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中国金融改革“逆风飞翔”

2014年03月24日 10:03

 

在跳台滑雪运动中,技艺高超者偏爱“逆风飞翔”,因适当的逆风能够托举身体,延长飞跃时间,增加飞跃距离。如今,中国金融改革就处于类似的“逆风”当中:公募债违约首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激烈博弈、人民币汇率贬值、唱空论调再起……

客观而言,这些“逆风”的确带来了变数与挑战,但若能巧借势能,启动倒逼机制,激发变革动力,则今年金融改革有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金融改革继续深化

近期,继“11超日债”作为中国公募债第一单实质性违约后,中国房企债务风险也备受外界关注。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债务违约背后可能蕴藏“塞翁失马”般的智慧与逻辑。

毋庸讳言,市场一直有这样的预期:在出现违约风险时,中国监管部门总会设法化解。对此,标准普尔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龚华德指出,这种“隐性担保”会造成道德风险,引发过度投资,积累系统性风险。

评级机构惠誉分析师王颖认为,超日债违约事件表明,中国政府对债务违约的容忍度增加,这将令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长期看有利于提高资金分配效率,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多家基金公司经理表示,当局通过允许那些不会对市场造成过大冲击的公司出现债务违约,意在以市场之手纠正资源配置失调积弊,当前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外界不宜对此反应过度。

针对中国央行酝酿放开存款利率的动向,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普拉萨德认为,放开存款利率有利于增强民众消费能力,提高银行融资成本,促使其更为谨慎地评估风险,并将更多资金分配给私营企业。

除积极筹备利率改革外,近期监管当局密集释放民营银行试点、推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日间波幅等信息和行动,引发多方热议。

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认为,允许民营企业控股传统银行业是本届中国政府金融改革日程的关键一环,其改革速度较许多人的预想要快,这有望使年内存款利率波动区间变宽。

谈到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和资本外流等问题,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指出,此时扩大汇率波幅,表明中国不会因短期经济表现而轻易放弃改革进程。此外,短期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和稳定增长,并改变单边升值状况,遏制过度投机,利于扩大货币政策腾挪空间。

金融改革无疑是2014年中国改革的重头戏。人们看到,多渠道、多层次而又高度关联的改革组合正砥砺前行,显示了决策者以金融改革为抓手,借“逆风”因素强化市场之手的意图,这无疑有利于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拉动中国经济优化升级。

1

(3月4日晚间,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将无法按期全额支付。由此,公募债第一单实质性违约就此诞生。)

 

互联网金融促金改

在刚结束不久的“两会”上,互联网金融被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受到海外媒体广泛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这样感叹:中国一只互联网货币基金才发行9个月,现在投资者人数却比中国股民还多,这显示出中国金融服务业正在经历多么快速的变革。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互联网金融好比一条“鲶鱼”,正在搅动中国传统银行业的一池春水。

就这个话题,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华尔街分会秘书长蔡凯龙表示,在银行低存款利率和高贷款利率背景下,金融投资产品和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缺乏,像余额宝这样的产品就受到了欢迎。余额宝让用户存取更方便,收益率更高,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微小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这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非常正面的”。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从让公众受惠这点看,应该对余额宝持肯定态度。易观国际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张萌表示:“互联网金融最值得肯定的是其在产品设计、服务意识和营销模式上的创新。”

尽管目前余额宝的资产管理规模相对于中国总存款规模占比很小,但是其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不容小觑。

美银美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通过迫使银行压缩利润,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和对投资者的服务意识,改进及创新产品和增值服务,从而推动传统银行业改革;另一方面,它为银行间利率、债券收益率、基金管理提供变革契机,并加速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谈到深化利率改革的影响,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认为,“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决定其收益跟市场上的资金价格牢牢挂钩。随着今后市场化改革铺开,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竞争日益广泛,利率最后会体现总供给、总需求关系的平衡。

应当看到,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交锋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促进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针催化剂。伴随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两种业态的金融服务有望实现深度融合,普通中国民众将享受更为灵活多样的投资选项和资产增值手段,成为这场变革最大的受益者。

2

债务市场走向市场化

继超日债违约引发国内首单公司债违约之后,中国个别房企的债务风险问题又引起媒体高度关注。海外观察人士注意到,以超日债违约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债务问题浮出水面,反映了中国监管当局对债市的监管思路和处理方法正在发生变化,将推动中国债市朝着更加市场化和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超日债违约事件发生时,一些分析师甚至声称,中国已进入“贝尔斯登”时刻。然而,多数理性的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债券违约是债券市场化运营中的必然现象,对提升债券市场整体风险意识、完善债券市场制度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债市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是金融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标志。

可以说,债务违约背后蕴含着当局监管政策立场的转变以及用意深远的调控目的,这引起外界高度关注。《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允许一家太阳能设备生产商的债券发生违约的决定是正确之举。《金融时报》援引标准普尔分析师的话说,中国政府在向市场发出信号。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投融资需求旺盛,债券发行主体不断丰富。不可否认,在资产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风险也在积累和凸显。在整体经济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信用风险必然有所释放。

应当看到,债券市场发生违约事件具有内在必然性,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美国、欧洲等境外成熟市场每年均会发生违约事件。对此,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指出,一个私营企业的破产或者违约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大事情,在创造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过程中,发生违约和破产现象都是正常的,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前提下,这有利于提高效率。

展望未来,以超日债作为公募违约起点,今后中国债市出现违约的概率将逐渐增大,债信市场也将朝着更加健康、更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投资者将更理性评估公司债风险,推动资金流向更优质资产。

正如麦格理基础设施和有形资产投资基金东北亚地区负责人本·维所言,从长期看,这类有控制的债务违约事件,会促进投资市场更加开放,为境内外私人投资者腾出更大参与空间。他同时指出,今年中国有望以此为契机,出台更多金融改革措施,以便纠正要素市场价格扭曲问题。(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24/7635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