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北京天价学区房之启示
2014年04月02日 09:56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北京部分学区房每平米30万家长称培养“圈子”
“一间16平方米的平房,叫价竟达到了450万元,秒杀五道口的学区房啊!”日前,实验二小附近一处单价28万元/平方米的学区房,引发各界关注。记者近日走访部分代理重点小学学区房的中介了解到,目前单价28万元的学区房已是“正常现象”,部分学区房单价甚至达到30万元。而一些学区房单月涨幅就达到了12.5%。
市场每平米卖30万仍然供不应求
“您说的那套已经卖了。”3月21日,记者以买房人身份来到位于东四的鑫百盛房产中介,询问前一天刚在网上看好的一套15平米、售价350万元的实验二小学区房时,被告知该套房子已经售出。
经纪人李先生向记者推荐了另一套面积10.5平米、售价285万元的房源,折合单价高达27万元/平方米。
“实验二小这片的房源特别紧张,房价也一直很贵。”当记者质疑此价格是否过高时,李先生表示,“年后这片儿的房价每平米涨了两万多,别说20多万的,前两天我们成交了一间13平多的二小学区房,折合一平30万元,不也卖出去了嘛。”
另一位专门从事平房和四合院销售的中介经纪人池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实验二小学区房最贵售价在28万/平方米左右,但现在小面积的房子能卖到30万/平方米左右,大面积的最便宜也要25万/平方米左右。
追访中介:房子还没谈妥家长已经盯上
“我这儿有一处学区房,还没跟业主谈妥呢,就有好几个家长盯着了。”池先生告诉记者,学区房的房价越涨越离谱,但家长们为了能让孩子上个好学校,还是不计成本挤破头往里钻。
“房子确实贵,但架不住买的人多啊。我手头只剩下一套房源,之前已经售出了4套房,很多客户都是提前预订的。”李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实验二小附近划片胡同少,且部分房屋为公房不能交易过户,所以房源十分紧张,带名额的更是少之又少。
“很多家长到我们店里,第一个问题不是问房子的价格、户型等,而是问有没有就读名额。”芳草地小学附近一家中介公司的经纪人告诉记者,在周边买房的有超过八成都是冲着学校来的。
家长:宁可大房换小也得培养“圈子”
“我打算把通州那套100平米的两居室卖了,在城里买一处30多平米的学区房。”市民陈先生的孩子还未满月,已经提前筹划起孩子的上学事宜,为了满足落户条件到处看学区房,“重点小学要求高,落户得够3-5年才可以,所以必须提前规划。”
陈先生坦言,除了学习环境、师资配备,孩子的同学关系也很重要,“重点小学里面都是些成绩好或者有背景的学生,只要能进,花多少钱都行。因为以后孩子的关系圈子就不一样,到了社会上都用得着。”
数据学区房月涨幅最高达12.5%
记者上午走访中关村一小、西中街小学等重点小学附近的学区房发现,部分学区房价单月涨幅已经达到了12.5%。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学区房成交均价上涨31.4%,高于全市平均涨幅5.5个百分点。从成交价格方面来看,大部分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价格,要比周边非学区房楼盘高出30%以上。
北京天价学区房里藏着“圈子学”
陈先生的话说的还真在理,人人都生活在一个圈子里,你的圈子决定着你的人生,你的事业,这无可非议,卡耐基说过,人的成功有70%靠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圈子,这是一门学问,应该叫圈子学。
人生要有圈子,要学圈子学,这无可非议,但是,这种圈子学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应该是公平的,应该是民生的。不过,学区房里学的圈子学却是社会不公平的产物,却是教育机制弊端的产物,这样的圈子学对平民是不公平的。
要打破这种畸形的圈子学,让所有的公民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圈子,就必须打破教育的不公平分布机制,就必须取消重点中学,就必须让所有的教师流动起来,教育资源均衡了,师资力量均衡了,孩子们的圈子学才能写满公平。
从这则新闻,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社会公平,就没有公民的真正公平,因此,教育必须改革,必须取缔重点中学,必须缩小学校规模,必须让社区,幼儿园,小学,中学成为必然的配套。
学区房是教育不公平的产物,是教育重点化的产物,是教育金钱化的产物,是孩子成长的怪胎,是社会民生的怪胎,但我们取缔的不应该是学区房,而是教育的弊端。让教育公平起来,让教育均衡起来,让所有的孩子身边都有最好的学校,最优秀的老师,这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第一任务。
让我们所有的公民不用在学区房,就能学到让自己未来成功的圈子学,这是公民幸福的标志。
教育失衡催生天价学区房
政府已经划定了就近入学的范围。家长对政府安排的就近入学却不买账,去热捧天价学区房,人为制造新的“就近入学”,16平方米的平房,仅仅因为对口名校竟然叫价450万元,达到28万元/平方米,令人很是惊讶。当然,学区房卖到近30万元一平方米,不是普通人家买得起的。普通人家即便知道某片区对口某名校,也不具备一掷千金的财力,只能望名校兴叹。
其实,学区房之所以被炒出天价,说到底,还是择校惹的祸。由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引发家长纷纷争抢名校周边的学区房,把学区房价格捧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步。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语境下,教育部门禁止择校,但是由于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尚属稀缺资源,根本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无法阻挡千千万万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隐形择校不仅停没有停止,还有白热化之趋。
虽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教育目标已经实现,但是,用好教育投入比实现教育投入目标本身更重要。这不仅要加强教育经费审计,避免教育投入经费跑冒滴漏;也要防止教育经费为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不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如果说大学有重点非重点之分的话,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不应有好坏之分。在义务教育投入的问题上不仅不能厚此薄彼,而且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防止“名校更强”、“弱校更弱”。
