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体育高考治“小胖墩”,有效吗?

2014年03月23日 11:37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1

中小学生两成小胖墩六成小眼镜政协委员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

《关于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3月18日发布。近四年的北京中小学生体检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其中肥胖和视力不良问题尤为突出。报告同时建议,改进升学考试制度,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体育分值。

肥胖和视力不良问题最为突出

调研报告显示,本市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中肥胖和视力不良问题最为突出。从2009年到2013年,肥胖检出率在持续增长。从2009-2010学年到2012-2013学年,本市中小学生的肥胖率从20.3%增加到了21.46%,中小学生中两成学生都是“小胖墩”,且中学生的肥胖率还高于小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肥胖检出率比小学一年级多了11.79个百分点。

同样居高不下的还有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检出率。调研报告显示,从2009-2010学年到2012-2013学年,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从59.96%增加到了62.96%,小学阶段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9.77%,中学阶段达到了81.19%。其中,高中三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88.79%,且女生高于男生,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

13.41%的学校拥有400米跑道

调研报告显示,本市在保障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方面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场所和设施严重不足;城区多数学校的运动场地面积受限等。根据北京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2013年对本市1148所中小学校的调研:仅有13.41%的学校拥有标准400米跑道田径场地,其中城区学校只占2.35%,以和平里九小为例,全校1500余名学生,活动场地只有1600平方米。

调研组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

针对问题,市政协调研组建议教育部门改进升学考试制度,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同时增加中考的体育分值。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李然表示,目前中考现有的应考体育科目还比较单一,不见得适应于所有的学生,她建议,教育部门应该适当增加可供选择的多项体育考试科目。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王守法则表示,必须改革应试教育,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中。

追访

今年防近视、控肥胖安排预算108.44万元

针对本市中小学生近视率、肥胖率较高的情况,今年本市将抓紧落实《北京市中小学防近视、控肥胖工作方案》的实施,并安排预算108.44万元,重点将通过开展定期监测和综合干预等方式,开展防近视、控肥胖工作。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中小学学校将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健康管理工作,要将每年的学生体检结果及时告知学生和家长。

对于体检结果异常的学生要追踪医院复查结果,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对于超重、肥胖、视力不良和边缘视力的学生,学校进行分类管理,进行追踪监测。

 

措施

首批校园营养师开始培训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3日发布《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膳食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同时市教委表示,首批200名校园营养师将于本周开始接受培训。

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奶类摄入量不足,而油脂、盐等摄入量过多。饮食不合理就会导致健康问题。

2011-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男、女生肥胖率分别达26.2%和15.2%;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如:糖尿病、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等呈上升趋势;钙、维生素A、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普遍存在。如不加强干预,中小学生将会成为慢性病发生的潜在人群。

“北京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不是食物不足的问题。”市教委学校后勤处处长张龙说,“而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从今年3月20日开始,市教委将组织开展校园营养师培训,首批200名。今年年内,全市800多所中小学校食堂将全部配有兼职营养师。校园营养师的职能是评估学生餐食谱,指导学生食堂制作营养餐,同时在学生中普及健康膳食知识。据统计,本市中小学校在校学生有130多万人,其中在校就餐学生占2/3。

“小胖墩”考体育难让教育“瘦身”

学校是一个比社会秩序感更强的小社会,包括学习、穿着、头型、行为、思想、恋爱,甚至视力和体型,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因为教育部门手里有“考试”这个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利器。“小胖墩”、“小眼镜”多起来了,政协部门也没忘“考试”这个撒手锏,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的体育分值。中考和高考是中小学生一生命运的两次转折点,此建议一下子抓住了姑娘小伙的命门,倘若实行开来哪个敢不听号令去锻炼身体。

北京市只有一成多学校有标准运动场所,将近九成的中小学生如何强身健体以便考一个体育高分,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些独生子女都是捧在手里怕掉含在口中怕化的角色,再加上唯分数论的教育轻视体育这些歪门邪道,即便有场地恐怕真正锻炼的人也不多。其实,学校里的运动场地相对而言已经很多了,城市里寸土寸金哪还有公共运动场所,出了校门更没地方锻炼,除非跟着老太忍着白眼去跳广场舞。

如果考虑到这些经不住深思的现状,让中小学生在学校里面加强锻炼,以便保持好的身材和良好视力,又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最不差选择。教育部门只需要采纳建议,树立一个体育考试的门槛,无论学校有没有运动场,回家有没有锻炼之地,学校、家长、学生肯定急中生智找到千姿百态的锻炼方式,以便让姑娘小伙中高考时不栽到体育上,甚至为了让体育成为加分项去“补课”。一旦姑娘小伙因此变得健美,不再是“小胖墩”和“小眼镜”,那么责任部门依靠成绩数字得出的良好效果也就有了现实的参照物。

老师的法宝,考考考。这个法宝到现在还没有丢,因为它是中小学生的指挥棒,指英语学英语,指体育学体育,有效得很。它指不到的空间就成了无人区甚至禁区,体育如果不被它选中,仍会继续隐身。只是,考试法宝在学生左肩放上语数外,还没站起身就在右肩放上体育,教育工厂出来的人才还有多少腰没弯下去?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这边考中小学生,那边也考琢磨怎么考学生的人们。“小胖墩”和“小眼镜”增多,说明社会没提供对此干预的制度和场所,例如让体育成为生活新方式,学校建设完善的运动场,营养师进行营养摄入干预,在这方面考学生的人几乎没有得分。教育不“瘦身”,头疼医头的政策很像学生依靠转笔选择,指向东西南北,就选ABCD,如此答题谁又在乎分数呢,反正也努力了不是。

