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奶粉进药店”遇冷现象之思考

2014年04月01日 14:36

 

【百姓心声】

【事件介绍】

1

奶粉进药店半年市民不买账 消费者普遍认为价高

去年10月26日,由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牵头推出的“奶粉进药店”项目在北京开始进行公共测试运行。包括医保全新、嘉事堂、金象和永安堂4家试点药店的5个门店率先在店内引入了自主售货机。经过5个月的运作,情况究竟如何?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由于在药店销售的奶粉普遍存在价格高、购买量少、手续繁杂等问题,所以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个别药店平均月售仅四五罐。

近日,记者走访了率先开放奶粉销售业务的几家药店,发现目前店内的经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药店自主售货机前鲜有顾客驻足,有的店内甚至没有为扫码刷卡机通电。而业务最初开通时,主办方提出的与普通超市比起来,“品质更高”、“价格更低”、“安全更有保障”等“优势”几乎已不复存在。比起平均每天能够卖出十几罐的超市,某试点药店销售人员表示,在药店内,一个月可能只能卖出4至5罐。与商品种类更多样的婴幼儿用品专卖店,或价格更低廉的网店相比,消费者对药店奶粉专柜显然并不买账。

无赠品无积分价格无优势

按照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此前对奶粉市场占有率的统计,药店试运行初期曾确定了包括7个国产品牌及4个外资品牌在内的11个奶粉品牌,伊利、贝因美、雅士利、三元、惠氏、多美滋、雀巢、雅培等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均包含在内。且按照规定,试点期间药店售价将优于超市价格,普遍实行九折优惠。

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东四、西四的几家药店,发现奶粉专柜内商品确实涵盖了大多数熟知品牌,然而记者对比了乐友、丽家宝贝等孕婴用品专卖店及一号店等电商网站的同款商品后发现,药店售卖的奶粉在价位上并无优势。以某品牌针对0至12个月的一款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例,在药店专柜内记者扫码后显示价位为358元一罐,而同品牌同等含量的产品在孕婴专卖店售价仅340元,在1号店网络平台,记者发现同款产品的价格更是低至330元左右。

只可刷卡购买 操作手续复杂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奶粉进药店”的执行方式均为奶粉专柜设立自助售货机模式,而非药店柜台售卖。想要购买奶粉,消费者需要自助使用扫描、刷卡付费的电子终端,反复多次操作令不少中老年消费者“晕头转向”。

在药店的奶粉专区,通常设置有4至5个约两米左右高的半透明玻璃柜,每个柜子分成6行5列30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里装有一罐奶粉,格子门外安有自动弹簧门。消费者如想购买某一品牌的奶粉,需要从柜子旁边的自动售货终端机上取下电子扫码枪,来到对应的格子外,对奶粉罐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然后再回到终端机上了解奶粉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净含量、价格等具体信息。确定购买后,消费者需要在终端机屏幕上点击确认结算,与地铁内的售货机不同,药店的奶粉售货机目前并不接纳现金收费,只可通过POS机刷卡支付或微信账号进行支付。支付完成后,选中的奶粉柜门将自动弹开,消费者可自行取货。“来药店的消费者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中很多人既不会操作扫码枪,也不熟悉使用触屏购买,自助刷卡时更是经常出错。”一位药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一次最多买4罐 无法满足需求

通过观察货柜不难发现,每种产品的数量大多都在2至4罐不等。最少的只摆放出了一罐,最多的也不超过5罐,比起超市和网络上无上限数量的购买,药店的专柜看起来更像是商场内的样品陈列。“奶粉消耗量大又易储存,孩子通常一天要喝好几顿,不可能经常跑出去买,所以一般每次我们都是买上10罐8罐,或者索性就买一箱搬回家,一次买个两罐三罐的不太现实。”消费者宋女士告诉记者。一位试点药店的工作人员坦言,一些消费者希望一次多买一些,我们只能让人家等着补货,很多人无奈选择直接去附近的超市购买。

核心

药店仅提供空间 不参与奶源监管

“奶粉进药店”项目启动时,包括主管部门、乳企管理者等多方面都曾多次提出,让奶粉走进药店,目的在于参照药品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奶粉,从而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更为安全的奶粉。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药店销售奶粉的模式仍然为消费者自助购买,物流公司对销售情况进行后台监控,安排工作人员随时补货。也就是说,药店在奶粉的销售中,仅仅扮演了为乳品专柜提供摆放空间的角色,并未参与其他任何环节。

