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如何看待“安全感工资”标准

2014年03月20日 14:03

 

【关注民生案例】

【事件介绍】

1

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热传:上海最高达9250

近日,一条名为“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的微博引起网友热议,榜单一出,不少网友都留言表示自己“拖了后腿”“没有安全感”。这份榜单靠谱吗?市民们怎么看?2月27日,记者采访了南京、苏州和徐州三地市民,听他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安全工资”究竟是多少。

啥叫“工资安全感”

记者了解到,所谓工资安全感,就是所得工资在下次发薪前能否满足个人的开销,若能够满足甚至有富余,即有安全感,反之则无安全感。

三地市民说“安全工资”

采访对象:南京一企业员工

税后7000元感觉刚刚够用

26岁的李琪老家在山东潍坊,两年前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以后来到南京,目前在一家民营通信设备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李琪一个月的工资,税后到手7000元左右,但是他告诉记者,这些工资只是刚刚够用,谈不上什么安全感。

李琪给记者计算了一下每个月的支出,其中最大的一项是房贷。2013年初,李琪用父母资助的30万元,在桥北购置了一套总价91万元的房子。现在,除去公积金,李琪每个月要还2500元的贷款。而这个数字,李琪说:“跟同事每月要还的贷款比,2500已经不算多了。”因为房子还没有交付,李琪现在还和同事一起合租,在鼓楼区,尽管是一个小房间,加上水电等费用,租房一个月要1000元。去年下半年,李琪交了一个女朋友,感情稳定,但也增加了生活支出。以前每个月的伙食费千元还有富余,现在2000元不够用,几乎是月光。加上其他支出,现在李琪自己每个月只能攒下1千多元钱。今年,李琪本打算买辆十万左右的车,但算算账,觉得还是过两年再说。

采访对象:苏州一对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夫妻

月入一万三,紧巴巴但还是挺幸福

苏倩(化名)和姚建(化名)夫妻俩都在苏州某区的政府部门工作,苏倩在粮食局,姚建在工商局。工作快5年了,两人每月的工资加起来靠近一万三。房子的首付和车是父母出的,在没生孩子以前,他们对工作和薪水都非常满意,没事还经常开车到周边游玩或约朋友喝茶聊天,过得很滋润。2012年底,苏倩和姚建有了爱的结晶,他们才开始有了节约和存钱的意识。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奶瓶、奶粉都是找人代购的;苏倩虽然自己学会了不乱花钱,但给女儿在童装上从不手软。现在,苏倩还琢磨着给孩子报个英语班,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样一来,夫妻俩总觉得紧巴巴的。记者采访时,苏倩正带着孩子在医院排队看病,她告诉记者,因为女儿咳嗽反复发作,过完年,光跑医院就花掉了3000多元。

不过,苏倩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过的没以前轻松了,花钱也不敢大手大脚的了,但觉得幸福感和安全感上升了,觉得挺好的。

 

采访对象:徐州一百货公司营业员

月入3000多,还能省下近2000

小张今年27岁,大专生,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在市中心的一家百货公司服装专柜做营业员已经快5年了。小张每个月的底薪是2000元,加上提成,每个月能拿到3000出头。因为单位没为她缴纳社会保险,因此,她每个月还能获得500元左右的补助。不过,小张对自己的工资还算满意。

虽然家里有房子住,但为了工作方便,小张在单位附近花400元租了一间房,平时吃饭都在食堂,也花不了多少钱。化妆品和买衣服也控制在千元以内,这样一来,小张每个月还能攒下近2000元。她告诉记者:“这个收入父母觉得还可以,我也觉得还行,挺知足的。”

专家观点:工资不完全等同于安全感

记者了解到,这份榜单实际上是由网友根据2012年时,一家人力资源网站发布的2011年各大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再综合考虑以物价水平及消费成本,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并不是统计部门公布的官方数据。2011年时官方公布的南京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为54713元/年,月均4559元,在当时就有很多网友大呼自己“拖了后腿”。所谓“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只是作为职工社保缴费依据才存在的,并不能反映正实的“平均水平”,统计对象以机关、高校和国企大单位为主,肯定是高于真实的平均水平的。

有社会学人士表示,每个人的安全感,都与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有密切关系,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存在一个共用的标尺,工资并不等同于安全感,个人冷暖自知。

 附:微博热传的安全工资榜:

1.上海安全工资:9250元

2.深圳安全工资:8780元

3.北京安全工资:8550元

4.温州安全工资:8020元

5.杭州安全工资:7880元

6.广州安全工资:7750元

7.苏州安全工资:7320元

8.厦门安全工资:6600元

9.青岛安全工资:6260元

10.南京安全工资:5980元

11.成都安全工资:5660元

12.西安安全工资:5400元

13.天津安全工资:5350元

95.6%青年网民承认达不到“安全感工资”标准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分析了2000条18~45周岁青年网民发表的相关评论。统计结果也显示,95.6%的青年网民认为自己的工资“不安全”。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分析还显示,从地域上看,“中枪”最多的是北上广深四地青年。其中北京青年网民占28.6%上,海青年网民占20.3%。上海青年网民“上善0若水0”就调侃自己:“人在上海,领着天津的工资。”

虽然生活安全感和收入并不直接对等,但57.8%的青年网民认为,大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让他们不得不把安全感寄托在工资上。网民“Aria_丁香”问:“物价不断上升,唯独工资不涨,何来安全?”

