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2014年03月27日 09:59
习近平同志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这一根本方法的作风优势、政治优势,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人民群众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力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因素是物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国家治理治理结构而言,是多元参与式管理、社会互动式管理和多渠道民主管理,而不是以往单一主体的管理。这样更有利于扩大民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发挥群众路线的作风优势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
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是宗旨意识、思想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作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抵制和克服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培育形成了许多优良作风,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作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怎样建设一个党”的核心在于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样治理一个国家”的核心在于能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两大根本性主题。
良好作风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培养优良作风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证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干部作风。习近平同志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提高治理能力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制度化保障作风建设。另一方面,国家治理能力既包括制度执行力也包括精神凝聚力,还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改掉不良作风,形成优良作风,就可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可以产生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进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在于有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些构成了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托。
而我们制度优势的核心在于党和国家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将群众中的意见(或是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让理论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意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给群众,使之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无限循环往复,就可以使我们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工作也越做越好,不断前进。
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更好地正确集中。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阶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今天,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对于丰富民主形式、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通过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使执政党、参政党、国家权力机构、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广大民众在共同的协商平台上进行平等交流和坦诚对话,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无疑可以增进政治发展共识。
真正学会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是破解国家治理难题的法宝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也是破解国家治理难题的法宝。
首先,要畅通民意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听不进去群众的意见,听不到群众的声音是最可怕的。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群众生活,了解群众要求,体察群众情绪,听取群众呼声,总结群众经验,代表群众利益,工作由群众评判,这些都是党员干部应时刻注意的。毛泽东同志把认识论原理在实践中深化为根本工作路线,对党的领导提出了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一般号召),又拿着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考验(不但自己这样做,也告诉别人也这样做),然后集中新的经验(总结经验),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将正确意见化为方针政策决策,再贯彻到群众实践中去,对工作进行指导,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从而不断破解国家治理难题。
其次,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朋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改革开放实践一再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前行,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实践出真知。一切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都来自实践探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真正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再者,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列宁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另一方面,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从群众最需要的方面努力,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这就是当前我们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值得注意的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更要让人民群众办好事,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让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追求,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对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包揽、代替、强迫命令。
运用党的群众路线,还须让权力接受约束监督,切实保障群众权益。怎么约束?最根本的是靠宪法、靠制度,靠完善法制、靠改革制度,真正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各项权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提高对这种制度的执行力,才能达到“完善、成熟、定型、持久”,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应该跟进到哪里,接受人民的监督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好法律监督、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多重监督体系的作用优势,让权力在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受到严格严密的监督,最终形成严格的制度约束、严密的制度执行、严肃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党员干部真正敬畏法纪、敬畏人民、敬畏历史、敬畏人生,打铁需要自身硬,就能像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的那样,“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只有做到这一点,人民群众才更有信心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可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灵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高度一致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行并举,切实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作者单位:武隆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27/7640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