 

体育高考不是治“小胖墩”最好“减肥药”

市政协提出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体育分值等建议。无疑,这是试图通过考试制度“倒逼”学校重视体育教育的一种举措。在短期内,对学校的重视程度可能有一定“速效”,但对于真正改变中小学生的“小胖墩”现象恐难以凑效。

其实,早在去年的“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等分值。与探索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比,直接纳入高考的建议显然更激进,因而争议也就更甚。

说实话,将体育直接纳入高考虽然可以促进学校的体育重视,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以往那种重智育轻体育的局面,但还是难以逃脱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旧套路。“一考就灵”本身就不正常,不考体育就可以不重视?再说,体育纳入高考,中考增加分值会不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值得进一步检验。

眼下有不少地方都试行“中考加试体育”,但加试中也不时曝出一些徇私舞弊现象。而诸如“高校特招体育特长生大多是关系户”的消息也不时耳闻。加之各地学校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的不平衡,一下子把体育纳入高考会不会增加新的教育不公?倘若有些学生体育高考可以通过“公关”加分,那么“小胖墩”现象还是不会减少。

要治“小胖墩”重在平时,要从“起跑线”抓起循序渐进开展体育锻炼,一贯坚持重视体育教育,而非一个高考倒逼手段炼成。自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来,许多学校在热过一阵子后又恢复到了原先现状,为了应试教育把本该属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挤掉了。让学生从教室里走出来,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这才是根本。

因此,在建议体育高考的同时还要做到辩证施治综合施治。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都重视体育,完善体育设施师资配备教育资源,合理饮食,科学检测,建立体育水平下降问责奖励机制。此外,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真正把体育锻炼纳入一种养生强国的活动长期进行,什么时候体育锻炼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了,“小胖墩”才能真正减少。

减少小胖墩必须制度兜底

从本质上说,体育进不进高考不是减少小胖墩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根本途径。所以,期望体育进高考真没那个必要。

其实,当下,我们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学生从教室里拉出来,如何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救出来。只有彻底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小胖墩问题。

具体来看,首先,通过修改《教育法》切实保障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权利。没有法律保障,一切都将会是纸上谈兵。有了法律保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有法必依更重要。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加大曝光力度,建立黑名单、白名单公示机制,加强督导。再次,要切实解放体育老师的思想。通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联手给学生购买校园意外险、校园医疗保险等一些列保险,让体育老师不再担心学生意外伤害和医疗赔偿,不再纠结于担责问题。最后,还需家长们尽快改变过分重视智育、忽视体育的落后教育理念。我们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杜绝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加两天家庭教育等于0)。另外,还要杜绝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恶性循环。

简言之,要想彻底改变小胖墩问题,就必须有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措施。而制度兜底是这里面最关键的、最根本的一条。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堪忧,“小胖墩”和“小眼镜”群体与日俱增。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已经刻不容缓。鉴于此,将体育纳入高考的举措,是为了以考试为杠杆,撬动学校、家长、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不过,正如不能简单把导致学生体质下滑的原因归咎于体育课没上好一样,仅靠高考“指挥棒”引领学校体育教育,遏制“小胖墩”、“小眼镜”的数量攀升,未必就是可以治本的灵丹妙药。

“小胖墩”“小眼镜”的病态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有多方面因素。比如,长期形成的重智轻体的教育理念,“没病就是健康”的畸形认知,令学生不堪的课业负担,饮食结构不合理的生活模式,以及其他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等。实现“小胖墩”瘦身,必须调动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方面的积极性,开具综合治理的“复合处方”。

首先,必须摒弃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倾向,走“教书”与“育人”并重的素质教育之路。“育人”既包括道德品格、心理素养,自然也应当涵盖健康体魄和体能锻炼。不能把体育课只解读为项目达标和高考得分,而应当将其定位于传播体育精神、培养体育习惯、奠定体能基础的认知高度。

其次,要把孩子们的体能考评纳入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做到早介入、常摸底,早矫正。由政府投入或由社会捐助,让对孩子们健康状况的定期体检成为学校的例行性、常态化工作,建立健康档案,拟定健身计划,解决突出问题;让“营养师”进驻学校,宣传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改善饮食结构,矫正偏食嗜甜和过量饮食等不良习惯。

其三,学校与家长联动,引导孩子们养成有益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纵观“小胖墩”、“小眼镜”的形成诱因,既有部分的遗传因素,更与漠视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看电视、玩电脑的久坐不起,“早上吃不好、中午吃不饱、晚上吃不少”的一日三餐,“低头族”易患近视眼和颈椎病,常戴耳机容易导致反应迟缓,等等。对此,学校和家长有责任向孩子们讲明危害,传导正确的行为认知,不断提升孩子们的自制力和自我保健意识。

总之,在笔者看来,如果真的把体育引入高考,真得会达到减少小胖墩的数量吗?这需要我们拭目以待。从本质上说,体育进不进高考不是减少小胖墩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根本途径。所以,期望体育进高考真没那个必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23/7635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