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屏蔽教育法”谨防过犹不及
2014年03月25日 10:24
【百姓话题】
【事件介绍】
不想儿子接触负面新闻武汉海归妈妈停掉有线电视
当妈妈的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因为担心5岁的儿子受到不好的影响,一位“海归妈妈”对社会负面信息“严防死守”,连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停了,至今已有一年。
嫌电视暴力血腥,停掉有线电视
家住武昌都市经典小区的孙女士是位“海归妈妈”,在徐东一家教育机构工作,儿子就读于一所双语幼儿园。3月12日,孙女士告诉记者,停掉有线电视,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她在日本读书的时候参加过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对孩子负面影响最大的媒介就是电视。她当时就下定决心,以后有了孩子,要尽量少让孩子接触电视;二是她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教育学者讲,在孩子小的时候,接触负面消息越多,长大后就会越消极。
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两件事,让孙女士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去年的一天,她带儿子在小区散步,儿子跑到小花园玩时,突然大哭起来。原来,树丛里有只流浪猫死了。儿子一向很喜欢小动物,被这一幕吓得不知所措。她向儿子解释,小猫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可孩子还是伤心了好几天。
有一次,电视里播放地震的画面,死了很多人,儿子难过地问:“人为什么会死?”
孙女士觉得,如今电视里负面新闻太多,“电视中常出现一些少儿不宜的暴力血腥镜头,孩子还小,心智不成熟,看这些会影响身心健康,会具有攻击性,更喜欢用暴力来解决与小朋友的冲突。这是很可怕的。”
地震是地球妈妈生病了,让儿子手机看“巧虎”
在家时可以不让儿子看电视,那在外面怎么办?孙女士说,到外婆家奶奶家或亲戚家,只要是她带着,她就不让儿子看电视。
但是不看电视,孩子依然会接受一些负面信息。比如去年儿子听说外婆得了癌症,问癌症是什么?孙女士只能解释:“是一种类似感冒发烧的病,吃点药就好了。”
学校搞地震捐款,儿子又问:“为什么要地震?有个哥哥没腿了?”她吓一大跳,原来儿子是听小伙伴说的。为回答这个问题,她上网查完很多资料,才跟儿子解释:“地球妈妈生病了,已经有很多医生叔叔和阿姨去那里了,相信很快会好起来。那位哥哥的腿也会被医生治好,重新长出来的(她的本意是想表达可以装假肢)。”
孙女士认为,孩子的世界应该是美好,充满童真的。随着年龄渐大,他会慢慢地接触社会,并不需要急于这么小就接触这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信息。
从去年2月停掉家里的有线电视,到现在已一年多了。刚开始没有电视看时,孩子很不高兴,在家哭闹了很久。但孙女士态度坚决,后来儿子也就没办法了,只能偶尔出门时眼巴巴地从窗户盯着邻居家电视。
为补偿儿子,她去书店买了很多动画片的书籍教儿子看。当然也有破例时,儿子在幼儿园表现特别好得了小红花后,她会用手机给儿子放“巧虎”等益智动画片,平均每周一次。孙女士说,“我感觉孩子已经不太看动画片了。”
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在外表现如何?孙女士儿子幼儿园老师反映,孩子很乖很听话,不像其他男生那样爱打爱闹,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的教育还是有效果的。”孙女士满意地说。
丈夫强烈反对“屏蔽教育法”
但是,孙女士的育儿方法遭到了丈夫邱先生的强烈反对,夫妻俩为此常常闹得不愉快。
邱先生是一家信息公司的职员,负责高级人才的信息采集。
他告诉记者,他认为妻子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有坏人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必须从小就告诉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然等孩子长大了,发现世界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孩子一时会难以接受,对他的成长更加不利。”
由于妻子的固执,加上他平时工作也很忙,陪孩子的时间比妻子少,有时他说得多了,夫妻俩会闹矛盾,孩子看到也不好。妻子又强调两口子吵架被孩子看到也是负面信息,所以,明知妻子这样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些极端,邱先生最后也只能让步,他很无奈地说:“我无法说服妻子。”
“屏蔽教育法”有很大局限性
当妈妈的毅然停掉电视,试图屏蔽负面新闻,这种作法可谓用心良苦。自己不看电视既是做出牺牲,也体现了一种母爱,而且对探讨家庭教育也有着积极意义。这种作法其实是在延续“孟母三迁”的故事,本质上还是在为儿子选择营造一个完美合适的教育环境,这无疑是可取的。
对一个5岁的孩子,不让他看到些少儿不宜的暴力血腥镜头是完全很有必要的,但单纯在家庭屏蔽电视也很有限。除了家庭电视,一些外界也会有不少类似的负面情绪的信息,作母亲的又该如何应对?可说是防不胜防啊。
而且,把儿子关在家里或一个小天地里,在孩子享受到童话世界的同时会不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比如好奇心、野性、童年快乐、沟通交际能力等等。新闻中提到由于孙女士态度坚决,儿子只能偶尔出门时眼巴巴地从窗户盯着邻居家电视。老师也反映孩子很乖很听话,不像其他男生那样爱打爱闹,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看到死猫就吓到哭……这些表现是不是“屏蔽教育”带来的“后遗症”。
