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海南:民族团结 绿色崛起
2014年04月02日 14:30
房顶两头翘着用琉璃瓦砌成的吉祥干工鸟,白墙上绘着黎族图腾……前不久,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番道村的56户人家,正式搬进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统一规划设计的黎族特色民居里,有了新房,不少村民还在屋外种上各种花草来点缀新房,而半年前,这里还是一派破旧的危房。
番道村是海南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以改革促发展,以项目带发展,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处处洋溢着生产在发展、生活在改善、乡风文明在进步、村容村貌在整洁的新气象。本文将分成发展、繁荣、团结、绿色四个篇章展示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各项成就。
【发展篇】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以来,各民族市县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发展特色经济,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
2013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3.35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1.8%,是2010年的1.7倍,高于全省的增长水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3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固定资产投资1041.9亿元,增长2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2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09元,增长14.1%。民族地区城乡面貌明显改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成或加快推进了一大批支撑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2013年,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是2010年的2.1倍。建成中线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三亚绕城公路、乐东气田、大广坝二期和一批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昌江核电一期工程、琼中红岭水利枢纽工程、陵水清水湾、乐东龙沐湾、中海油精细化工一期、海棠湾国家海岸等重点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基础设施、陵水海洋主题公园、昌江生态建材、乐东西南部电厂、西环高铁等项目开工建设;建成了覆盖民族地区的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基础网络,通信骨干网继续向纵深方向延伸,光缆干线通达所有民族市县,支线通达大部分乡镇,民族地区大部分的行政村通水泥公路,通路率98.3%,自来水通水率65.2%,通电率99.9%。
旅游业呈现新亮点。一批五星级酒店和陵水清水湾、香水湾、土福湾旅游度假区建成,乐东龙沐湾、龙栖湾和昌江棋子湾等一批旅游度假区建设进展顺利,白沙、陵水、保亭等一批特色风情小镇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环岛公路自行车赛、大帆船赛、黎族苗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保亭七仙嬉水节等会展赛事节庆活动。
森林旅游取得成效,以五指山为中心,以尖峰岭、吊罗山、黎母山、霸王岭四大林区为重点,依托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和呀诺达等著名森林旅游景区,不断完善森林旅游的各项设施建设,吸引众多游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不断提升配套设施建设,获评5A级旅游景区;海洋主题公园完成年投资4.9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2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09元,增长14.1%。各民族市县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居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5平方米,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1年以来,共安排补助资金9000万元,实施民族地区农村公路连通工程,行政村公路已全部硬化,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标,目前民族地区公路总里程9377公里,已基本建设贯通全民族地区的公路网络。
2011年以来,投入扶贫开发资金4.63亿元,积极实施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及定点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2013年,全省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共减少9.72万人。大力创建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文明生态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
【繁荣篇】
教育
民族教育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学前三年入园率为62.8%,比201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6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23%、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三年巩固率为82.0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18%,比上年提高了6.18个百分点。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累计投入超过14亿元,共建成24所思源实验学校,改建、扩建14所学校,使5万多名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
不断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从2011年起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费教科书和免杂费范围从公办学校逐步扩大到年收费标准在3000元以下的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从2010年的400元和600元分别提高至2011年以来的500元和700元,有力保障了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其中民族市县共投入16.5亿元,占全省比例31.4%,改造建设校舍面积95.5万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8.8万平方米,配备了一大批图、音、体、美等教学设备。省政府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建设,目前我省民族地区已创建了12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市县级规范化学校167所,打造了一批民族地区优质学校,进一步提高了民族地区办学水平。
文化
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文体设施建设。全省9个少数民族市县共建设文化馆9个、图书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3个、村级文化室924个,已基本形成以大型文体设施为骨干、基层文体设施为基础,能满足群众基本文体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均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民族地区实现广播电视所有自然村“村村通”,延伸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超过90%,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话比率、乡镇通宽带的比率达100%,行政村通宽带率超过90%。