按照商品流通的管理办法,只要药店经营许可证中包含乳制品(含婴幼儿配方乳粉)一项内容,药店就可以销售奶粉。但对于消费者普遍最为关心的奶源的安全,则不受经营方式和销售渠道的影响。“目前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为奶粉货柜提供与药品一样的适宜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但从奶源的安全到供货方仓储的条件都不在我们负责的范围之内。”一家试运营药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药店销售奶粉,中间涉及药店、自动售货机管理单位、物流单位、奶粉生产企业、项目主管部门等多个单位,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一旦出了问题,具体由谁来承担责任风险,目前仍然没有具体确定。”乳业专家王丁棉在采访中表示,如果仅仅是依靠改变销售的场所来提高消费者对于婴幼儿奶粉的信心,恐怕只能是一种“单相思”的做法。

同时,他也提出,作为吸附性很强的产品,奶粉在药店销售,如何保证不受其他药品的污染?提供补货服务的物流方如何保证奶粉储存条件的安全?长期卖不出去的奶粉谁来负责替换?都是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保证质量安全的重点。同时,除非能够做到由生产企业直接对接药店,省去中间一系列流通环节,否则在价位上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吸引力。

具体监管细则仍处磨合期

“奶粉进药店”试运行五个月以来,具体储藏和安全追溯系统如何进行管理?监管细则是否出台?对此,商务部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回复北青报记者疑问时提出,作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机构,该中心对奶粉进药店的推动工作已经圆满完成。据她了解,目前一些地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已出台相关监管措施,今年北京地区的试运行药店将会进行一些调整和升级,具体内容暂时不便透露。

去年底,国家食药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者许可条件保持情况的监管力度;要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和快速检测工作。同时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对消费者进行赔偿。记者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在北京地区,对于在药店售卖的奶粉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仍处在磨合期,具体细则尚未正式出台。

 

“奶粉进药店”何以受冷落?

奶粉进药店专柜销售,不仅有利于监管,有利于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优势和保护。比如每次购买都有相关刷卡扫描和记录,可以实现产品问题追溯等。

但“奶粉进药店”遇冷又显然并不意外:一者,奶粉是食品,药店大多出售的是药品或者保健品,将食品放在药店里卖,不仅难以名正言顺,也不大符合人们购买食品时的消费心态。因为去药店里买食品,人们心中难免有所“隔应”。

二者,奶粉进药店并不是解决奶粉问题、特别是奶粉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之策。正如此前有人说的那样,“安全的奶粉是生产出来的,不是药店专柜销售出来的”。况且“奶粉进药店”之后,药店也明确表示,只是提供一个销售的空间,并不负责质量保障,也不参与监管。也就是说,奶粉并没有因为摆在药店的货架上就更加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药店买跟在超市买、网上淘有什么区别?消费者自然更愿意去超市等可以随买随走的地方购买。

三者,药店销售奶粉限制过多、购买手续过于繁杂,无形中也为消费者到药店购买奶粉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对药店奶粉望而却步。目前“奶粉进药店”的销售方式均为奶粉专柜设立自助售货机模式,消费者需要自助使用扫描、刷卡付费的电子终端,操作繁琐。而且药店出售的奶粉价格相对过高,还有“一次最多买4罐”等规定。如此既没有额外的品质保障,还价高难买,消费者岂会乐于埋单?

要让消费者青睐药店奶粉,一方面要保证进入药店销售的奶粉有比其它地方奶粉更高的质量保障,有因进货渠道缩减等节省成本、从而使同等奶粉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药店的管理,简化销售手续,为来药店购买奶粉的消费者提供便捷、实惠的服务。如果做不到这些,“奶粉进药店”难免会在冷遇中“流产”。

“奶粉进药店”遇冷,信心比场所更重要

药店里的奶粉受到冷遇,有售价过高的原因,也有操作繁杂、限制太多的原因。但是,即使这些问题将来都得到了解决,只要奶粉不被依法限定只准在药店售卖,只要超市等场合仍然可以合法售卖奶粉,就一定有大量的人群不在药店购买奶粉。

