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重要言论 重要评论

“禁问目的地”是良性的广而告之

2014年04月02日 10:08

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4月1日起实施,《规范》明确,乘客上车前,出租车司机不得有询问目的地等挑客行为。(4月1日中新网)

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租车多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在上下班高峰期更是如此,造成了的士司机挑肥拣瘦、择远弃近的老毛病,加剧打的难。乘客也在的士司机的习惯强势下,相对形成了弱者心态,还没有上车就主动问去不去。而投诉难、得不到及时处理更使乘客的诉求难以实现。在乘客上车前就问目的地,实质上就是拒载。对此顽疾,“禁问目的地” 的出租车新规大大增加乘客维权的底气。

新规规定,乘客上车前,出租车司机不得有询问目的地等挑客行为,这就让乘客能够顺利上车,毕竟乘客一旦上了车再“撵下去”的可能性相对不高。何况《规范》还对出租车的投诉有详尽的要求,出租车公司在接到投诉后,必须要在24小时内处理,10日内处理完,并将结果告知乘客。也就是说,“禁问目的地”不是“单打独斗“,系统的规定、严格的落实对实现出租车的营运标准起到托底的作用。

“禁问目的地”是一种良性的广而告之,明确告诉司机和乘客,拒载是一种违规行为,对出租司机个人及其服务流程均有了具体的要求,确切地消弭了原规定关于拒载的笼统的空白,使双方在实际操作时都有法可依。

新规出台后实施前,“禁问目的地”饱受质疑。笔者认为这是求全责备。固然,道路拥堵、司机有份子钱的负担等都构成了出租车司机的“拒载”原因,但毋庸置疑,跑的“近”、“不划算”、唯利是图才是才是公众极度反感的拒载原因,也才造就了“先问目的地,再定去不去“的街头怪状。

出租车作为一种大众服务运输工具,应当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而不能随心所欲,侵犯乘客利益。道路拥堵就应该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出租车司机负担重就应该健全行业管理规范,考虑司机的利益需求,合理分配利益……但这些都不该是拒载的理由,“禁问目的地”无疑是有的放矢,可以帮助乘客顺利到达“目的地”。

近来有一种倾向,每一项规定出台都有人吐槽,抱怨不能药到病除。但我们要知道很多“病症“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也非某一个部门能够独力、快速完成,标本兼治固然很好,但在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环境下,一个一个问题地逐步解决,未必不是看待问题、解决矛盾的积极之道。“禁问目的地”或近于此。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2/764727.shtml