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聚焦

[光明日报]以“赶考”精神交满意答卷

2014年03月31日 09:43

 

3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65周年纪念日,河北省委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召开了“中国梦·赶考行”省级领导干部集体学习教育座谈会,重温毛泽东同志“进京赶考”重大警示的历史意义,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赶考远未结束”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本期《论苑》刊登座谈会有关讲话和发言摘要。

领导干部要有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今年3月23日,是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命题65周年。河北省委把每年3月23日赶考日,定为全省县以上领导干部集体“警醒日”,并举办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目的是使我们的领导干部,重温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的重大警示及时代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赶考远未结束”的谆谆告诫,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概括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总书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作出了榜样。我们感到,焦裕禄精神与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牢记“两个务必”,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关键是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这是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必须守住的本和根,守住了这个本和根,就能做到总书记要求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就不会说伤害群众感情的话,就不会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

我们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走好新的“赶考”路,就要像焦裕禄那样,做到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用权、为人民解难、为人民造福。

为人民着想,就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间不长,但人民对他的感情为什么历久弥深,就是因为总书记对人民有一颗赤子之心。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只有一年多时间,为什么能赢得人民刻骨铭心的思念,根本原因也是他无时无刻不把百姓挂在心中。现在,为什么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许多群众都反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回来了,就是因为过去一个时期,有的干部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心中想的不是群众,而是自己的升迁、个人的好处、家人的利益,把“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对老百姓的安危冷暖不闻不问。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就必须牢记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为群众做事。

为人民用权,就要把权力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我们党强调“两个务必”、“赶考”精神、焦裕禄精神,归结起来就是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我们要警惕一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一朝权在手,便把利来谋”,搞公权私用、权力寻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这对党、对个人都是很危险的。焦裕禄同志严守党纪党规,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越规定。“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关键是自己要有定力,始终做到秉公用权、谨慎用权,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只能为人民谋利益,不能为个人谋私利,守住做人当官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

为人民解难,就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总书记指出,要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搞好,以百姓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改进工作、改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焦裕禄同志当年在兰考,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与群众打交道上,特别是每逢下大雨、下大雪、刮大风,总是第一个想到老百姓,总是最先走到群众中间,总是把各项应急措施做得周到细致。现在,我们群众的生活水平高了,但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难题,比如就业、看病、养老、住房、饮水、孩子上学等,他们渴望我们党和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干部的身影;群众最盼望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要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实际行动,少一些空头许愿。

为人民造福,就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总书记在填写《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写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抱病治风沙、治内涝、治盐碱,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我们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要治污染、调结构,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也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打好四大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使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大的实惠。(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本顺)

 

谨记“赶考”教诲 携手共创辉煌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带着“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去回答“进京赶考”的历史命题。回顾这65年,我们党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65年的奋斗与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超越自我的“赶考”史。“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执政的政治保证,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座右铭,成为跳出历史周期律、“考试合格”的法宝。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赶考”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的焦裕禄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牢记“两个务必”,落实“三严三实”,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誓言。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求以优异成绩向人民交出合格答卷。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赶考’远未结束”则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是“两个务必”著名论断的诞生地,也是“赶考”精神的发源地。利用这一独特优势和资源,河北把中国梦和“赶考行”结合起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既强调树立远大理想,又强调艰苦创业实干奉献,使“中国梦·赶考行”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为河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国梦·赶考行”宣传教育活动中,河北注重总体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开展研究阐释,深挖思想内涵;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载体;培树先进典型,发挥引领作用,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赶考”意识、弘扬“赶考”精神、增强“赶考”能力,在燕赵大地上掀起了“以梦促行、以行筑梦”的热潮。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凭借其良好的承载性、导向性、传递性、带动性,汇聚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确保河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赶考”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们对“中国梦·赶考行”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报道,如对今天到会的塞罕坝先进群体代表以及保定学院毕业生群体代表的报道,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一致肯定,也使报社全体同志精神得到了洗礼,工作得到了提升。实现“中国梦”,再踏“赶考”路,河北省率先发力,光明日报社愿一路同行。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报道形式,坚持“三贴近”,通过大力宣传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充满活力和生机。(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何东平)

 圆梦与“赶考”

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行程,始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历史节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历程,由两大目标导引前行。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个目标的递进,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行程。1949年的“进京赶考”,恰恰处于两个目标的衔接之处,处于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从打碎一个旧世界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历史转折关头。在这样的关头,如何看待我们的未来行程,毛泽东说得非常清楚:革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换言之,我们党此时只是完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上篇”,要谱写好中国梦的“下篇”,那将是更为艰巨的奋斗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将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所以,没有“赶考”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有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进军。

那么,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赶考”路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1949年的“进京赶考”之所以能够留下深沉的历史回响,关键在于它强烈的“赶考”意识背后蕴含着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可以说,西柏坡精神,也是一种我们要永远坚持和发扬的“赶考”精神。正如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所总结的那样:“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6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辱民族复兴的使命,牢记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奋斗在“赶考”路上,进而创造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等,汇聚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还概括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概括,既揭示了我们党在建设年代的“赶考”精神,又昭示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阶段所应该具有的精神风貌。从“赶考”起点到建设年代,从建设年代到改革时期,我们在“赶考”路上的精神风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河北省充分利用西柏坡精神发源地的资源优势,以“中国梦·赶考行”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举措。

