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县级“豪华医院”闹“医荒”?
2014年03月27日 10:03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陕西一县医院盖9层豪华大楼仅28名正式医生
宁陕县医院,9层豪华大楼,仅有28名正式医生,大批骨干医生离开;一些乡镇卫生院缺医生更缺病人,医疗设备静静地躺在墙角……
2014年医改重中之重的县级公立医院,如何能解决“医荒”问题,打破“国家的钱向下走,病人和医生却向上涌”的怪圈?病人来了,医生走了。这几乎是国内很多县级医院最大的困扰。
一方面,医改推进,县级医院的门急诊人数正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医生流失、人才匮乏,让一些县级医院很艰难。
与县级医院不同,“双缺”是一些乡镇卫生机构的现实。政策扶持下,高昂设备进来了,却缺少会操作的医生,也等不来几个用它的患者。记者近日的调查中,有一个乡镇卫生服务中心11天仅接诊7人。
如何解决县级“医荒”问题,或成为啃下公立医院改革这块“硬骨头”的关键。就像采访中,宁陕县医院院长陈玖浩所说,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钱,而是没人。
缺少医生,无疑是宁陕县医院目前最头痛的事。
该院始建于1950年,现有职工205名,临床一线的执业医师仅28名,但2013年,医院的门急诊多达10万余人次。
与此相伴随的,是大批骨干医生的陆续离职,孙晓暑、邱会敏、岳友莲、杜德胜、徐和林、武琪、张天友、鲁……一名医生向记者细数昔日同事的名字。据他统计,近几年离职的医生有近20人,近乎占到医院半数骨干。
在一些医生眼里,管理的混乱导致人才流失。而该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吕宣益认为,流失客观原因居多。有点经验的医生都想去更好的地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一拿,能走的大多也走了。
最大的问题不是钱,而是没人
在宁陕县医院,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左右,3个某高校毕业的女大学生应聘到医院。上班后相继取到执业医师资格证。
随后,第一位女大学生被派往急诊科,由于经验不足将一个男童治病致死,后辞职离去;之后,她的同学被派往急诊科,负责120急救,结果接病人时发生车祸,她和护士、司机3人受伤,随后也辞职了;后来,医院决定派第三个同学去急诊科,但是她害怕去急诊科,最终辞职了。
宁陕县医院多位医生证实确有此事,甚至有人说出3人的姓名及去向。记者几经努力,分头联系上了上述3人。
第一位女医生现在在商洛某县级医院上班。这位刚生完小孩的妈妈,提起此事,心里依然内疚,“当时我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如果有更多经验,可能情况会好些”。她证实,那个小男孩是得手足口病去世的。
第二位女医生确实是发生车祸后离去的。对在宁陕县医院的事,她不愿意过多提及。她还没有找到工作,那次车祸导致她下巴骨折。
记者了解到,当时这位27岁的女医生,曾连续值班360天,每天24小时在岗。她昔日一位同事说,“小姑娘哭着请假,但科室人手不够没办法让她休假。最后到春节了,其他医生轮流加班,才算给小姑娘几天假”。第三位女医生,目前是西安东郊某医院的业务骨干。她不承认离开宁陕是迫于急诊科的压力,“是为了男朋友”才离开。
最近5年中,宁陕县医院招收的本科生,绝大部分辞职离去。宁陕县医院职工、县人大代表罗建军发现,本来每年有10名本科生名额,结果只能招到三四人,来了的,取到执业医师资格证后,也跳槽跑了。
宁陕县医院院长陈玖浩说,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钱,而是没人。2013年医院给每个本科毕业生补助10万元安家费,吸引人才,结果没招来一个人。
急诊科5位医生4人挨过打几乎人人涉纠纷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有3年实践经验的医生,才能到急诊科工作,显然上述3人不具备这个资格。
在宁陕县医院,很多医生视急诊科为“狼窝虎穴”。
一些医生证实,急诊科5位医生,几乎人人都有医疗纠纷,“我们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被轮流扣在法院当做证据”。
除了医疗纠纷外,80%医生都尝过患者或其家属的拳头。
