方倒是有必要将其当成一道“考题”,在如何趋利避害方面下番功夫、做足文章。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19/7631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