在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的时候,在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越来越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接下来的“赶考行”,是不好走的;交出好的答卷,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更加不容易了。这里面,无非是“赶考行”三个字。一个是“赶”,就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对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所面临的考验要有紧迫感;一个是“考”,就是要以敬畏之心,回应历史和人民对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烈期待;一个是“行”,就是梦在心中,路在脚下;梦成于道,梦成于干。(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 晋)

 以“赶考”精神铸绿色奇迹

在“3·23”赶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在这样的座谈会上代表塞罕坝林场发言,我很激动。因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的“赶考”精神,正是铸就塞罕坝绿色生态奇迹的动力源泉。

一、艰苦创业铸就绿色奇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面积140万亩,1969年初划归河北省林业厅管理至今。52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追求,以坚韧不拔、使命至上的顽强意志,在高寒荒漠地区成功造出112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以不足全省1.3%的林地,培育了全省10%的森林蓄积,建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为华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塞罕坝的万亩林海不仅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也实现了为首都防风沙、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群众拓财源。

二、绿色坚守源于信念坚定。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声号召,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开赴坝上与当地242名干部、民工一起,向浑善达克沙地宣战,向生命极限挑战。

 

以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场长刘文仕为首的第一任领导班子,带领老一辈塞罕坝人面对零下43℃的低温,以及“一场风沙刮半年、半年积雪半年旱”的恶劣环境,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没有房子,就住库房、搭草棚、挖地窨子;缺少粮食,就用盐水煮莜麦粒,窝窝头、莜面就着咸菜当作一日三餐。长期生活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塞罕坝的第一代职工去世时的平均年龄只有52岁。

护林员陈锐军、初景梅夫妇,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上的望火楼里,十二年如一日守护着万亩林海,在大雪封山的冬季常常干粮果腹,雪水充饥。

我们塞罕坝人在坝上高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数十年来艰苦创业、默默坚守所秉承的精神,就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焦裕禄精神的高度体现,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优良的革命传统的弘扬和延续。

三、以“赶考”精神续写生态华章。当前,河北省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等“大考”,塞罕坝人有义务、有责任在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增林扩绿、严格保护、提质增效、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开创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林业产业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塞罕城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现代林场;建立完善森林资源管护、应急处置等一整套制度体系,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以塞罕坝人半个世纪的坚守,矢志不渝地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作出更大的贡献。(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 田 军)

在西部大地书写青春梦想

我叫司会平,保定学院2003届毕业生,现在是西藏日喀则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汉语教师。如果说当时的选择是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历经十几年的思考、沉淀后,现在则是自然的责任与泰然的坚守,也更理解了“赶考”精神的内涵。

一、选择时的一份担当。我入学那年,正是15名学长到新疆且末支教那年,入学时我们观看了学校拍摄的《到西部教书去》电视片,感到特别震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2年学校又有10名同学选择去西藏教书。我一直记得2002届学长闫俊良谈到他选择西藏的初衷是“为了感恩”。原来,闫俊良是用国家的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他说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点事情,这样才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学校的教育。

保定学院厚重的校园文化在每位学子心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勤于学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责任感伴随我们走过大学三年。2003年8月,我如愿以偿,和同学一起奔赴日喀则。

二、坚守中的一种信念。我曾看过闫俊良和岳刚的工作日志,他们的坚守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他们这样记录:

分配(2002年7月)。“我们被分配到南木林县的一所中学任教。海拔4400米。走的时候上了一辆绿帆布篷的蓝色东风大卡车,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苍凉,甚而落了几滴伤感的眼泪。但既然选择了这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恶劣都要坚持下去。”

住地(2002年7月)。“我们被安排在县城边上‘老车队’的一个院落里面。两排平房,都是土坯房子。前面一排房顶覆盖的是树枝和茅草,再加泥块,后一排则是铁皮顶子。雨天时,房子会漏水,滴答声不断;晴天时,房顶上会掉土,老鼠和蜘蛛也是常客。”

生活(2003年5月)。“学校被大山遮挡,最晚的时候要11时太阳才出来。只有这段时间风小点,可以在户外活动一下,下午2时就开始刮风。南木林县地势高,煮面条都需要高压锅,到河里打水做饭,燃料只有牛粪,饭菜常常做不熟,只好生吃。”

幸福(2005年6月)。“在这里的时间越长,越觉得不舍。中考结束了,格桑央吉专门送来了一书包土豆。看着孩子们长大,心里很满足。我要做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亮的蜡烛,用青春和生命之爱点亮孩子们心中的理想之灯。”

三、收获的那些幸福。十几年的努力,我成长为“教学能手”“汉语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送走了三届毕业生,每届升学率都近百分之百,也有学生被北大录取。看着学生们成长,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每个人都有影响一生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充满了无尽的艰辛。我们要像焦裕禄同志说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那样,无私无畏,把自己的青春与梦想,把爱献给西藏的父老,献给边疆的孩子,献给伟大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西藏日喀则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司会平)

(文字整理:耿建扩;图片提供:郭昭)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331/7643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