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系列“咕咚”效应事件背后的警示

2014年03月24日 13:04

 

【关注民生】

【事件介绍】

1

成都春熙路砍人谣言引数百人狂奔市民吓到腿软

3月14日下午,成都春熙路附近,在数家商场内购物的人群突然跑出,春熙路、总府路、盐市口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流;大批警力随即出动,迅速进入现场;大型商场启动应急预案,安保人员在街头持械巡逻……持刀伤人、火灾、地震等极端情况在人群中传播。

下午5点左右,成都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成都”发布消息表示,“经核实,春熙路及周边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也没有任何人员伤亡。”

广州一名小偷被抓时大喊“有人砍人”引起恐慌

据广州公安微博通报,3月15日上午8时30分许,在广州沙河大街某服装城的保安员抓获一名小偷,该小偷突然大喊一句:“有人砍人!”引起周边群众向四周跑散,事件中没有人员伤亡。目前,该名小偷已被警方控制,事件仍在进一步查处中。

广州警方提醒:对于故意制造或者散布、传播谣言、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制造社会恐慌的行为,警方将坚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在加强自身安全防范的同时,不要恐慌和过于敏感,也不要轻信谣传,更不要传谣。如遇不法侵害,请第一时间报警。

“有人砍人”谣言为何会造成人群逃散恐慌?

从这两起事件来看,显然与3月1日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和14日湖南长沙砍人事件带来的影响有关,由于信息传递的加快,信息瞬传万里已不惊奇,信息的开放性也使信息的准确性降低,再加上两起砍人事件引起的社会反映和歹徒的惨酷血腥,让人民群众的焦虑和不安情绪上升,安全感越来越低,“有人砍人”的谣言引起群众逃散恐慌也就顺理成章。

特别是当有人喊出“有人砍人”的谣言时,周围的群众是茫然的,是不明所以的,他们能够选择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不受遭殃,而他们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就是迅速离开现场,这也是危急时刻群众能够进行自救的唯一办法。再加上盲从的心里,所以一次性聚焦起更多的人沿着大街逃散也就成了必然。

我们不能说群众盲从的不是,更不能因为逃散引起骚乱造成的损害而责怪群众,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采取措施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两起由于谣言引起的逃散事件来看,两地警方的动作都是非常迅速的,他们在第一时间赶赴到现场进行维持秩序,并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进行辟谣。他们的快速行动为安定民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避免了由于逃散引起更多的骚乱。

如何加强群众的安全意识防范,教育群众对待谣言冷静思考冷静面对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自我保护,这才是当前最应该做的,只要这样的教育能够到位,群众都能够冷静面对突发事件,都能够经过分析后再采取措施,而不是一味的恐慌逃散。恐慌性的逃散只会使犯罪分子气焰更加嚣张和无所忌惮,对打击犯罪分子起不到丝毫作用。

当前,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同时,也不要放松对散布谣言者的打击力度。虽然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群众都变成智者,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群众。要靠他们来辟谣显然不可能达到效果,政府部门、警方在第一时间出现并进行辟谣才是最好的说明,群众也最认可,这也是政府和警方的职责所在。让我们一起团结越来,针对暴力犯罪分子和谣言散播者进行严厉打击,坚决打压下他们嚣张的气焰,还社会和群众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社会恐慌的“咕咚效应”何以求解

扯一嗓子,惊跑一群人,这是昆明暴恐袭击事件之后,一些城市中出现的新动向。往好处说,大家警惕性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强;往不好处说,让“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小偷)利用后,会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动荡。这种现象貌似荒唐,实则内藏危机。

这种事儿是怎么发生的?有心理学教授将其概括为“咕咚效应”——木瓜成熟落入水中“咕咚”一声,吓得树旁的小白兔撒腿逃跑,边跑边喊“咕咚咕咚”,引得狐狸等其他动物跟着一起跑起来。表现在人类身上,公共场合如果出现集体跑动、尖叫等现象,大多数人本能的条件反射是跟着一起跑,而这种跑又会传染给其他人,心理学上称之为“群体无意识蔓延”。

按照咕咚效应的解释,从个体角度说,在接受刺激信息之时,如果缺少对信源的理性判断,又嚷又跑是带有本能的反应;但从群体角度来说,这种不做分辨的群体奔跑,很容易造成次生灾害——成都商家关门不营业受损,只能算是最小的损失了。

可我们总不能一直就是听一嗓子就只知道跑吧?再说了,若从“咕咚效应”跑出个“狼来了效应”,又将如何呢?群体理性多一点,不可能凭空造就,只能寄希望于个体本能的理性色彩先增多一点——平常里想明白一件事,就是听到耸人惊闻的呼喊时,我干点啥是最正当的、最应该的?