记者证实,此前该院多名医生向当地卫生局举报,按照规定,二级医院急诊科应该设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但是医院只设立急诊科,每次值班仅一个医生。
“不出事才怪,我给医院领导书面汇报没几天,也就是话音刚落,医疗纠纷就发生了”,一位急诊科医生说。2013年8月7日,宁陕县男子柳泽坤喝了多半瓶啤酒后感觉身体不舒服,前往县医院急诊科就诊,值班医生何代福检查后就挂上吊瓶,约30分钟就发现柳泽坤不行了,手忙脚乱的何医生立即跑去叫人,等其他医生来了,患者已经救不过来了。
柳泽坤的家人后来申请法医鉴定,认定医院承担40%的责任,因为医生当时将心梗病人当做酒精中毒治疗,未进行心脏病方面的检查。
该院一些医生认为,如果当时急诊科有两位医生,或者配一名医助,这些事都可能避免,起码有个人会向住院部打电话,找其他医生来支援。最后,医院和患者达成了赔偿协议。
记者在其他医生处证实,去年急诊科吴姓主任认为急诊科太难管理,辞去主任职务。吴主任这样解释说,“累的撑不住了,最起码这个主任是没法干了,大家都在忙,让谁来顶班呀,不给钱白干,我真是再也张不开这个口了”。
“经常听到外面的患者骂娘,我们只好用脚拨开门,举起戴着手套的双手示意外面的患者说,我在处理外伤患者,麻烦稍等一下”,一位急诊科医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为此,科室5人已有4人被患者或家属打过。
2009年,安康市卫生局在检查中发现,宁陕县医院存在管理的问题,其中一项就是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没有分开来。为此下发整改通知。但多年来,该医院一直没有整改。
豪华医院大楼为何拢不住医生?
9层豪华大楼,不是机关办公楼,医院大楼豪华不是问题,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仅有28名正式医生。一方面,医改推进,县级医院的门急诊人数正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医生流失、人才匮乏,让一些县级医院很艰难。
国家提出医改的方向之一就是“强基础”,县医院兼有乡镇卫生院和城市大医院双重特点,与老百姓居住距离近,相对医疗资源比乡镇卫生院强,让百姓就近就能够更好地看病,而且“享受”和在大医院看病一样的医疗、技术、设备。县医院属于“强基础”的范畴。
“强基础”,需要强调,医疗资源配置要均衡,建公平的就医环境。这就需要打破城乡界限,在城乡一体发展大前提下,医疗资源更应该做到“城乡医体”。正是没有做到“城乡医体”,才有了就医环境的不公平。这就需要,不仅要注重医院大楼这类硬件建设,更要在医疗卫生人员分布上,缩小城乡间差距。
而事实上,都说像大楼这类设施设备可以人为地配置、调剂,而医生资源就不能像设施那样任人摆布,则需要个人认可和环境吸引,而“环境”二字包括的因素太多太多了,其中,基层医院医生待遇普遍偏低、劳动强度过大、职业尊严得不到保护,是其主因。所以,等普遍执业困境有关,也跟平台小、发展瓶颈有关。这就需要研究在资源配备向基层倾斜的同时,及早建立与基层医务人员等行业特点适应的薪酬制度,比如,在评定职称上向县城以下医疗机构的医生倾斜,在工资待遇上,在同等条件下,基层医生可以比城市医生向上浮动一个级别等,让他们在基层执业也能与大城市大医院医生一样,拥有职业尊严和发展空间。
其次,还要加大对基层医疗经费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生待遇,钱从哪出?靠当地财力恐怕解决不了。这就需要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统筹研究医疗经费投入问题,把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向基层医院倾斜,在武装县乡医院硬件的同时,为提高基层医生待遇提供保障。只有给基层医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他们才能“把根留住”,基层群众看病才不再难。
此外,还需鼓励大城市医院与县医院技术联合,把城市大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向县级医院延伸,这也是医疗资源调剂的一种办法,建立专家“坐诊”,纾解基层“医荒”困境,弥补基层医疗资源不足,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一举双赢。
解决基层医院“医荒”才能解决“看病难”