所以,奶粉在药店受冷遇并不让人感到奇怪,除了价格、操作、限制以及消费习惯的问题外,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但对于奶粉问题来说,这些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归结到最后,真正的问题仍然不是奶粉在哪里售卖,而是如何保证奶粉的质量和安全。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虽然在选择奶粉时,会因为自己的经济能力而选择的价位不同,但价格不同不能等同于质量优劣不同,无论消费者支付了怎样的价钱,只要是在市场上合法流通的奶粉,就必须在品质上有绝对的保障。奶粉作为幼儿入口之物,事关无数幼儿的身体健康,事关无数家庭希望,往大了说,更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监管部门绝不可掉以轻心。

药店售卖奶粉的业务开通之初,主办方曾宣称这种形式可以让奶粉“安全更有保障”,可是,如果进了药店的奶粉比不进药店的奶粉更安全,可以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督,那只能说明不同销售渠道接受的监管存在差别,相应的监管部门存在失职之处。如果监管因为售卖场所不同而存在差异,那些不能从药店购买奶粉的家庭的幼儿的健康又由谁来保障呢?在一个监管存在差异的社会,谁能保证监管本身是可靠的呢?

奶粉在药店受冷遇,至少反映了公众对主办方当初所宣称的“安全更有保障”并不“感冒”,他们在乎的是购买更方便、价格更实惠,但这实际上也不是他们最最关心的——那些千方百计寻找海外代购而不去药店买奶粉的人们用其行动说明,药店卖奶粉也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

不管是进药店销售也好,还是进超市销售也罢,销售地点的区别其实无关紧要,能否对所有进入市场销售的奶粉都进行无差别的严格监管,才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不仅奶粉业无法重拾公众信心,相应的监管部门也难建自己的公信力。

 

【启示与思考】

实际上,奶粉进药店专柜销售并不是新鲜事物,在我国香港地区和欧美国家,一些婴幼儿配方乳粉大都在药店销售。我国借鉴这些经验,以更好地保障奶粉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安全,尤其是,奶粉销售有比较高的管理要求、储存条件要求等,专柜销售、甚至专人负责,有利于奶粉在销售环节的安全,让奶粉质量又多了一层保护网。

但必须看到,这项具有“国际范”的公共政策,进入我国后马上水土不服,消费者并不认可这项制度安排。从报道分析来看,主要表现在价格没优势、操作手续繁琐、只可刷卡购买等。尽管记者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觉得,这只是表面因素,是看得见的原因。

倘若从深层分析,公众对国产奶粉担忧,并不在销售环节,而是对国产奶粉质量本身存有疑虑。回顾一次次奶粉危机,哪一次不是发生源头上,几乎很少在销售环节出事的。其实对于父母而言,安全性是判断奶粉优劣的最重要指标。至少从目前来看,消费者通过药店买奶粉,并没有足够安全保障,同时相关追溯机制也未健全。

在国外,药店,是管理最严,质量与安全最有保障的地方。譬如,在法国,奶粉药店有专门的药剂师,根据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婴儿推荐奶粉,以减少了婴儿对奶粉的不良反应,而这样的专业建议在大超市是听不到的。反观国内,我们的药店鱼龙混杂,以假充好、坑骗消费者的案例屡有发生。倘若药店见利忘义,销售假冒伪劣奶粉,那么,这样的销渠渠道,恐怕也难以消费者放心。正如有网友所言:一个能够卖假药的药店,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药店卖奶粉”又凭什么让人看好?这也确实是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如果药店这一环节本身硬不起来,“药店卖奶粉”和“超市卖奶粉”两者并无区别。

推行药店卖奶粉,如果只是从形式上带给消费者一种质量过关、安全可靠的假象,而实际上对奶粉质量安全监管依然如常,那还是换汤不换药。正如专家所言,如果仅仅是依靠改变销售场所来提高消费者对于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信心,恐怕只是一种“单相思”做法。譬如“奶粉进药店”涉及药店、自动售货机管理单位、物流单位、奶粉生产企业、项目主管部门等多个单位,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通知”中“谁销售、谁负责”原则,一旦质量存疑,具体由谁来承担责任风险,目前仍是“水中望月”。再加上“一次最多买4罐”等奇葩规定,完全悖逆了婴儿家长的生活逻辑,既然没有优惠、还无法便利,在物流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淘奶粉又何苦非要去药店?

在香港,“奶粉进药店”确实历史悠久、裨益多多,但如何防止南橘北枳,配套政策恐怕还要随之转身。要让善政不至沦为一场换汤不换药的作秀,早日出台实施细则、督促试点药店厘清责权利关系,也许是绕不开的当务之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1/7645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