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讲,政府与教育部门要特别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新增义务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但是,地方政府基于教育政绩的需要,并不愿意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建设,因为名校基础本来就不错,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容易出成绩,而薄弱学校投入欠账太多,见效比较慢。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名校身上。由于名校与薄弱学校投入、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薄弱学校门可罗雀、名校人满为患的教育失衡局面。
虽说不少地区开展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活动。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补充,名义的重点学校被取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问题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既有硬件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而一些地方谈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多像肯德基开店一样,倾向于给薄弱学校补充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与教育教学管理等教育软件配置成了教育均衡发展的软肋。
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之间教师的物质待遇与事业发展环境也不一样。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甚至到处挖师资。造成师资流动困难,这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壁垒。由于校际差异,优质师资难以向薄弱学校倾斜,形成了薄弱学校缺生源,“名校独大”的局面。
对此,学校有私心,但政府决不能有私心,听任教育失衡加剧。而要在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名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教育失衡局面会愈演愈烈,天价学区房会层出不穷。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提出,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绩确实可圈可点。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仅客观存在还比较严重。普及义务教育的奇迹已经实现,下一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奇迹,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我们拭目以待。如果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还有多少人去热捧天价学区房呢?
【启示与思考】
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学区的房产。
就近入学本来是个意图良好的政策,可现在,对不少家长来说,却意外结出了学区房这颗不得不咽下去的苦果,甚至成为一场停不下来的金钱比拼游戏。择校变成择房,仍然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尤其是,当这场游戏的参与和推动者还不仅仅是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还有房产中介和开发商的时候,就近入学政策陷入了尴尬。
基于此,许多人都认为,只要教育实现了均衡,学区房的价格自然会降下来。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观点固然不错,但问题在于,教育资源能否真正实现均衡。特别是,在整个社会资源都没有得到均衡的情况下,富人总是会想方设法为下一代谋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这种状况符合人的趋利本性,也是市场化的结果,宜疏不宜堵。那么,应当如何解决学区房价格高企的问题?
笔者认为,学区房价高企,本质上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所以,一方面要追求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另一方面应多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如何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量?解决之道即在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监管得当的情况下,民办教育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远超公立学校,将能够很好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然而,目前我国民办教育却面临地位不平等,扶持力度薄弱等问题,其潜力还没有得到释放。
经济学家成思危曾说:“中国的教育就像一只鸟,它的双腿是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双腿都健壮才跑得快。”所以,或许只有当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二者均衡发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时,才能真正实现就近入学,天价学区房也才能销声匿迹。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2/7647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