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征
2014年04月11日 10:40
立陶宛制作十字架的工艺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15世纪时基督教传入立陶宛的时候。传统的木制十字架手工制作工艺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性、信仰和礼仪。制作十字架,在立陶宛已是风行全国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是十字架和祭坛的制造,还包括十字架的圣化仪式和与之相连的仪式。由橡木雕成的十字架与天主教的仪式是联系在一起的,也与庆贺丰收和其他古代节庆活动密不可分。这些活动形成一种有400多年历史的文化,根植于基督教产生之前的异教传统之中。然而一旦十字架被牧师圣化,它即被赋予了不可分割的神圣意义。立陶宛十字架的工艺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立陶宛接受基督教以前的多神教时期,通过长期与基督教十字架造型的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十字架制作精细、大小形状各异。
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
19世纪立陶宛并入俄罗斯(东正教)帝国,在这个时期以至后来苏联政权的统治下,这些十字架成为了立陶宛民族和宗教的独特象征。十字架高度为一至五米,常常饰有小屋顶、花卉和几何图形或雕像。十字架被放置在路边、村口、墓地和其他纪念碑旁。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和其他圣像经常给处境悲苦的人们带来一种慰藉。供品不仅有食物、玫瑰、金钱,还包括花色围巾(婚礼时)和围裙(象征人丁兴旺)。十字架也是村庄里重要的聚会场所和社群团结的象征。如今,十字架工艺作为一种受欢迎的传统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历史、艺术、社会和民族价值观。十字架有时独处一方,有时成群林立。树林里、田野上、山泉旁、路口边,随处可见。祈祷和祝福时十字架往往被视为神圣无比。除了宗教和社会意义外,十字架也有政治象征,比如自由独立。从1920年起,十字架一直被用作纪念国家节日的仪式。立陶宛十字架雕刻的一般的高度为1.2米至2米,也有特大型的高度能达5米,用木头为材质,上面雕刻有典型的花纹和几何图形,并在显著位置雕刻有基督或圣徒塑像。现在立陶宛尚有200名十字架工艺师从事十字架的制作。
如今这座山已成为名胜古迹,是立陶宛600个被登记注册下来的山丘之一
说立陶宛的十字架雕刻不能不提到“十字架山”,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其确切的起源无人知晓,不过据认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后,放置在从前的一个军事掩体处。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目前十字架的数量据估计大约有50,000个。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世界遗产之一。在几个世纪的历史中,这个地方已经成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临威胁的象征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后,立陶宛被并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的起义,都未能成功。这两次起义与十字架山的起源有关:由于家人无法找到造反者尸体的位置,他们开始安放象征性的十字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东欧原有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立陶宛再次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
经过这迷宫似的插着无数纪念物的地方,许多人都会触景生情
1944-1990年期间,这个地点又获得了一层特殊的意义,立陶宛被苏联占领后,立陶宛人持续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成为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尽管苏联政府非常辛苦地搬走新的十字架,并至少三次(包括1963年和1973年的两次尝试)威吓用推土机夷平这个地方。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Kulvė河(Mūša河的支流)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样十字架山就将淹没在水底。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十字架山,宣布这是一个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2000年,附近创建了一座方济会修道院,修道院内部装饰有表现圣方济各在拉维纳山(La Verna)身体上出现圣痕的绘画。这座山仍然无人管理,因此人们可以随意在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一块石碑上刻着教宗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除了宗教和社会意义外,十字架也有政治象征,比如自由独立
如今这座山已成为名胜古迹,是立陶宛600个被登记注册下来的山丘之一。十字架山是人民创作的“博物馆”,大量的作品是来自非专业人员之手的,其中不乏极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里有巨型的大字架,它的搬运、安放必须动用拖车和专用起重机,而不大的纪念品则由不同的职业和年龄的人以及信徒们带来的。这里还有一个现在挂满耶稣遇难像小十字架的十字架,是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在其访问立陶宛时亲自捎来插上的。经过这迷宫似的插着无数纪念物的地方,许多人都会触景生情,深深地体验到一种自己作为人类伟大亲情的一份子的那种感受。过去人们来到此地,现在人们来到此地,将来,当我们这一时代过去了,新的一代人依然来到此地。在这里,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和高尚的共同的宿愿被融为一体。这个宿愿就是每个人的一生不能徒劳无益地渡过,这个宿愿就是对已故人的深切的缅怀--她是永恒的。这些宿愿将永远留在活着的人的心里,保存在传统和信仰之中。
十字架有时独处一方,有时成群林立
当前立陶宛的这种木制十字架制作工艺以及社会传统,业已受到现代化和青年移民的威胁。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保护计划,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建立音像文件来保护并发展十字架工艺,举办十字架工艺制作交流会,为年轻人开办培训班,并通过媒体和互联网组织教育促进项目。2001年由立陶宛申报、拉脱维亚支持的“立陶宛十字架雕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高潮,蔡燕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11/7645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