对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方式是顺其自然,就是家长老师的积极干预也最好是很“自然”的,恰如其分的,生动活泼的,孩子喜闻乐见的。如果带有强迫与绑架的性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即时表面看起来很“成功”,其实也是天生缺乏“营养”。什么都“屏蔽”掉的话,得到单纯“完美”的同时也得到了单调枯燥和“隔膜”。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现实世界是纷繁多彩和残酷的,作爸爸的观点也有道理,世界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毕竟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童话里。有些“负面”信息对孩子也是一种教益,让孩子接触一些也无妨,只不过得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教给感知罢了。如果把妈妈的“屏蔽教育”理念和爸爸的“现实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教育孩子,就是真正的“完美”教育。“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都要教给孩子,都是孩子所需要的。
说到底,妈妈的“屏蔽教育”法是一种现实“苦逼”的产物。作为育人环境,全社会都该反思如何营造。比如电视要净化荧屏,网站要控制黄色暴力游戏视屏和小说。一些刊物的把关,还有成人行为举止的不雅示范等等,这些才是最大的缺憾。要知道,这位“海归妈妈”守得主自己的家,却受不住整个社会。不难预知:随着儿子的不断长大,她“屏蔽”的阵地也将面临着全线崩溃。与其这样孤军奋战,倒不如教会儿子正确看现实世界。
屏蔽出“完美世界”本质是权利的错位
因为害怕负面消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于是便想尽办法阻断其获得负面消息的来源。如此因噎废食的做法,既是不智的,也很难实现。毕竟孩子不会生活在真空中,信息的来源也会多元。除了电视上的画面之外,还有防不胜防的其他途径,只要与人接触,都可能看到、听到很多负面的消息。
美与丑,是与非,总是彼此联系的存在,如果没有负面的消息,就显露不出正面消息的优势,如果没有丑的映衬,就不会体会在美带来的快感。这样浅显的教育法则,在教育机构工作的“海归妈妈”应不难理解,更何况,相比于国外开放式的教育,“海归妈妈”应当更加理性而包容,何以反其道而行之?
除了教育方式不对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基本的权利尊重。把孩子视为自己随意可以支配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独立而应获得尊重的权利主体,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剧。“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责任表达,却成为对孩子权利的随意侵犯,以至于家庭暴力愈演愈烈,也因为受限于传统的认识,个体权利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其结果,父母本是最重要的“第一老师”,却成了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者。
一项调查显示,较大的学业压力和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成为导致中国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因素。中国孩子恐怕是最不幸福的群体,对此有人将其归咎于现行的应试教育,却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其间扮演的关键作用。假若家长不把孩子视为自己人生的另一个坐标,不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和愿望强加给孩子,尊重基本的成长规律和自然法则,那么孩子的个性和天赋就不会被过度压抑,权利也不会受到无限制的伤害。
相较于学校教育改革,如何当一个好家长,改变传统“家长式”和“强加式”的教育方式,实现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或许中国家庭教育与国外的最大差距。曾经有海归人员说,其在美国时,若是对孩子大声斥责被邻居发现后,可能被举报招来警察,更别说对孩子实施体罚。当保护孩子成为一种基本要求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除了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外,在权利与地位上都完全平等。也正是这种平等意识,才造就了未成年人相对宽松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权利,父母只是一个建议者,而不是决定者。
自然,“海归妈妈”自创的屏蔽式教育,还有之前被大力吹捧的狼爸、虎妈式的教育法,可能在道德和法律上都行不通。同时,也正是这样的错位权利,使得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改革,都始终难以推行,而“中国孩子不幸福”的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由此而言,屏蔽出“完美世界”个案固然需要谴责,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才更值得反思。
