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心得

远离“棕地”加强土地的保护与治理

2014年03月25日 09:07

随着我国“退二进三”进程的加快,作为万物生存之本的土地资源变得遍体鳞伤,持续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石油化工污染,过量农药化肥与地膜的使用,让本就稀缺的土地加速变质,“棕地”一词渐渐走近人们的视线。目前我国在“棕地”治理方面的法治欠缺,使得不少企业在污染后得以钻法律的空子,在给土壤造成巨大创伤后无关痛痒地离开,留下的烂摊子交由政府处理。因此,远离“棕地”,需建立和完善专门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污染场地修复和再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将土地污染修复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到人,细化所有利益相关方应承担的责任。一是尽快正式批准、发布和执行有关预防和治理土地污染的国家标准和技术准则体系。地方政府可依据当地污染影响的实际情况,发布和施行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加强污染场地管理。二是尽快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融资机制,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手段,包括环境税费、清理补贴、贷款、抵押及市场许可证等经济和财政手段,对那些风险高亟需修复的场地展开修复行动。三是应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棕地”的实际出发,提高污染场地监测、评价和修复领域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水平,增加污染场地修复人才储备。

我国“棕地”治理道路任重而道远。相信经过综合及全面的治理,我国的土地一定可以恢复生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25/7637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