参加全国大型文体活动取得佳绩。我省组团参加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竞技项目中收获3个一等奖,14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表演节目获得3个一等奖,奖牌总数45枚,列全国各省市区代表团的第7位,创造了我省参加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乃至参加全国各类体育运动会的最佳成绩;推出黎族文艺精品《黎族故事》晋京参加2012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本次文艺会演最高奖项———剧目金奖及其它11项大奖。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2012年9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并于201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为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法律保障。“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10月被正式批准进入联合国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市县均挂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基地。实施海南黎族苗族民歌传唱工程,举办传唱工程培训班多期,培训人次达600多人。开展征集海南黎族苗族礼仪歌活动,共征集到300多首礼仪歌,从中挑选出20首出版发行《海南黎族苗族礼仪歌专辑》。积极扶持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建设,共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省民族博物馆消防、陈列布展、馆舍维修、护坡治理等,于2011年12月29日重新对外免费开放。
医卫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病有所医,是人们心中对幸福的衡量标准之一。近年来,海南积极建立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各民族市县人民医院均完成了改扩建工作,各民族市县有80家医院、121家乡镇卫生院、1026个村卫生室,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
完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完善省慈善惠民医院的各项设施,全力做好海南省中部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等7个民族市县特困人群的惠民医疗服务工作,2013年共成功救治慈善惠民病人4145人次,总医疗费用达2649万余元,凡是符合民政救助政策的困难群众患病后都可得到免费救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人年,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5%,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70%左右,实现新农合全覆盖,惠及广大城乡少数民族群众。
社保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补助水平,2013年,城市和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为350元和250元,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居首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全面发放,60岁以上城镇居民每月领取基础养老金130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提高至100元/人月;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从业人员五项基本保险省级统筹。
【团结篇】
民族团结基础进一步夯实。我省将一年一度的 “三月三”活动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政策宣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全方位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广泛宣传“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全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警)营,海口市将海南华侨中学、椰树集团、骑楼小街等作为创建活动点,推动创建活动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五指山市、保亭县结合南圣镇与响水镇黎族、苗族村庄互邻而居的特点,加强民族村庄不同民族之间的来往与联谊,增进民族感情;白沙县结合“美丽乡村”推进计划,在元门乡罗帅村、牙叉镇坡类村、青松乡苗村等村庄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推动创建活动进乡村,大力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在组织编写的地方教材《海南历史》和《海南地理》中,充分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也根据本民族市县历史文化特点,开发出黎锦、剪纸等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院开设民族特色织锦专业。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积极推进“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试点工作,发放3799套中学生民族服装,举办5场师资培训班,完成了“三进校园”校本教材编写工作。这些教材、课程与国家编写的《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等教材一起,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2011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被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2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什赤村被中央三部委评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通过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促进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团结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绿色篇】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海南大部分民族市县处于全省的生态核心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省民族地区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完善对生态核心区实施的逐年增长的生态补偿投入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政策保护天然林、海防林等重要生态系统,促进了中部山区重要的原始热带雨林保护。2013年安排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1亿元,将民族地区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中央、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实现生态公益林补偿全覆盖,补偿标准从2011年的14元/亩提高到20元/亩,达到了中央标准的4倍。
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建立了黎母山、鹦哥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尖峰岭、吊罗山、七仙岭、黎母山、霸王岭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积极开展“绿化宝岛”行动,近几年,民族地区共造林绿化33万余亩,使民族自治地方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71.3%,比全省森林覆盖率61.5%高出9.8个百分点,大部分民族地区的城镇和村庄依旧被青山绿水环绕。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水平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状态,所有开展监测的城市(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民族地区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为90%,空气质量总体优良,继续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概况
海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黎族、苗族、回族、壮族等48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62.56万,占全省总人口901.93万的18.02%,其中世居黎族、苗族人口数量分列第一、二位,黎族人口147.59万,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0.80%;苗族7.77万,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78%。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6个民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地区政策待遇的三亚、五指山、东方3市。民族地区陆地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7.5%。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2/7644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