卫生部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2年,陕西省82%的新拿到资格证的医生,都流向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人往高处走,医生向上涌,也算是人之常情,问题是为何基层医院就留不住医生?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大,经常性受到医疗纠纷的纠缠,甚至挨打;另一方面待遇差。加班没有加班费,而且体息权得不到保障。如此,自然留不住医生。
这边是基层医院医生留不住,病人少,“有卫生院一天没一个患者。”那边是却是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如此怪象存在已久,虽然解决路径似乎也并不缺乏,然而,却一直未见改变。据报道,北京市2012年全市总诊疗1.92亿人次,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30.8%,其中社区中心(站)完成21.3%,二级医院完成了20.8%,三级医院达到42.1%。上海市2011年总诊疗2.02亿人次,二三级医院承担了58.9%,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36.6%。全世界分级诊疗做得最好的是英国。在英国,90%的门急诊由全科医生首诊,98%的门诊处方药由全科医生开出。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这个比重均超过80%。
也就是说,其他国家的患者大部分就诊是在家门口的诊所完成,独独我们的患者要到二三级医院极不方便地排长队看病,这是中国特有的“看病难”,如果不真正解决留不住医生问题,“看病难”就不可能得到缓解。
基层医院留住医生,首先要靠待遇。让基层医生有一个较高的待遇,这是必须该有的;其次,要有制度保障医疗纠纷问题,使医生不再因为纠纷而受到伤害;再次,要通过制度保障大医院的医生能够“流”到小医生坐诊。
大病到大医院,小病到小医院,这种医疗分诊制是最理想的,为何就实施不起来?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基层医院留不住医生。解决“医荒”需要均衡分配医疗资源,要让基层医院具有吸引力,这虽然任重而道远,却是必须要努力去完成的,否则,解决“看病难”就成为一句空话。
【启示与思考】
卫生部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2年,陕西省82%的新拿到资格证的医生,都流向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人往高处走,医生向上涌,也算是人之常情,问题是为何基层医院就留不住医生?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大,经常性受到医疗纠纷的纠缠,甚至挨打;另一方面待遇差。加班没有加班费,而且体息权得不到保障。如此,自然留不住医生。
“医荒”现象,在落后地区基层医院存在已久。宁陕县医院,只是个典型。在此背景下,因难以就地解决看病需求,一些民众只能舍近求远到大城市就医。基于此,建立分级诊疗制,被提上了医改日程。
实质上,我国医疗人才已呈“饱和”态势。基层医疗人才稀缺,却无法与毕业生“难就业”形成对接。许多医学毕业生宁可改行从事药品营销、保健等职业,也不愿到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长期以往,医疗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势必大不如前,报考医学院校的学子自然日益减少,很多疯狂扩张的医学高等院校也将难以为继。到时候,国内县市级医院也会陷入此起彼伏的“医荒”之中。陕西的这家县医院闹“医荒”,无疑给那些无视医疗行业特殊性、忽略医生价值的管理者、决策者们敲响了一个警钟。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下,只要有无视医务人员作为劳动者应有的价值、不尊重其合法权益的地方,医疗人才用脚投票、严重流失甚至闹“医荒”的现象都难以避免。
基于此,有必要在资源配备向基层倾斜的同时,也及早建立与基层医务人员等行业特点适应的薪酬制度,提升其职业尊严、发展空间,也通过建立专家“坐诊”制度等,努力纾解基层“医荒”困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27/7640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