比如说,在听闻到惊恐信息的时候,我们会不会用几秒钟定一定神,有一个基本的观察与判断:大家嚷嚷的,真的发生了吗?哪些信息支撑了这个判断?现场真的有危险吗,危险在哪里?我们真要跟着一起大喊大叫吗?

如果确实有“非常”的事情发生,我们是否仍然能做出最“聪明”的举动?站在什么位置上,是最安全的?往哪里跑,是最正确的?有无能力评估现场的力量对比——比如警察、强壮者、群众一方,有无可能通过有人振臂一呼,迅速组织起来,改变场面上的力量格局?

痛定思痛,某些事件中一两个人能强暴地畅通无阻,显然是正能量缺乏积聚有关。每个人只是为了逃生机会示弱躲避,结果会是群体性损失大半;而个别人超越理性地组织反抗,迅速联合,快速反应,常常就是迥然不同的结果。

你可能说我在坐而论道,但如果不在平常时掰扯清楚,给自己一些应急心理的暗示,也就注定在别人随便地扯一嗓子之后,胡乱地四窜瞎跑。

一个民族终归是要进步的,是要逐渐成熟的,进步要么发端于校园、社会等公共层面的教育引导,要么发端于一个个个体向自我灵魂的扣问,总之,不会在盲从奔跑中从天而降。

突发事件拒绝看客心态

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论是谣言的制造者还是传播者,都是希望自己借此成为人们关注甚至被尊重的中心,这也是对现实生活不愉快体验的一种补偿。但是,和这个可笑的“收益”相比,那些身处谎言中的当事人甚至是受害者,很可能正在为你过瘾的谈资,付出灾难之外的代价。

公共场所的意外后果,很多是事件引发的恐慌带来的连锁反应,踩踏事件就是一例,只要一个人倒下,人群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倒下来,由此造成的悲剧远比中心事件还要大,而避免这种惨剧的办法,就是避免摔倒,或者在别人摔倒时迅速扶起他,自己一定要站稳。对付谣言也与此相同,在搞清真相之前,不传谣,不在不实信息上再添油加醋,就可以成为谣言之流中的砥柱,这就是“流言止于智者”中的智者,能做到这一点,必须让自己感同身受,而不是冷血的旁观者。

很难说成都、广州这样的“集体狂奔”事件可以彻底避免,如果再次发生,可能只需要在场者站定下来,只需要一声“别慌”的镇定提醒,一句“是男人就站住”的呼喊,这样的喊声多了,站稳的人也就多了,不仅得以搞清慌乱的真实原因,避免了慌乱造成的恶果,也可以形成一个正义的气场。歹徒就算有,也是少数。不妨试想一下,一群慌不择路的人突然站定,寻找自卫工具后转身,将是一种什么态势?而其他人所能做的,是真心关注而不是不负责任的杜撰,这种围观才具备正义感。

 

【启示与思考】

熟透的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结果动物们以讹传讹,变成“咕咚来了”的惊恐。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熟悉。最近在成都、广州等地,“砍人”传言引发的“咕咚效应”,同样值得深思。

有心理学者分析,一个传言唬得不少人撒腿就跑,这种行为属于集体无意识恐慌蔓延。恐慌的背后,是焦虑与不安。越是面对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的风浪,越需要有关部门保持定力、镇静施策。不实传言“遇真即化”,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用事实击碎传言;迅速提供权威信息这颗“定心丸”,用真相跑赢谣言,就能有力遏制“咕咚效应”蔓延。在成都,“街上砍人”的网帖出现半个小时内,当地公安部门就用官微辟谣,使公众情绪逐渐平复。

另一方面,谣言之下的“跟风跑”现象也不容忽视。三人成虎,一旦没有冷静的思考、缺乏理性的判断,就难免被传言裹挟。邪不胜正,假不成真,最可怕的是自乱阵脚。谣言止于智者,民众应该提升科学认识,不应轻易被“灾难性”的谣言拖入恐慌,不传谣、不信谣做一个“成熟”的公民,增强抵抗谣言的内在素质,不被谣言所利用。不要听风就是雨,把得住方向、守得住底线,我们的社会才会有足够的定力,才不会有“咕咚来了”的恐慌。

同时,对那些故意制造谣言的人也要坚决打击,绝不容情,不能任其产生某种程度的“信息共振”,必须以严厉的惩处维护法律尊严,保障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当然,在涉及到公共安全、基本民生等方面,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问题,还存在一个治理积极性以及治理效果的问题。比如,西安有幼儿园长期给孩子服用处方药病毒灵,即是一例,若不从监管上发力,只是披露一些信息,恐怕很难真正消除民众的恐慌和愤怒。

唯有这样多措并举,方才有可能打通两个舆论场,挤压并消弭谣言生存的空间。我们也应该相信,随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谣言总归只是纸老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24/7636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