“屏蔽教育法”呼唤电视分级制度
电视节目除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负面信息之外,还有很多正面信息,特别是儿童频道有很多节目非常适合孩子观看,对开发孩子智力都很有帮助,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何况现在孩子接触负面信息的来源不只是电视,还有网络以及受到成人世界的耳濡目染。
然而,“海归妈妈”在孩子父亲反对的情况下,依然采取矫枉过正式的“屏蔽教育法”,这不是“海归妈妈”不懂教育规律,而是“海归妈妈”太懂教育,只因为我国电视没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逼得“海归妈妈”选择“屏蔽教育法”,这实质上是对电视节目缺乏社会监督和道德血液的一种无奈的反抗和选择。
我国目前对电视剧、电影以及电视节目的审查虽然非常的严格,但审查标准更多倾向于内容的思想层次。只要电视剧、电影和电视节目思想层面没问题,不犯原则错误,即使内容中涉及一些血腥、暴力和色情镜头,也不论这些镜头是否适合未成年人、儿童和幼儿观看,都不会成为审核的障碍,一般都会审查通过。同时由于缺乏电视分级制度和电影分级制度,只要通过了职能部门的审查,就可以按规定在任何电视频道、任何时间段自由播放,不会受到限制和约束,这就使得成人和未成年人一样,可以接触到任何信息,包括血腥、暴力的负面信息。
事实上不管是之前政协委员提出禁播《水浒》,还是“海归妈妈”采取“屏蔽教育法”,以及不少孩子因为模仿电视镜头而引发惨剧,根源都是缺乏电视分级制度和电影分级制度造成的一种恶果。从这个角度说,“海归妈妈”的“屏蔽教育法”,实质上是在呼唤电视分级制度,而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早已经实行了电视分级制度。只有推行电视分级制度和电影分级制度,明确电视剧、电影和电视节目是否适合未成年人观看,或者适合多大年龄段的人群观看,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限制和约束电视节目中的负面信息,才能让未成年人接触到更少的负面信息,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要保护未成年人不受屏幕负面信息的影响,更好的健康成长,就必须推行电视分级制度和电影分级制度,越快越好。
【启示与思考】
“海归妈妈”孙女士为了不让孩子接触负面影响,就停掉有线电视。这种屏蔽社会负面影响的教育,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大多数人表示,这是中国社会负面消息多,社会环境恶化的结果。笔者既不赞同孙女士的做法,也不认可网友的反馈。
“海归妈妈”孙女士关停有线电视,屏蔽负面影响,这并不能表示中国的社会环境在变坏。孙女士在日本读书的时候参加过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对孩子负面影响最大的媒介就是电视,可见,孙女士调查的是当时的日本社会,这和中国何干?其实,任何国家都有负面影响,不必单单针对中国。所以,有些网友把孙女士的“屏蔽教育”,专指向中国社会,未免有些不妥。
最重要的是,“海归妈妈”疼爱孩子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孩子接触过多负面消息难免会影响未来人生态度的担忧,也未必毫无道理。但凡事都得有一个适度,而不能走极端,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温室里的花朵”都令人操心,如今刻意屏蔽出一个“完美世界”,无异于将孩子“真空包装”,将来一旦被拆穿如何是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身处的社会是个多元空间,还不可能是个“完美世界”,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新生也有死亡,有喜乐也有悲苦,有温情和爱也有暴力和恨,但明媚的日子终究是主流,阴霾的天气终究只是极少数。告诉孩子没有“完美”只有“更美”,注意教育、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正确认识和对待“正面”与“负面”,抑恶扬善,趋利避害,保持积极、阳光和乐观的心态,追求更为美好的人生。
大家不难设想,将来一旦取消“屏蔽”,孩子走出“玻璃屋”,他会发现社会并非那么完美,将如何面对和应对全然不同的环境?会用啥样的眼光打量父母曾经善意的欺骗?又怎能不叫人操心他还能否适应社会现实?更不能不担忧其面对无法绕开的负面元素,会不会茫然无措变得消极沮丧,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来?至少我们还得重新去都教他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岂不是走了弯路、落在别人后面,完全背离了初衷?
诚然,“海归妈妈”创造的“屏蔽教育法”,只是个极端个案,如此过犹不及,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度紧张,但有“海归妈妈”这种替孩子屏蔽出“完美世界”愿望的家长想必绝非个别,因此也不啻是对社会各方的一种友情提醒和敦促,电视、网络之类媒介少一些“儿童不宜”,尽可能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洁净、阳光的环境。而作为家长和学校、老师,则应该在增强孩子“免疫力”上多下功夫,毕竟,无论如何处心积虑,也未必能够给孩子“屏蔽”一个真正的“完美世界”。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25/7638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