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还显示,32.6%青年网民认为,房价是拉高“安全感工资”的最主要原因。网民“萱萱向阳”说:“上海的已购房者月收入低点,也没很大危机感;但面临买房和还贷压力的无房上班族,所需的‘安全感工资’就会较高。”

 

安全感工资说法不靠谱

很明显,这是一次旧闻翻新引发的社会大讨论。这份所谓的“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早在2012年就在网络热传。无需对“安全感工资”太当真,安不安全还得因人而异,幸不幸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满足度。

首先,“安全感工资”的出炉过程值得怀疑,其科学性更是值得深究。按照榜单制造者的说法,该榜单是根据2011年各大城市的平均工资、物价涨幅趋势以及消费成本进行综合,计算出一个平均值。“一定品质”透露出的信息值得注意,该网也承认榜单是以城市白领为调查对象,并无普适性。

其次,“安全感工资”的准确性依旧是一个谜。当下的大众消费月结单上,小头花销在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煤气、上网费等日常开销,大头则还有房贷、车贷、房租、保险,甚至还有孩子的教育费用等各种难以言表细数的开支。如此一来,“安全感工资”的平均值算法本来就不科学,终究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噱头。

再者,“安全感工资”的说法将工资定为安全感的唯一标准,难免落入以工资定幸福的窠臼之中。一味地将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高低归咎于工资水平的高低,最终只会与安全感、幸福感越来越远。

不管你是“月光族”还是“月欠族”,安全感与幸福感都取决于内心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点,而非单纯地由物质水平所决定。“安全感工资”的说法本身就不靠谱,所以无需过多的攀比与对照,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身所秉持的品质与坚持。

“安全感”不是只靠工资撑起的

这份所谓的“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从何而来,数据怎么得出,无人知晓,但这并不妨碍众网友转发的热情,吐槽的热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里面有能引发大家共鸣的东西。毫无疑问,对着“安全感工资标准”大发感慨的人当中,多数都是工资水平低于“安全线”的那些人,是收入已经被物价和房价远远落下的那些人,很惭愧,我也是其中之一。

于是乎,现在人人都在追求一份高工资的工作,理由很充分:我要吃饭,我要结婚,我要买房,我要看病,我要养家,工资低了根本没法生活。就连在两会这样的场合,谈起网友抱怨高铁票价过高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副总工王梦恕都回应称“大家认为票价高是因为工资过低,应该要求把工资提高。”

听起来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想法,不过,冷静的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多么不现实的事情,多么不正常的现象。

作为企业,不可能按照每一个求职者的要求给出他们理想的工资,很多情况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这个能力。我负责单位人事这么多年深有体会,这些年很多企业为何陷入用工荒,就是因为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务工人员的期望值存在差距,前者要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利润越来越薄,真的没有能力开那么高的工资,后者则要靠工资维系开销,化解压力,实现梦想,真是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苦衷。

靠工资支撑起的“安全感”太过脆弱,或者说只是暂时的安全。物价涨一涨,安全感没了,房价抖一抖,安全感没了,一场大病,更有可能将好不容易找到的安全感打回原形。可见,所谓的“安全感工资”多么不靠谱。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将“安全感”完全寄托在工资上,它应该完善的保障,健全的福利,社会的中的成员不管是看病也好,买房也好,都可以依靠这些保障和福利来减轻负担,化解压力,而非完全依靠工资。

 

【启示与思考】

“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近日在网上热传,这一标准虽然是民间版本未标明出处,但围观者众多。 

所谓“安全工资”与城市“安全感”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安全工资,是指在下次发薪前能否满足个人的开销,其指数调查主要涉及房价、物价、日常生活成本等因素。而“安全感”除了经济层面上的意义以外,还包括社会层面上的,如这座城市的治安情况等等。完全用一个工资的数据来衡量一座城市的安全感,确实有失偏颇。

应该说,个体“安全感”有各自迥异的价值比照标准,因人而异,冷暖自知,并不存在一个统一标尺,更不可能简单到用工资多寡来衡量。正如评论员曾金所言,安全感与幸福感都取决于内心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点,而非单纯地由物质水平所决定。“安全感工资”的说法本身就不靠谱,所以无需过多的攀比与对照,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身所秉持的品质与坚持。

尽管如此,“安全感工资标准”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并得到不少网友认同,仍传递出了民众对收入问题的焦虑。房价、物价节节攀升,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网友从这份“安全感工资标准”榜单中,看到了现实差距,因此更期待能“马上涨工资”。

事实上,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人民网开展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收入分配是公众目前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央视“两会大数据”节目也显示,收入分配问题已连续两年被认为最难解决,且人数占比已从去年的20%升至今年的24%。

或许,我们没必要争辩“安全感工资标准”是否科学,但相关职能部门却要读懂民众的收入焦虑。民众关注和焦虑的问题,正是政府部门的施政方向和改革指南。努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让公众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不断缩小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整个社会势必会更公平、更稳定,老百姓的腰板才会挺得更直。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让更多人能够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进行配套。原因很简单,如果房价依旧“高烧”不退,医疗依旧能让一个家庭“因病返贫”,孩子的教育成本依旧不断加码,即使大家的工资有一定幅度的增长,最终仍会活得比较吃力。

当然,有必要强调的是,收入多寡固然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高收入并不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毕竟,安全感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每个家庭幸福不幸福都是冷暖自知。有人觉得“月薪2万元只能过60分生活,月薪1万元没法活”,也有人觉得一家人健康平安就是幸福,关键就看你拥有什么样的财富观。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20/7633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